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歌剧?

 豆子猫 2014-09-22
“原创”是一个很高尚的字眼和概念,而如果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大干快上地进行生产,只能造就出无法传世漏洞百出的伪原创

  文/贾非言

  曾几何时,“原创”歌剧成为音乐家口中的流行语,用来形容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这一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词汇,通常与机构名称构成偏正结构搭配。早些时候的例子有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赌命》《雷雨》《楚霸王》,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杜十娘》《霸王别姬》,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和天津歌舞剧院原创歌剧《青春之歌》。

  最近的例子则是国家大剧院的两部原创歌剧,一部是刚上演的《西施》,另一部是12月份即将上演《山村女教师》。

  “山寨”版的“原创”

  歌剧《西施》,是国家大剧院最新的“原创”作品,于10月29日首演。该剧的创作过程好似一个放卫星的事例。

  2009年的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大剧院邀请到邹静之与戴玉强一道出任形象大使。邹静之因此与国家大剧院结识、结交。双方迅速达成合作意向,大剧院愿意出资为邹静之打造一部歌剧。以歌剧节开始的2009年4月计,至《西施》首演的10月30日,历时不过半年,而实际创作过程仅3个月余。连莫扎特和罗西尼都很难在如此紧迫的时间里写出一部两个半小时长的歌剧。

  长久躬耕于电视剧行业的邹静之和雷蕾为大众奉献了一部足分足量的大歌剧:洋洋洒洒的正歌剧四幕试图描绘历史史诗,却有着乡土味十足、肤浅且毫无诗意的对白和唱词;还有男低音声部的缺失、一个模子刻出的宣叙调、最后一个音永远往上冲的咏叹调;以及《春江花月夜》粗劣的引用,模仿《曼侬·列斯考》和《乡村骑士》的两首间奏曲;甚至它还模仿了《帕西法尔》的拉幕换景(《西施》一剧换景换了4次,全剧降了7次幕!)。而主唱吴碧霞的《珠宝之歌》无疑是抄袭了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Ah! Je veux vivre!”,以至于咏叹调最后两个小节的唱段几乎是照搬。

  “原创”歌剧大跃进

  这非国家大剧院首个“原创”的尝试。国家大剧院在初创阶段人手生疏关系有限的情况下,它的落地接待是强项,自经营以来也承接了大量外团和外来演出。然而作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机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艺术品种,是无论如何无法在世人面前站住脚的。

  大剧院深谙此道。第一个“主创”的尝试,便是“添加”,在西方成熟艺术品种的基础上加上大剧院的特色。于是有了在尼古拉·若埃尔(Nicolas Joel)制作的拉罗《国王》中,添加了中国的13吨水。

  “添加”之后是“增补”,方法是在未完成但又经后人补全且知名度高的西方成熟作品中“增补”中国元素。于是,大剧院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第一个主创的艺术项目,即由中国作曲家郝维亚续写结尾18分钟音乐的国家大剧院版本的歌剧《图兰朵》。

  《图兰朵》是国家大剧院第一个颇具野心的自主产权计划。第一轮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歌剧乐评家和部分歌剧院总监,以及本土精英召开“郝维亚18分钟音乐”座谈会。来自发达国家的歌剧行家们评价该版制作时用的都是中性词,诸如“印象深刻”“假以时日,让人惊叹”之类。结果这些谈话记录经过翻译整理之后,成了“精美绝伦”“一流演唱”“国际水准”。

  首轮演出后不久,便传出此版歌剧赴罗马歌剧院演出的消息,而那正值罗马交响乐团和指挥家维切利在财大气粗的罗马基金会的赞助下访华。国家大剧院给予了艺术水准平平的罗马交响乐团不同寻常的媒体宣传力度和高规格接待,然而并没有交换来罗马歌剧院进口这版歌剧的决心。接着在2009年歌剧节上,《图兰朵》第二轮演出后,大剧院举行了全球歌剧领袖研讨会,邀请到来自大都会、科文特花园、维也纳、巴勒莫、凤凰等歌剧院高层加盟,外宾们受到了极高规格的接待——市长在北京饭店的会见,歌剧演出观摩,演出DVD和节目书人手一份。然而此番努力之后,《图兰朵》的出口依旧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增补”之后第三阶段是“替换”。鉴于导演制歌剧(Regietheater)在欧洲的盛行,“替换”原有的故事场景,改成符合国家大剧院审美的导演制作,成为制作方的选择。于是有了2009年歌剧节其间“星战版”《托斯卡》和“798版”《艺术家的生涯》。

