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全文與譯文 第一章 【原文】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直譯】 的意義。"名"是可以指明(命名)的,但不是尋常(一 般)的名字,而有其特殊的意義。"無名"可能指:在天 地開始的時候,星球未凝成以前,混混沌沌漆黑一團, 看不出什麼現象,分不出什麼物質,所以說:"無名, 天地之始。""有名"可能指:自從有了自然現象(物質) 以後,萬物就滋生(母)起來了。所以說:"有名,萬物 之母。(物質是萬物生出的母體)在"無"(無名)的常態 中,我們可以借以(欲)窺探(觀)天地間奧妙的蘊藏。 在"有"(有名)的常態中,我們可以觀察它的變化和發展。 這兩個("有"和"無")是一同存在的,分開來就叫做不同 的名字,而"玄"是他們的共稱。這"玄"有深遠、幼小的意 思,"玄之又玄"意為"小之又小。這可能指"玄"(物質)的 再度分析,掌握了這個物質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認識萬物 的起源及發展過程。 注:本章在說明宇宙的起源和物質的存在。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傾,高下相盈,音聲相 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 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 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而不知道有醜這就壞了。都知道好 是好的,而不知道有惡這就不對了。所以,有無互相生化, 難易互相成全,長短互相形成,高低互相影響,音聲互相和 諧,前後互相照應。因此,"聖人"作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法, 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必由自己去開始。(不是采取自主的、主 動的措施)生成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當時的統治者以天下 為己有)幫助萬物的發展而不自持有功,成功了自己不居功, 由於不居功,所以其功不可殆。注:一、"有無相生"是在說 明自然現象的從無到有。 二、"不言"是針對"多言"而言。 見第五章"多言致窮,不如守中。" 三、這裏的"聖人"是指 行"道"之人,而非指聖賢之人或統治者。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 可欲,使民心不可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誇耀個人賢能,使人民不邀譽爭功。不稀罕難得的東 西,使人民不偷不搶。不看見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 人民不去胡思亂想。所以,聖人之治是:要使人民沒有 思想,但求吃飽;要使人民沒有誌向,僅從事體力勞動; 使人民經常過著最低限度的生活,而沒有更多的知識, 更多的要求。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有所作 為,實行"無為",就沒有什麼治不了的事。 注:這是在 講愚民政策,是反動的,是《老子》中的糟粕。 第四章 【原文】 道衝,而用之域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直譯】 "道"是空虛無形(衝)的,但應用的範圍(域)是無限 (不盈)的。深遠的好像客觀存在著,萬物好象是都離 不開它。我們不知道"道"是從哪裏生出來的,好像是在 "天"(帝)之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致 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在天災地震的時候,萬物都受其害。"聖人" (統治者)不仁,以百姓為犧牲品。(芻狗)天地之間 好像一個的風箱,(橐龠)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 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會遭 到失敗,不如保持箴默。
【原文】 若存,用之不勤。 生機(穀神)不滅,(不死)這是物源。(玄牝)萬 物是通過物源而產生的,所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根源。 冥冥(綿綿)之中它好象是客觀存在的,這物源是永不 枯竭(勤)的。 第七章 【原文】 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 能成其私。 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為它 不是為了自己而生的。所以聖人應該先為百姓打算,而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麵。由於他能大公無私,所以大眾 得到了好處,他自己也會同樣地得到好處。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好是像水那樣,水有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 處在低下(眾人所惡)的地方,所以接近了"道"。(水 性向下是自然法則)有道的人甘居下遊,心平氣和,與 人為善,出言必信,政治有條理,做事能盡力,行動合時 宜。由於不爭,所以就沒有過錯。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把東西裝得更滿些,不如適可而止。