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开成石经

 了乔花影 2014-09-25
 上传会员:秦汉良发布时间:2012-01-01 09:14:27 
 责任编辑:文中编辑时间:2012-01-01 09:15:25 
 浏览人次:710下载人次:0 
【字体大小: 】 【打印本页
 

    【唐 114块方石 平均高217厘米 宽97厘米】唐开成二年(837年)刻成,1087年入藏西安碑林。

    石经由114方石碑组成,楷书双面刻字,均自右至左,从上而下,每面纵列八段,每段三十七行,每行十字,共计228面,650252字;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孝经》以及《论语》等十二部儒学经书。此碑文字迹清晰,笔划精致,便于抄写读诵,对于当时传播儒家学说起了积极的作用。

    石经是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经书文本,分“太学石经”和“释道石经”两大类。“太学石经”又称“儒经”,自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经书均以口授传抄方式传授,造成经文章句上有不少错误。东汉熹平四年(175 年),大学士蔡邕(133~192年)等诸儒,请求订正儒学经书并且将内容刻石,供四方的儒生参详及摹写,以防人任意删改,得到汉灵帝(168~189年在位)诏准,首开刊刻石经记录,史称《熹平石经》。此后,陆续有魏文帝《正始石经》、唐文宗《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广政石经》、北宋仁宗《嘉佑石经》、南宋高宗《南宋石经》及清《乾隆石经》刊刻过石经。《开成石经》是唐太和四年(830年),时任翰林侍讲学士、工部侍郎郑覃向唐文宗李昂(827~840年在位)建议刊刻,并获得批准,由艾居晦、陈玠共同书写,耗时约七年,于开成二年(837年)刻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的七次刊刻石经至今只有《开成石经》和《乾隆石经》较为完整,分别存于西安碑林和北京孔庙,其余皆毁失殆尽。

    在中国古代,刊刻石经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古代统治者将儒学经书刻石立碑,一是公布儒学经书范本,一切均已石碑上的文字为准。由于手抄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讹误,如果哪个读书人对自己手中的儒书有疑问,可凭石碑仔细校对并改正过来。二是让天下读书人对儒学经书刻骨铭心,做个顺民为好。三是防人之口,甚于防川,杜绝有人纂改经文,蛊惑民众。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时,这样尽管显得笨拙,确也有其合理性,可以理解。

    《开成石经》初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内含太学),成为文人学子读经者抄录校对的范本。唐天祐元年(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855~912年)收缩防御时,国子监所在的务本坊被隔在城外。此后,五代后梁刘鄩(861~923年)守长安时,采纳幕吏尹玉羽建议,将《开成石经》迁移到唐皇城内尚书省西隅,即今西安市西大街靠近钟楼的社会路一带,以防散失。尽管如此,还是造成包括《开成石经》在内的,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留存的汉唐名人碑刻的严重损失,引起广泛关注。为了抢救这些珍贵碑刻,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秋,在陕西漕运使吕大忠等人的倡议下,由京兆府学官黎持主持,又将全部石经移至京兆府学北面,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并修建了保护碑石的房屋、廊、亭等建筑,排列了陈列次序,使碑石得到妥善保护。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石经倒损,西安府学生员王尧惠等,按旧文集其缺字,另刻小石立于碑旁,以便摹补。清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巡抚贾汉又补刻了所缺一经——《孟子》(共9石),从而使得儒学极力推崇的《十三经》经典,得以全部展示给世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政府为确保《开成石经》免受战火涂炭,1939年夏开工进行碑林防护工程。其中对《开成石经》全部用土坯铺泥,两面夹实,仍用泥封;四周窗心,外用青砖砌固,内用土坯泥平。施工期间遭遇日机多次肆扰,盘旋侦查。秋末,西安碑林各展室的防护工事暂告完竣。《开成石经》碑石再次躲过劫难,抗战胜利后,石经重新启封,供国人参观、研究。1989年日本新天皇明仁登基,改年号为“平成”,其出典就是出自中国《尚书.虞书.大禹谟》中“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的句子。1992年10月,明仁天皇携皇后美智子专程来西安碑林,膜拜唐《开成石经》书刻有“平成”年号出典“地平天成”一语。

    如今,气势恢弘的唐《开成石经》碑石长阵静静地矗立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一展室,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七次大型刻经活动中保存至今最完好的一部。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及其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