  自主产权化道路四步走的最后一步便是“原创”。和郝维亚在《图兰朵》时期第一次续写歌剧一样,《西施》的作曲者雷蕾(注:著名影视剧作曲家,其代表作包括《便衣警察》《渴望》主题曲等)同样也是第一次谱写歌剧。郝维亚将在接下来的《乡村女教师》中则第一次尝试“原创”歌剧。这两部歌剧的编剧同样是第一次为歌剧写剧本的邹静之和刘恒。而从《图兰朵》《艺术家的生涯》《乡村女教师》到《托斯卡》及《西施》,这些歌剧的导演们,均是在国家大剧院实现了自己导演生涯的歌剧零突破。

  也有人提出,如今国际上众多大牌剧院也开始尝试跨界,如大都会歌剧院、英国国家歌剧院和洛杉矶歌剧院都纷纷邀请电影导演初尝执导歌剧,诸如伍迪·艾伦导演的《三联剧》、安东尼·明格拉导的《蝴蝶夫人》和阿巴斯的《女人心》等等,还有在拜罗伊特音乐节崭露头角的一群新人导演。但无论是伍迪·艾伦、阿巴斯还是去世的明格拉,均是奥斯卡奖的获得者,他们执导的经验已大大超过我们晚会或舞台剧的导演们。而拜罗伊特乃至欧洲的导演制歌剧则已被定性为欧式垃圾(euro trash)而大加嘲讽和唏嘘。

  模棱两可的“原创”

  如果说古典音乐等严肃艺术历来以原创性作为其生命力象征的话,那“原创”两字也就不用加以强调了。当然模仿的佳作者也为数不少,例如列昂卡瓦罗《丑角》对马斯卡尼《乡村骑士》赤裸裸地依样画葫芦,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中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影射,施尼特克的拼贴则更是把成群结队的作曲家的元素使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汉斯·赞德(Hans Zander)的声乐套曲便取名为《舒伯特:冬之旅》,展现的是作曲家惊天地泣鬼神的配器技巧。

  “原创”歌剧等词汇的来源,可能参考了内陆流行音乐界“原唱”和“翻唱”的提法,抑或是在宣传中想将“创作型歌手”的潜意识加分到自家头上。“原创”的另一层含义或许在,因“歌剧”历来为舶来品,起源地是400多年前的欧洲,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以“原创”戴冠,是为添自信强底气,也借机强调本土创作。

  然而围绕“原创”最大的争议,还是机构原创背后对个人能力的不敬和忽略。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上海歌剧院赴芬兰演出的歌剧《赌命》,几乎在所有的报道中均提到“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赌命》”,殊不知这部作品的作曲家是旅居瑞士的温德清。同样遭到忽略的还有上海大剧院原创歌剧《雷雨》的作曲家莫凡,北大《青春之歌》的作曲家唐建平。

  机构因委约、制作和首演之由,就冠上该机构“原创”,这也与歌剧界历来的国际惯例不符。若以此类推,歌剧泰斗罗西尼委约唐尼采蒂创作了《马力诺·法利耶罗》、委约贝利尼创作了《清教徒》,因此这两部作品均算是罗西尼的原创歌剧了吗?这显然贻笑大方。

  作曲家的大名理应出现在歌剧作品之前,随后紧跟剧本作者,主办方和委约方只能居于次要位置。如此做法既产权明晰,也责任到位。由机构包办创作,是想占有歌剧创作的版权。这其实也是一场豪赌。

