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 一、司马家族背景 地缘: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于河内郡温县。河内郡的辖区,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北部的焦作、安阳一带。在汉代地理版图中,它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脉以南,恰好是天下的中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经常爆发战争,河内郡民风彪悍,境内豪强纵横。 由武转文: 高祖司马钧:在东汉安帝时,多次参与西北方面的战事,累积军功,做到了征西将军。 曾祖司马量:出任过豫章太守,也就是今天江西南昌的地方长官。祖父司马儁:司马氏已经是河内郡的大家族,并开始重文轻武。 父亲司马防:十分注重威仪,保持着儒者风范。 二子司马懿: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整个家族已经从武将世家,变身为儒者之家。在老家河内郡,享有很高的声望。 二、从地方走向全国 公元208年,29岁的司马懿进入曹操的政治团体,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那时起直到逝世,司马懿经历了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个时代,成为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正是他的深耕,使司马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曹操时代:崭露头角 1.1进入曹操阵营后,司马懿担任丞相文学掾,负责为曹操起草文书、管理文件。司马懿能获得这个职位,幕后推手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 1.2 打造人际关系,司马懿从结交丞相府的同事入手,结交了杨俊、崔琰等人,又和陈群还有荀彧交往甚好; 1.3个人能力出众,在军司马的职务上,司马懿展现了卓越的判断力。预言了襄阳战败,又建议固守樊城,很有远见; 1.4 处理曹操丧事十分得体。 2、曹丕曹睿时期: 2.1从魏王长史,成为曹魏朝廷的尚书右仆射,掌管朝廷的机密,还成了抚军大将军,在曹丕对东吴作战中保障了后援; 2.2 成为顾命大臣,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死前,他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儿子曹叡。这四个人是:陈群、司马懿、曹休和曹真。这样的安排,使司马懿直接进入魏明帝曹叡的核心圈; 2.3 公元231年,曹叡把司马懿派往陕西,掌管西北地区军政,专门对抗诸葛亮。 2.4公元239年,年仅三十多岁的曹叡,居然比六十岁的司马懿先走一步。从208年加盟曹魏政权,到239年曹叡逝世,司马懿积累了三十多年的人际网络,和魏国核心贵族联姻,在曹魏政权内,可谓根深叶茂,支持者众多。 3、曹芳时期:建立司马氏专权 标志性事件:高平陵之变 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带着天子曹芳离开洛阳,去魏明帝的陵墓高平陵,进行祭拜。司马懿趁洛阳空虚,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政变的结果,司马懿诛杀曹爽,控制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当政后,不顾舆论,杀掉曹爽,清除曹爽党羽。宗室受到严重削弱,再也发挥不了作用了。同时,司马懿控制住中枢机构和禁军,将中央决策权握在手里。进而,他让司马氏家族的成员,占据关键职位,取得全国的军政大权,把天子架空。 三、司马氏专权: 公元251年,司马懿逝世,终年73岁。他的长子司马师出任大将军,成为司马氏家族的新掌门。从这一年起,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宗室的步伐,逐渐加快。 1、司马师时期: 他选拔人才、任命官员。由于曹魏政权的重要官职,都握在司马师手里,他就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就利用这个丰厚的政治资源,将官职分给功臣子弟和世家子弟。这些人的父辈,可能还对曹魏政权感恩戴德,但到了他们这一代,官职都是司马师给的,他们的效忠对象,也就慢慢发生了变化。 2、司马昭时期 公元255年,司马懿次子、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出任大将军,成了司马家的掌门。 弑君:公元260年,曹髦率亲兵攻打司马昭府第,结果,兵败被杀。曹髦之死震惊朝野,一时间,司马昭背负了极大的舆论压力。朝野上下,都有了改朝换代的心理准备。但大家希望,过程是和平的,就像曹魏取代东汉汉朝那样,通过禅让,而不是暴力来完成。杀死曹髦,直接违背了支持者的愿望。 伐蜀:司马昭决定,讨伐蜀汉。司马昭的想法是,消灭蜀汉政权后,自己的权威将大幅度增长,足以压服反对势力。 公元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初战告捷,司马昭就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天子的任命,当上了晋公。一年后,蜀汉灭亡,司马昭趁机接受晋王封号。他同时追封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为晋景王。从称王到称帝,只差一步了。 西晋建立:司马昭死后,长子司马炎继任晋王。在荀勖和羊祜的协助下,司马炎威逼魏元帝曹奂禅位,取代了曹魏政权。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帝位,史称晋武帝。西晋王朝拉开了帷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