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与人生【湛柏欣】

 诗人麦扬 2014-09-22
 

一种哲学学说就如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总是就地取材的。

宋明两代的大儒们,往往是在困苦郁闷中,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伟大的学说、写出了划时代的作品:

张载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怕被迫害而辞官回到横渠,在横渠,他做了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践,并写了《西铭》、《正蒙》等名著。

程颢、程颐兄弟都不被朝廷重用,被迫离开京师,却在离开京师后发展、完善了自己的学说。在二程之后,宋明两代的儒学有了一个新的名称:理学。

朱熹致力于打击官员贪污腐败,可是得不到朝廷的支持,然而在心灰意冷、多次请辞而没有获得朝廷批准的十多年间,他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称为“四书”,还著《四书章句集注》加以注释。

土木堡之变激发了陈献章的民族节气,本以为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可是两次上京考试都落榜了;落榜后,陈献章决定一心圣学,不过拜名师学习、博览群书后还是觉得没有什么得着,之后在家闭门读书,于静坐中悟得“学贵自得”、“静中养出端倪”的心学学说。

罗钦顺触怒刘瑾,被削职为民,感到壮志难酬的罗钦顺在家独居读书,后写成了《困知录》。

因得罪刘瑾而被贬谪到环境恶劣的贵州龙场驿当驿丞,这对于心高气傲的王守仁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然而正是在龙场,王守仁大悟了《大学》的格物之旨,从而提出自己的心学学说。

不仅是宋明两代的大儒们,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是这样。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人们的地位是按照出生定的,“君子”是指君之嫡长子。孔子本人在家里兄弟中排行第二,而且他还是父母野合而生的——这在当时是很被歧视的。从孔子的出生与时代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认为才德兼备的人才是君子,提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之说了。孔子最为尊崇的古人是周公姬旦,这是因为周公作为周文王最有才能的儿子,不过由于长子继承制度而没能继承王位。虽然不是君主,但是周公辅助君主为周朝推行井田、制礼作乐、建章立制,又提出“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等主张。在孔子看来,有才德的人才有资格治理国家,“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在于你的出身、是不是长子,而在于你的修身。

不仅是中国的思想家们,西方的思想家也是这样。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视消除肉体的痛苦为快乐,他曾说:“只有当我们痛苦时,我们才需要快乐,因为快乐不在场;而当我们不痛苦时,我们就不需要快乐了。”他又认为消除灵魂为的纷扰是快乐,还总结说:“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是幸福生活的目的。”为什么伊壁鸠鲁有这些观点?这是因为,于个人来说,伊壁鸠鲁“终生都受着疾病的折磨”(罗素:《西方哲学史》);于其所处的时代来说,社会动荡不安。黑格尔对此有精彩的评论:“古希腊的政治生活和伦理风俗已经没落,而后来罗马帝国治下的世界对当时的现实也不能满意,于是人们便回到自己的内心,在那里寻找道义和伦理生活,寻找一般生活中已经不复存在的那些东西。”(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德国哲学家尼采,“强力意志”、“超人”是他的哲学的两个重要学说。所谓“强力意志”,是生命本身的意志,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潜在力量,它使人成为精神上强者,即是面对死亡也不退缩,是最高价值的尺度。能够发挥强力意志而成为精神上的强者的人,即尼采所说的“超人”。

尼采从小就体弱多病,他的父亲早逝,幼年起他被几个女的家庭成员包围。在父亲逝世后不久,尼采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了,这使尼采同年就陷于死亡的阴影,并养成了忧郁、孤独的个性,他曾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尼采:《强力意志》)

在尼采所处的时代,西方以传统基督教思想为基础的伦理价值开始崩溃,因而敏感的尼采才发出“上帝死了”的呼声。在西方传统伦理学中,受基督教影响,认为人有天使的纯善一面,也有魔鬼的邪恶一面,这两面构成了人的本性。然而,“上帝死了”,什么天使、魔鬼都消失了,正好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人们,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那么,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人的神圣之处在哪里?于是尼采说话了,强力意志足以代替上帝,人应该自己靠自己成为超人,让天使去见鬼吧。

通过对尼采的经历和所处时代,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学说,对他本人也有更深的认识。

当代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年轻时亲历了法西斯德国对法国的占领,还因参与抵抗活动而被监禁了。后来,萨特讽刺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像德国占领期间这样自由过。从说话权利起,我们已经失去了一切权利。我们每天面对受辱,又不得不忍气吞声……然而,正是由于这一切,我们是自由的。”萨特有关“自由”的学说,正是与自己的经历有关,他认为人是自由、不受限制的,又特意以人被关进监狱为例子,说人在监狱中也有选择越狱、读书、看天花板的自由。萨特所说的“自由”包括对命运、现实的抗争,并断言“自由意味着责任”。另外,萨特的文学作品大都少不了政治、监狱、自由、选择等元素,如他的著名小说《墙》描写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监狱。

人生是有限的而存在是无限的,人却希望超越自己的有限去感悟无限。一种哲学学说,即使追求的是永恒的东西,然而总受到个人经历、时代状况的影响。把个人经历的挫折、困苦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学说,正是哲学家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式。因此,一种哲学学说虽然不免有哲学家的个人印记,但是我们不仅不会感到这个哲学学说是狭隘的,还会感受到其有血有肉。

研究一种哲学学说,就如在思想、历史世界进行了一次旅行。我很喜欢这种旅行,事实上,从高中起,就常看课外书,种类包括文、史、哲、科普,甚至在当时已经把哲学当作终身事业。十多年来,在书本上读到不少哲学学说,以至有一段时间认为自己懂得很多,思想很深刻。后来才发现,自己很幼稚,书本上记录的学说都是别人的,只是知道,说懂也是勉强了,它们也不能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帮助。幸运的是,因为先贤甘泉先生的关系,我知道了心学。在研究心学过程中,我廓然开朗,原来学贵自得,读书再多如果不能自得于心、不能融会贯通,还会造成心的蔽塞,如吃太多消化不良。学问,必是注吾心之理;哲学,必是发自吾心之学。

一种哲学学说,纵然不能脱离思辨,然而,它更是哲学家的人生的升华。有我的活动,才有我的世界;有人生,才有哲学。正如传统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哲学,“越是个人的,越是人类的”。

 

(作者湛柏欣系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理事 来源:2014.05.09 增城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