  “原创”其实是一个很高尚的字眼和概念,而不应成为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牺牲品。如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诞生一部1000万元投资的法国式大歌剧。“原创”歌剧需要鼓励,可以走弯路,但是否需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在西方99%的歌剧剧目尚未在国内演出的背景下,强调“原创”是否符合时宜?与其试图以GDP的速度发展原创艺术,却造就出无法传世漏洞百出的伪原创,倒不如像郭文景、盛宗亮或温德清那样,稳扎稳打地躬耕于室内乐歌剧,从少做起,以小见大,来得踏实。★

 韩韩 (2009-11-13 08:44:12)   No.1 
前几天我看了《西施》,我觉得挺好,对于不熟悉西方歌剧的中国普通观众,这是一部很好的入门戏——剧情、历史故事都是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而音乐语汇又完全与西洋经典歌剧一致,尽管我一听它就感觉它总体上非常像普契尼的歌剧,吴碧霞所演的那个角色显得有些多余,在皇宫里那段唱也是一《珠宝之歌》的翻版,但那又有何不可呢,这样的例子在西方经典歌剧中也不是没有啊,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正在动员我们老总把《西施》引到天津来,只是怕没有这么多钱,请张立萍、戴玉强、吴碧霞这批大腕过来,要花不少钱。

 EnricoCaruso (2009-11-13 09:07:18)   No.2 
【作曲家的大名理应出现在歌剧作品之前,随后紧跟剧本作者,主办方和委约方只能居于次要位置。如此做法既产权明晰,也责任到位。由机构包办创作,是想占有歌剧创作的版权。】
这个要申明一下,版权是个粗略的概念,里面有很多可分的权利,委约作品来说,除非有特别约定,委约方拥有除署名权之外的一切版权,这个是国际惯例。因此,不是什么想占有版权的问题,该是委约方的,不用占有也是,不是的,想占有也占有不了。这是一个不尊重署名权的问题,这是个观念问题,作曲家地位的问题。

 deRud (2009-11-13 10:23:51)   No.3 
对,非常适合做一个巡游歌剧团,开着一辆大篷车,到全国各处巡演普及原创歌剧,比如天津、蚌埠、温州、乌拉特前旗、开封、齐齐哈尔、延安、井冈山……

 deRud (2009-11-13 10:26:20)   No.4 
卡鲁索是想说明copyrights和mechenical rights的区别么?

 Orfeo (2009-11-13 11:06:35)   No.5 
文章东拉西扯,看似引经据典,实则漏洞不少
比如Rossini最出名的那部歌剧,写作时间别说3个半月了,连一个月都不到!
电影导演执导歌剧,一直以来都有,又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而且扯上这个不知道想说明什么。

 波波图 性别: 男 来自: 苏格兰 (2009-11-13 14:53:29)   No.6 
原创歌剧乡村女教师的女主角已经确定是迪里拜尔,很期待啊

 上海贝多芬 (2009-11-13 14:58:46)   No.7 
所谓“原创”是个大问题。现在原创成了政绩,自然会发生放卫星和拉虎皮的现象。无奈啊。。。。

 deRud (2009-11-13 15:38:56)   No.8 
扯上这个是为了点出eurotrash,进而提出ncpatrash。可惜ncpatrash被编辑删掉了。

