分享

为保全家族三换“老板”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9-22
为保全家族三换“老板”
2014年09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众多地方志中都有关于高平王氏家族的记载。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马云云
本报《今日运河》记者 汪泷
实习生 吴霞 马梁英   

  动荡年代,高平王氏家族也有自己的无奈。为保全家族名望,王氏家族不得不委曲求全,改换门庭。穿过历史的迷雾,似乎还能听到古人的叹息。
  汉魏时期社会政治屡有变迁,尤其曹魏后期,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这对高平王氏家族产生巨大影响。家族的境遇和政治倾向也随之发生变化。王氏迫于形势,不得不审时度势,在各派政治力量中选择栖身之所。
  这样的变化在王氏家族杰出人物的交游中有所体现。扬州大学教授田汉云介绍,三国时期,高平王氏的政治地位较东汉时期已经明显降低。经历东汉末年的战乱之后,王氏不再拥有在京师及高平的产业,这意味着这个曾显赫一时的家族失去原有的经济支柱,保全家族的重任落在了王粲肩上。
  在田汉云看来,王粲一生最主要的建树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完成曹魏政权创建之初的制度设计,二是留下一批文学精品,但不容忽视的是,王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保族全宗的自觉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他心目中,利害关系的权衡处于至上地位,遵守以忠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则退居其次。
  王粲早年拜谒蔡邕,因为蔡邕颇得董卓重用,获其赏识也就容易入仕。后来,他不应司徒王允和朝廷辟命,则是意识到大乱未已。再后来,他又携家走避荆州投靠刘表,可以说是全面审时度势而作出的明智决断。而在曹操雄踞北方之后,又选择归附曹操。田汉云认为,基于对自身政治命运的关切,王粲等既认定刘表不足依靠,弃之而去是必然的。
  不过,王粲依刘表则鼓吹其盛德,附曹操则尊视其为君上,这种改换门庭,是以损害人格形象为代价的,难免落人口实。刘表就不满其“通侻”,曹操对他的为人也不尽认可,即便王粲每每刻意表忠心,曹操终不引为心腹。对此,田汉云则报以同情的理解,认为究其所以然,应当归根于他“保族全宗”的苦心,“试想他在决定政治上出处取舍的三个关键环节,但有差舛,即有身家倾覆之祸。”
  “与其三代先辈相比,王粲的传统政治伦理意识显然淡化了,但是,从保全家族的角度看,无疑是精明的。”田汉云说,王粲在效力于刘表和曹魏的26年中,一直周旋于荆棘丛生的政治环境,内心深处的忧虑、焦灼肯定无法排解。建安二十二年(217)正月二十四,王粲染疾去世,享年41岁。正是凭借他的惨淡经营,王氏家族的声望在汉末得以保持,对此,王粲自然是第一功臣。
  曹魏后期,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高平王氏家族的境遇和政治倾向也发生变化。与当年王粲追随曹操的选择相似,王弼最终决定归附力量强大的司马氏集团。田汉云认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政治形势的判断,出发点同样是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保全家族利益。
  对他们的这个选择,山阳书院副院长刘双保认为无可厚非,“一个家族要传承下去,首先要考虑到生存,当时的选择可能是迫不得已的。”他认为,这种选择并非背弃某种信仰和理想,而是在个人或政治集团之间做出的,因此不必太苛责。
  “应该看到,经过政治斗争的历练,高平王氏家族中人的学术思想已并非纯粹的儒学,而且辈分愈晚者非儒化倾向愈加鲜明。”田汉云说,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多师用道家谋略,不弃权术,能够“隐忍屈辱”,连突破儒家的纲常名教也在所不惜,这就意味着王氏家学的蜕变。不过,这种情形在同期士大夫阶层中并不鲜见。当一代王朝失去存在的合理性而衰亡之际,士大夫感恩怀道,不惜杀身以殉,其高尚气节固然足令百世景仰,至于如高平王氏家族中人那样顺势应变,隐忍自保,也应给予同情。
  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似乎也可以视作王氏家族的家学具备与时俱进的自觉。东汉末年至西晋的黑暗政治使得儒家士大夫屡屡陷于困境,从而迫使他们调整学术思想,改变生存策略。高平王氏家族在学术上与道家文化的关联日益紧密。王粲的学术思想以儒学为主干,到王弼时则致力于玄学理论的创造。田汉云认为,这样的自觉性是王氏家学屡开新景的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