把東西弄得更尖些, 就不能保持長久。財物太多了,就難守得住。有錢有勢 就驕傲起來,就會種下惡果。成了功就得住手,這才合乎 自然之道。注:這些話不是對老百姓說的,而是針對當時 統治者貪得無厭而發。 第十章 【原文】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搏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此乎?愛民之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 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為人君的保身與行道,能不脫節嗎?平心靜氣能像嬰兒 那樣柔和嗎?排除雜念能做到沒有紕漏嗎?愛民治國能 做到"無為"嗎?心身的運用能以陰性(柔弱)自居嗎? 對四方內外的事物能做到"無知"嗎?為人君的作育萬 民、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施於人民而不持有恩,領導人 民而不自做主,這就是"玄德"。(高深的修養)注:這 些是對當時的統治者而言,他們自以為至高無上,以天 下為己有。
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為器,無之以為用。 軸,才有車子的作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空的地方 可放東西,才有器皿的作用。開窗戶造房子,當中空的 地方可放東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的是 器具,用的是空間。 其重要作用的。 第十二章 【原文】 獵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佳肴讓人口澀,狩獵讓人心動,財貨讓人想貪。所以"聖 人"求實際,不務虛榮。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 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大患若身?吾所以 有大患若身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 托天下。 【直譯】 受到恩寵或侮辱都要象吃了大驚一樣,重視大困難好像 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什麼叫作"寵辱若驚"呢?恩寵 (或表揚)是好的,侮辱(或批評)是不好的,得到它 或失掉它,都要象吃驚一樣,提高警惕以防自驕自卑。 有身體的存在,如果不願顧到自己的身體,還怕什麼呢? 所以,能以天下為自身一樣愛惜的人,天下大事才可以 寄托於他。為人君的應以天下為重,不要為自己打算。 第十四章 【原文】 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 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 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持古之 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直譯】 無聲、無形的。這三個方麵都是不可捉摸(致詰)的。 它是一個整體,它又是不明不暗上下無光的。朦朧(繩 繩)之中看不出什麼名堂,最後又複歸於無。就是說它 是無影無形的,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物象, 這個現象可以體會得出,但捉摸不到的, 就叫做"恍惚" 吧。(無形的整體)在前麵看不到它的頭部,在後麵看 不見它的尾部。(它是無體的)憑這個古來的"道",就 可以體驗(禦)一切。(有)知道古來事物的開端,這 就是"道"的規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強為之容:豫兮若涉大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冰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為(夫唯)不容易讓人認識,勉強形容他的行動(容) 好像是這樣:慢慢地好像在渡大河;小心地好像怕驚 動了四周的人;嚴肅的好像是在作客;隨便的好像是 冰在溶化;淳厚的好像是木質;虛心地好像山穀;混 同的好像濁流。怎樣能把一個混濁動蕩的局麵安定 (止)下來呢?隻要平靜一下,它就會慢慢地澄清下 來。怎樣能把安定已久的局麵發展起來呢?隻要推動 一下,它就會慢慢地生長起來。掌握此道的人保持謙 虛(不盈)的態度。由於(夫唯)謙虛就能由舊而成 新,不斷地長進。 【原文】 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 明。不知常,妄作凶。 萬物的發展,都有其各自的規律(歸根),這個歸根 就是安定,安定就是生命發展的結局,這是生命發展 的規律。一切事物都從有到無,由動到靜,新的事物會 變成舊的,舊的終究為新的所代替,而趨於滅亡。認識 這個常律,(自然發展規律)就會分析(明)事物,不 認識這個常律,而去妄作胡為,這是很危險的。 平允,能公正平允,就能普遍周全,能普遍周全,就能 運行不息,能運行不息,就能體現行道,能體現行道, 就能永久存在。 第十七章 【原文】 次侮之。 謂我自然。 道有他,而不覺得他對人民有什麼幹擾,可以各安生活。 其次是人民接近他,因為他接近人民。其次是人民稱譽 他,因為他為人民做了好事。其次是人民都怕他,再其 次對於強暴的人君,人們就會起來侮辱他反對他。 待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說我合乎自然。 