 韩韩 (2009-11-15 02:12:07)   No.9 
开一辆大篷车到天津蚌埠等地来个原创歌剧巡演有何不好?别忘了西洋的歌剧也是从这样过来的。deRud之流,要么是缺乏基起码的音乐史知识,要么就是出于欠缺公心,惯于煽风点火挑动事非。我很想问一问你们:你们究竟想要雷蕾们写什么样的歌剧?你让她们每写一部歌剧都得是瓦格纳或莫扎特的意思吗?如果写得像了,你们就说缺乏原创性,是抄袭、模仿、大杂烩;写得不像了,又分两种可能:要是用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你们就会说那叫土得掉渣,不懂得和国际接轨;要是用的都是没调性没节奏反一切传统的东西,你们又说那是神经病,合着里外里全是你们的理儿了!这才真叫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你们不懂艺术你们还不服气。你们也甭嘲笑阿镗、鲍元凯、胡海林他们,你们连他们那样的半个乐句也写不出来,你也压根儿弄不明白。
歌剧这东西,也是沙里淘金几百年才剩下来现在常见的这点戏码的,很多人写了几十部歌剧,一部也没流传下来;即使如莫扎特和威尔第这样的天才,二十几部歌剧当中现在仍然听得过的也不过六七个而已。歌剧要么就开宗立派(像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格鲁克的《奥菲欧与犹丽迪茜》、威柏的《自由射手》、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那样),要么就在前人基础上(或者自己的基础上)玩到家(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的《理发师》、威尔第的《奥赛罗》、瓦格纳的《指环》和《帕西法尔》、普契尼的《蝴蝶夫人》那样),两样占一样的才能入你们的法眼。这个甭说雷蕾们,就是普罗科非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来了也不一定每部戏都做得到。能占到这两条的,是歌剧中的极少数中的极少数。中国人这才创作了几部戏啊,你们就急不可耐地跳出来大喊大叫,显你们能耐是吧?
西方历史上可以有N个作曲家写出M部有关奥菲欧或者唐璜或者佩利亚斯的歌剧来,其中兴许就蹦出个格鲁克或莫扎特或德彪西;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有X个作曲家写出Y部有关西施、花木兰、或者杨贵妃的歌剧呢?你不让他们写,或者他们一写你就在旁边跳着脚大骂,他们中间就不可能出来格鲁克莫扎特德彪西;你让他们写,还得允许写出平庸之作,写上几十年,才会出经典。这才是艺术发展的历史真相和全貌。无视这些,只会东拉西扯,卖弄书皮子知识和三脚猫武功,把写乐评当成自己沽名钓誉的工具,实在是愚蠢至极!

 Orfeo (2009-11-15 11:06:58)   No.10 
你要是熟悉这些导演的电影作品的话,大概就会知道他们执导的歌剧多半不会走先锋路线,跟eurotrash扯不上关系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阿巴斯没得过奥斯卡奖,连题名都没有,而且依我的猜测他执导舞台作品的经验应该比较有限。再说对所谓的eurotrash也没必要一棍打死,当年Chereau的指环争议也很大,现在却成了经典。
国内目前是比较缺乏好的歌剧导演,国家大剧院的《托斯卡》虽然制作的很糟糕,但也很难让人联想起“星战”,“798版”的《艺术家的生涯》虽然理念有欠缺,不过在布景和道具的制作上,却是没啥可挑剔的。

 齐格 (2009-11-16 01:07:46)   No.11 
搞歌剧不如好好先弄些音乐剧出来。韩国人搞的音乐剧,十几年天天演,还是场场坐满,多好啊。

 余超 (2009-11-16 01:36:51)   No.12 
他们爱搞啥搞啥,“歌剧”还是“音乐剧”,“主旋律”还是“低俗”,不就是想挣俩钱儿跟名儿么?那由得人家。有同学觉得要“提高一下人民群众素质”,而且认为自己有资格有责任操心这种事情,也是一厢情愿吧。十多年天天演场场满座,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双丰收,中宣部梦想的不就是这个么?新闻联播整天说文化院团改制带来啥啥成果,不过如此。

我不会去看。白给票也没兴趣。有人写了演了,即使花了纳税人的钱,我也“眼不见心不烦”。

只不过,把莫扎特和这些“作曲家”联系起来,我觉得很不着调。有一万个超级女生好像就能出一个卡拉斯么?这根本不是概率的事儿。中国现在博士人数比美国多好几倍呢,能说中国科技水平就高?

