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贵有魂,作品

 江山携手 2014-09-23
    诗人葛平的诗总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应该说有两种情绪冲击着我:一是很真诚的亲切感;二是很陌生的感染力。
    《春草》这首诗曾发表在山西日报“黄河笔会”栏目。这首不足10行的小诗却写的十分精彩。它之所以能打动人,吸引人,我认为,一定是在于诗中那洋溢着的真情和呼之欲出的灵魂。诗人笔下的春草是很有灵性的,是主观内心的独特风景,然而它更真实,真实地接近诗人的思想情感。
    请品读这首诗,“我是最晚破土的那一棵小草”,为什么最晚破土,是因为小草懒惰,还是因为土地过于坚硬?诗歌接着写到:“静静地躺在温厚的土被下/倾听地下发出的一阵一阵熟悉的鼾声/那是来自亲人的灵魂”,噢,原来诗人笔下的小草不愿离开土地,并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厚土”内有“熟悉的鼾声/那是来自亲人的灵魂”,难怪小草迟迟不肯离开曾经朝夕相伴的亲人的灵魂。这里的“小草”早已被人格化,眷恋之情,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诗的意境至此已达到高峰,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思念着的至诚、至真、至善的美好心灵!诗的最后两句,“清明的风一吹/我的牵挂便绿了”,将诗的意境又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风”吹“绿”我的“牵挂”,好一个“绿”字,用得令人叫绝。“绿”字本身有着鲜明的色彩,而且绿是生命之色,生长之色。古人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得是自然景观,可谓写景佳句,而葛平的“绿”,“绿”的则是人的牵挂,人的思念之情、之景,充满了人文色彩和浪漫主义精神。我想,葛平的诗歌创作深得传统诗美的熏陶,但她绝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她将饱经风雨的人生体验往往作为一种精神之光投射于外部世界,撞击灵魂的声像,追求的是一种生命意识与意识的和谐,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品格与人文精神的和谐。
    著名诗人杨晓民说:“诗歌是语言的皇冠,它能用最凝练的含蓄的形式打开人们的心灵秘密和想象空间。”葛平的诗风追求精致、细腻、灵动、和谐,不断拓展着形式与内容的多变与和谐,步步轻盈地体现着突破的快乐,给读者以无尽的精神滋养和美感。我希望更多的朋友走进葛平的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