第十八章 【原文】 國家混亂,有忠臣。 慧,就會利用它來作出虛偽的事。 候,才顯得出誰是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盜賊無有。此三者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見素抱撲, 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和慈的本性。去掉投機取巧、有利可圖的事物,盜賊就 沒有了。這三者作為治法(文)還是不夠的,在統治者 (令)本身,還要做到(屬):生活樸素,戒私戒貪, 道法自然,去掉學智,就沒有憂慮了。 及他們搞出的借以欺壓、剝削人民的"仁義禮智"的製度。 第二十章 【原文】 不可不畏。荒兮氣未央。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 餘,而我讀若遺。我愚人之心哉? 海,廖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我獨異於 人,而貴食母。 是與非,善與惡距離是多少呀?人們所怕的(非與惡) 不可不怕。其間距離是多大呀!(荒兮)其相距不可以 路程計。(未央) 高遊覽,以及一切浮華享樂的勾當,我卻淡(泊)然處 之,無動於衷,(未兆)混沌沌的好像嬰兒還未長成孩, 不能同大夥一同遊玩;孤單單的我並不去歸他們(貴族) 的隊伍,眾人都以為獲得了很多的東西,(有餘)我卻一 樣也不要,(遺)我豈不是愚人嗎?眾人對於享樂都非常 看得清楚,(昭)追求唯恐不及,而我卻閉著眼睛,看也 不看。(昏)眾人對於利之所在,都非常精明,(察)而 我卻一聲不響。(悶)我這樣飄飄然好像大海無邊。眾人 都以為獲得了一切,(有以)我卻頑固地看不起(鄙)他 們。我與他們不同的是,我注重(貴)在求(食)道。 (母) 第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 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 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 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自然法則(道)進行的。"道"這個東西是一個無形的整體。 (恍惚)在恍惚之中有物有象,在幽暗之中有情有信,其 情是實際存在的。自古至今這現象(名)永不磨滅。(去) 憑它可以檢驗(閱)萬物(眾)的發生與發展。(甫)我 怎樣知道萬物的發生與發展呢?就是以"道"這個自然法則。 與運動過程,"道"是客觀存在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長。 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下一些才能裝得進,舊了才有新的,少了可以再得,多 了就糊塗了。所以聖人以道的原則為天下的法式,不隻 看見自己,才能看得見(明)對方;不自以為是,才能 分清(彰)是非;不誇耀自己,(伐)才能有功;不自 高自大,(矜)才能長進。由於不爭,所以天下也就沒 有人和他爭。古語所謂"曲則全",不是假話,整體全是 由部分組成的。 【原文】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 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乎? 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 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雨下不到一整天。誰在這樣做呢?自然。(天地)自然 現象還不能永久不變,何況是人事呢? 所以,從事於道 的人就能一同行道。(效法自然)從事於德(仁義禮) 的人,就同屬於德一級。沒有德的人,就是失。(無德) 從事於道的人,道也容易接受。從事於德的人,德也容 易接受。沒有道和德的人,(失者)就什麼也容易失去。 相信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有很多的人是不相信的呀!
【原文】 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 不處。 就不亮,自以為是就是非不明,自高自大的就沒有長進。 在道的方麵來說,好像殘羹贅疣長在人臉上,這些都是 最可惡的東西,為有道者所不取。 二十五章 【原文】 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 容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形的獨立存在而不改易,周而複始地運行著而不停息。 它是天地的根源,(母)我不知它的真名,就叫做"道" 吧。它的運行形態(容)姑且(強)叫作"大"。道的運 行(大)由近而遠,由遠而返。所以說道是很大的,天 地人的發展都在道的運行之中。宇宙(域)有四大運行 體,(道、天、地、人)這四者之中王也在裏麵。(屬 於人)人的運行以地為法則,地的運行以天為法則,天 的運行以道為法則,道的運行以自然為法則。 【原文】 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 失根,躁則失君。 行事處處穩重。大國之君雖然居高位,養尊處優,哪能 以輕浮的態度對待天下大事呢?輕浮就會失掉主張,急 躁就會失掉根本。 【原文】 而不可開,善結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 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 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於講話的人,不會說錯話。