 Orfeo (2009-11-17 10:28:19)   No.13 
还是体谅一下国家大剧院吧。
国家大剧院毕竟是上面管着的,演出的剧目的不能光有国外的,还要有国内的,不能都是舶来品,还要有原创,否则就有人出来说话。
全国各地的乐队都进京演出,甚至校乐队都来登台,这类的活动其实已经超出了一般剧院的经营。只要每年都有好的演出好的艺术家供我们欣赏,其它时间爱搞啥就搞啥吧,反正可以选择不看。

 上海贝多芬 (2009-11-21 20:29:03)   No.14 
余超所言甚是。数量堆砌有一定作用,但并不绝对。只是国人无奈于自己税款的花销,有点让人遗憾啊。前两天上海歌剧院邀请去听《霸王》一剧,推脱有事不去了。国内不仅是创作环境不好,演出环境也很险恶。连金湘自己似乎都很不满意。艺术创作和政绩挂钩实在是个大毛病。而且国内的环境已经到了大家心知肚明不好的情况下,摆在台面上还是好好了事。说到原创歌剧还算好的。晚会歌曲就实在不用提了。创作的人、演唱的人、审批的人和聆听的人都知道不好。表面上都说可以,都点头夸赞也鼓掌欢迎。被一种无形所驱动了。

 chante (2009-11-23 00:41:01)   No.15 
我不大同意贾先生的若干说法,但我觉得韩韩的发言很差劲。

 韩韩 (2009-11-25 16:37:10)   No.16 
那就请你具体地指出来,到底哪句话、哪个观点“很差劲”?

 chante (2009-11-25 20:20:21)   No.17 
韩韩 (2009-11-15 02:12:07) No.9 

开一辆大篷车到天津蚌埠等地来个原创歌剧巡演有何不好?别忘了西洋的歌剧也是从这样过来的。deRud之流,要么是缺乏基起码的音乐史知识,要么就是出于欠缺公心,惯于煽风点火挑动事非。我很想问一问你们:你们究竟想要雷蕾们写什么样的歌剧?你让她们每写一部歌剧都得是瓦格纳或莫扎特的意思吗?如果写得像了,你们就说缺乏原创性,是抄袭、模仿、大杂烩;写得不像了,又分两种可能:要是用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你们就会说那叫土得掉渣,不懂得和国际接轨;要是用的都是没调性没节奏反一切传统的东西,你们又说那是神经病,合着里外里全是你们的理儿了!这才真叫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你们不懂艺术你们还不服气。你们也甭嘲笑阿镗、鲍元凯、胡海林他们,你们连他们那样的半个乐句也写不出来,你也压根儿弄不明白。歌剧这东西,也是沙里淘金几百年才剩下来现在常见的这点戏码的,很多人写了几十部歌剧,一部也没流传下来;即使如莫扎特和威尔第这样的天才,二十几部歌剧当中现在仍然听得过的也不过六七个而已。歌剧要么就开宗立派(像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格鲁克的《奥菲欧与犹丽迪茜》、威柏的《自由射手》、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那样),要么就在前人基础上(或者自己的基础上)玩到家(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的《理发师》、威尔第的《奥赛罗》、瓦格纳的《指环》和《帕西法尔》、普契尼的《蝴蝶夫人》那样),两样占一样的才能入你们的法眼。这个甭说雷蕾们,就是普罗科非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来了也不一定每部戏都做得到。能占到这两条的,是歌剧中的极少数中的极少数。中国人这才创作了几部戏啊,你们就急不可耐地跳出来大喊大叫,显你们能耐是吧?西方历史上可以有N个作曲家写出M部有关奥菲欧或者唐璜或者佩利亚斯的歌剧来,其中兴许就蹦出个格鲁克或莫扎特或德彪西;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有X个作曲家写出Y部有关西施、花木兰、或者杨贵妃的歌剧呢?你不让他们写,或者他们一写你就在旁边跳着脚大骂,他们中间就不可能出来格鲁克莫扎特德彪西;你让他们写,还得允许写出平庸之作,写上几十年,才会出经典。这才是艺术发展的历史真相和全貌。无视这些,只会东拉西扯,卖弄书皮子知识和三脚猫武功,把写乐评当成自己沽名钓誉的工具,实在是愚蠢至极!
====================================================

