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胎、遗弃女婴。这种现象,在农村社区尤为突出。 “生育故事”。她们告诉我,在农村,虽然到处都刷着“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标语口号,但实际上生男生女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任何一个方面。比如某家生了孩子,邻里前来祝贺,如果是男孩,大家 会以高昂的声调发表祝词:“吃了定心丸啦!积德好呀!老祖坟风水好呀……”如果是女孩,则会变为安慰 口吻:“先开花后结果,还会引出个弟弟来!” 位就提高了,在公婆和丈夫面前理直气壮,走路都觉得腰板挺直;如果生的是女孩,自己都觉得没本事、不 中用,躲在家里不好意思出门。”一位姐妹亲口讲述了她的故事,听得我心惊肉跳:她头胎是个女儿,为了 保证第二胎生男孩,她在黑诊所做了性别鉴定并且连续4次堕胎或引产,最后一次在手术中昏厥,差点丢了 性命。可是,她依然坚定地表示,自己还会再生下去:“不相信我这一肚子都是闺女!我找医生、寻偏方, 不生男孩誓不罢休!” “农村就这样,大家都这样,自己也不得不这样……” 会文化原因,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需要我们花时间、花力气讨论清楚,并找出 纠正“男孩偏好”的途径和方法。 个很好的平台,希望姐妹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围绕“男孩偏好”问题,一步步深入地展开讨论: 代”传什么?怎么传?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养儿防老”是生活的真实或者仅仅只是人们的愿望?为 什么许多农村的老人用一生的努力去“养儿”,最终却不能“防老”?为什么儿子越多的家庭,越容易发生 赡养纠纷? 老婆。那么,对女性的危害是什么?有多少女胎没有出生就被扼杀于母亲腹中?有多少女婴被狠心的父母遗 弃?女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怎样的忽视?拐卖人口的案件中,妇女和儿童遭受怎样的伤害? 愿,迎亲时,要有男孩压车压床;生育时,人们只去“求子”,从未听说有人“求女”;葬俗中,一切仪式 由儿子操办,女儿不能插手等等,无一不体现着“重男轻女”的原则。这些司空见惯的民间习俗,对人们的 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有着怎样的影响? 民待遇(如宅基地、责任田、土地补偿金、集体福利等);妇女则是“临时村民”,她们的身份会因婚姻而 受到影响,不少出嫁女、离婚女因为婚姻流动而失去土地。这些性别歧视的村规民约,是否为“男孩偏好” 提供了制度性支持? (作者系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组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