(指不會被人抓住把柄)善 於計算的人,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人,不用鑰匙而別 人不能開。善於打結的人,不用繩索而別人不能解。 所以無廢物。這就作"高明"。(襲明)所以善人是不善 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反麵教材)不尊重 老師,不愛惜借鑒,雖然聰明,也是個大糊塗。這就作 "奧妙"。(要妙)(吸取有利因素) 作:根據具體的情況,(因)作具體的分析。(明) 第二十八章 【原文】 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 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 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 則為長官,故大製不割。 (雌)的德性,好像天下的川溪一樣,(水性柔弱向下) 常德(柔弱向下的常性)才會不離失,就像嬰兒那樣柔 和。雖然看到自己是光明(白)的,也還要看到有黑暗 的一麵,(缺點和錯誤)才能作天下的表率。(式)這 樣常德(不隻強調光明一麵的德性)就不會過分,(忒) 就可以向前無止境的發展。(極)雖然知道自己是榮耀 的,也還要提防受恥辱的時候。好像天下的山穀那樣常 德,(虛懷若穀的德性)才會充足,就可以達到淳樸的 境地。本質(樸)化(散)而為道,器)"聖人"就可以 依靠它(道)為長官了。所以道(大製)是不能不為的 。(不割) 【原文】 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的措施,(為之-無為的反麵,可能是改造的意思)我 看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宇宙(天下)是自然(神) 的現象,(器)是不可以改造的。改造他的人就會破 壞他,(自然發展規律)堅持、執行改造他的人就會 失掉他。因為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它們或動、 或靜、或小、或大、或強、或弱、或快、或慢。所以聖 人就去掉過分,去掉過高,去掉過大的欲望。 【原文】 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 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無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 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很容易得到報應。軍隊住過的地方廬舍為墟,野草叢 生,大戰過後,田園荒蕪,必是荒年。善於用兵的了 不敢因此而取得威力。戰勝而不自滿,戰勝而不自驕, 戰勝而不自豪。以強壯侵淩老弱,這是不合乎"道"的, 不合乎"道"的就會早死。 第三十一章 【原文】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 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誌於天下矣。 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 之。 有道的人不用它。君子愛處於左,用兵者則居於右。兵 器不是好東西,不是君子所用的東西,隻是不得已的時 候才去用它,平靜不爭是最好的。即使戰勝了,也不要 讚美,讚美戰爭的勝利,就是表示喜歡殺人,喜歡殺人 是不可能得誌於天下的。平時凡是有吉慶的事,都以左 邊為上位,但戰時及喪事則以右邊為上位。大將軍居左, 指戰員居右。這是說以喪禮來對待戰爭。戰勝之後,對 於傷亡的人,也用悲哀的心情去追悼他們。 【原文】 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質(樸)雖小,但天下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壓倒它, (臣)候王如果能遵守它,萬物就能自然進化。比如 天地氣候相應,就會降下及時的露水,人們沒有命令 它,而自然下得很均勻。這就出現了(始製)自然現象, (有名)既然有了自然現象,(名)候王(夫)也要(亦 將)認識它,認識了它,就會應用無窮。(殆)"道"在 天下好像百川入海,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依道而行。 【原文】 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壽。 的隻是有力,克製自己才是強。知到滿足就是富有,堅 持行道的有誌。不喪失自己的才能長久,死得其所的人 就是壽。 【原文】 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 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而不是由道主動開始的。萬物成功了,而道不據為己有。 撫育萬物而不作萬物之主。道本身是沒有任何要求(欲) 的,可以說是渺小得很,但萬物都依靠(歸)它,而它不 作萬物之主,也可以說是偉大。由於它不自以為大,所 以是偉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道之於口,淡乎無味,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用之不足 既。 互不侵犯,天下就太平了。音樂和美食,可引誘路人止 步。'道'是無味的,雖然是看不見,聽不到,但它的作 用卻是無窮無盡的。(既)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 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所削弱。