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觉的陈述的困难

 金匠尚玉 2014-09-24

艺术感觉陈述的困难

 

《格伦·古尔德谈话录》这本书是导师邱振中先生作为艺术感觉陈述的典范,而推荐阅读的。这本书是被《华盛顿邮报》誉为“最理想的采访人”的作家乔纳森·科特对古尔德这位天才的钢琴演奏家的一次较长的访谈,谈话中,古尔德对诸多话题进行了直言不讳的发言,言谈之中满是智慧、妙语连珠,被坊间视为最出色的访谈之一。

 

其中,对天才艺术感觉的陈述,更是我们这次阅读经历中所要把握的重点,艺术感觉的陈述,是一种什么样的话语呢,它是否就是一种新的概念?邱先生在论述传统书论和画论时谈到传统语言陈述的局限性,是较早在中文领域中,有人介入对艺术感觉陈述的思考,

 

但现代阐释学的发展,也较早的涉及了对诸如问题的思考,在笔者看来,一切阐述均是一次次接近或者远离最初艺术创作感觉的“误读”。虽然艺术从来都不可以完全解读,包括创作者本人对作品此时的解读,也远离了彼时的的感觉,意识和思维也象一条时间的河流,人不能两次同样趟过同一条河流,此时的意识也远非彼时的意识之流,感觉不在彼时。

 

最初的艺术创作感觉是否可以把握或者可以解读,这是个可以追问的问题,“这是我印象当中第一次有人真正释放出作品中被压抑的喜悦情感”。这句陈述是值得质疑的,音乐作品中的喜悦的情感是如何隐藏,又是如何被压抑,更又是如何被天才的演奏者所释放的呢?这些过程,往往被我们认为是想当然的问题而所忽略,以为就是这样,它们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贝尔·克莱夫)存在于作品之中。

 

作品的形式中是否有“有意味”的存在,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存在的,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被感知的呢?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有意味的形式”其实来自欣赏者情感层的自我生发,是自我情感企图和创作者的感同身受的“追体验”。这种“追体验”的内涵取决于欣赏者的日常生活体验和对艺术感知的习惯的形成和对艺术知识的储备程度。

 

对古尔德的阅读,为艺术家个人传记的书写甚至艺术批评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话题,如何接近艺术家创作时艺术感觉的陈述,而不是简单的个人史料的无限挖掘和堆砌,以及对艺术作品的过度阐释。

 

“刚开始能说会道时,我觉得任何事都可以解释。而现在,我发现我在此用寥寥数语解释这么多年什么在引领着我,这将是帮倒忙。”这是布鲁克所意识到的言语的有限性,言语是否可以完全触及感觉最精准的部分,并将其以自己的方式陈述出来呢?不同的思考会有不同的答案,而我的思考是,它永远不可能,或许这也是艺术在各个“终结”的咒语之后,依然还要存在并发展的理由——言语追求艺术的历史不可为短了,并因现代艺术理论的发展继续深入下去——艺术作品依然是表达“某种”感觉的最精准的方式。

 

艺术阐释或说对艺术的陈述是我们接近艺术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最佳的途径一定不是它,而是面对艺术作品的一种“生命的体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