贾先生没骂人,而你在骂人。

有不同观点可以辩论,但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韩韩 (2009-11-25 23:46:25)   No.18 
反复地看了半天,只有{无视这些,只会东拉西扯,卖弄书皮子知识和三脚猫武功,把写乐评当成自己沽名钓誉的工具,实在是愚蠢至极!}这句,还有{这才真叫站着说话不腰疼,}有“骂人”的嫌疑,我也承认当时发贴子的时候比较气愤。但“书皮子知识”和“三脚猫武功”能算是人身攻击吗?这不是人们互相调侃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吗?“站着说话不腰疼”更是常见的俗语,不能无限升格的。
相反,贾文当中倒是处处充满了恶毒的攻击性言辞,什么“乡土味十足、肤浅且毫无诗意的”,什么“粗劣的引用”,什么““星战版”《托斯卡》和“798版”《艺术家的生涯》”,什么“导演制歌剧则已被定性为欧式垃圾(euro trash)而大加嘲讽和唏嘘”,骂人也请骂得有点技术含量,骂得专业一点,而这些骂的人话,根本就是东拉西扯,很多都与事实不符,非常令人怀疑作者的写作动机。
希望CHANTE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更不要实行双重标准。

 梦境的碎片 (2009-11-26 00:46:38)   No.19 
重庆歌剧院在湖南去找的人写的歌剧《巫山神女》 也被称为重庆歌剧院原创歌剧
其实写一部歌剧花3个月时间 也并不算短 罗西尼的理发师才13天 而且现在有电脑 写作速度会更快 上次我亲身体会到电脑作曲速度的迅速 陕西的程大兆在重庆写组曲 2、3天就一个乐章

 余超 (2009-11-26 00:52:45)   No.20 
“导演制歌剧则已被定性为欧式垃圾(euro trash)而大加嘲讽和唏嘘”
这句话我就没看懂。这是汉语么?

Regietheater和Eurotrash这两个词,望文生义,好像很容易明白,其实未必。Eurotrash这个词本来扯不上歌剧,在英语世界里面,原来似乎与一种“暴发户”式的生活方式有关系。不过,后来意思越来越乱了。这里给出了30多个可能的解释:
http://www./define.php?term=eurotrash

Regietheater也不容易定义。并不是说看起来很“现代”的,光秃秃舞台或者演员全裸的那种,就可以被称作Regietheater的。Peter Konwitschny就不承认他是Regietheater式的导演,虽然好些人把他归在这一类里面。
我理解,Regietheater,关键在于导演有没有新思想,明显不同于原作的思想。如果只是把历史背景换换,或者没按照脚本演出,那确实不算Regietheater。

 上海贝多芬 (2009-11-26 17:22:23)   No.21 
在一个音乐创作需要鼓励的年代,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究竟该怎么办呢?

 chante (2009-11-26 22:03:59)   No.22 
韩韩骂人语:“deRud之流”。

贾文中“乡土味十足、肤浅且毫无诗意的”,“粗劣的引用”,““星战版”《托斯卡》和“798版”《艺术家的生涯》”,“导演制歌剧则已被定性为欧式垃圾(euro trash)而大加嘲讽和唏嘘”,是对作品的批评,是就事论事,这与骂人有着本质区别。相反韩韩文中多处存在对别人人格的污辱。

我认为,无论是专业骂人还是业余骂人,其行为都是错误的。作为媒体业内人士,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

 老马 (2009-11-27 00:56:10)   No.23 
其实很多很多事情的争端都无非如此:对做得不够好的事情,是改进还是放弃?只能说先试试再说吧。

 余超 (2009-11-27 01:03:43)   No.24 
呵呵,上海贝多芬,我的建议就是去看看歌剧《Ariadne auf Naxos》。有啥想不开的,看完应该就想开了。

余隆应该在北京音乐节引进一下这个戏,成本没那么高(乐队小),对外一说还很有面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