先有興舉,才有所廢棄。先有所給予,才有所 奪取。這叫做"微明"。(不很明顯,而事實必然的現象。 --矛盾的辯證關係)柔弱能戰勝剛強。(得道多助)其 間的關係好象魚不能離開水,國防設備不可以顯示給別 人。 第三十七章 【原文】 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無 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遵守它,(道)萬物就會自然進化,在進化過程中如果 發生變異,(欲)就本著客觀規律(無名之樸--道的本 質)去克服它。道本身是沒有變異的,沒有變異就可以 安定(靜)下來,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第三十八章 【原文】 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 去彼取此。 德)低級的修養(下德)不放棄求有所得,所以無德。 最好的修養是無為,一切依照自然發展規律去作,而沒 有什麼需要加以人為的措施,所以說無以為。低級的修 養是為之,(無為的反麵)認為有人為的措施是必要的, 所以是有以為。最好的仁術是為之,而無以為。最好的 義行是為之,而有以為。最好的禮製也是為之,但結果 都是沒有用的,(莫之應)就應伸手把它扔掉。由於不 執行道,(按自然法則辦事)才有了德,失了德才有了 仁,失了仁才有了義,失了義才有了禮。所謂禮是由於 人心不夠忠厚,社會開始混亂而製定出來的。以前的智 者不認識道的精神實質,而去追求一些表麵現象,(華) 這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采取忠厚實際的道,(厚) 而不采取虛華的仁和禮。(薄)因此才扔掉(去)它, (彼)而采取道。(此) 【原文】 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 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 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 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 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譽無譽, 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道就靈;空穀得道就充滿;萬物得道就生長;侯王得道 就能領導正確。否則:天不清明,恐怕就要塌下來;地 不寧靜,恐怕就要陷下去;神不靈驗,恐怕就要消失; 穀不能充盈,恐怕就要枯竭;萬物不能生長,恐怕就要 滅絕;侯王不能成為天下的典範,國家恐怕就要滅亡。 寡、仆,(不穀的合音)以示謙下,這不是以賤為本嗎? 可不是嗎?所以追求榮譽的不會得到榮譽,不要追求像寶 玉那樣的文采,受人重視。而要像石頭那樣的堅潤無光, 不在人前張揚。 【原文】 從有中生出,有從無中生出。 用在反的一麵。但"有"從"無"中生出,這頗有"否定之否 定"的意味,俗話說:"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也是這個道 理。萬物從有生出,有從無生出。"無"是不可能生出有的, 應該說"從無到有",這才合乎自然發展規律。 【原文】 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 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 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直譯】 做到,有時就做不到,下士對於'道'是抱著嘲笑的態度, 這被人嘲笑,正說明'道'的正確。所以有句名言就說: 光明的路有其黑暗(昧)的一麵,前進的路有其落後 (退)的一麵,平坦的路有其坎坷(類)的一麵,實質 (上德)裏麵還有空隙,(穀)盛質(廣德)裏麵還有 不足,堅質(建德)裏麵還有柔弱,(偷)清質(質德) 裏麵還有混濁,(渝)最白的東西也含有黑(辱)的因素, 最方的不可能無角,大件的器具要在最後才能完成,大的 樂章也有無聲(希)的旋律,大的形象也有空白的地方。 善於成長萬物。 第四十二章 【原文】 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侯以為 稱。故物或損而益之,或益而損之。人之所教,吾亦教 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因為萬物都是由它生化而成的。"一"分為"二","二"可 能指:陰陽、正反,一切相克、相成的矛盾方麵。事物 都存在內在的矛盾,(陰陽)這兩個方麵是互相調劑, (衝)同时並存(和)的。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寡、 仆,"但王作為自稱,以表示不自高自大。因此事物裏 都包含著兩個方麵,損失裏也有益處,益處裏麵也會有 損失。別人教給我的,我也會教給別人。強橫的人不會 好死,我要以這些知識,作為教師。(作為教育別人的 教材) 【原文】 我是已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 不經,無孔不入。因此我知道"無為"與"不言"的好處, 天下沒有什麼能及它。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到的與失去的哪個有害呢?拚命地貪多,反而會造成 很大的浪費,大量的收藏,則喪失會更大。知道滿足就 不會遭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困難,這才是 長治久安之道。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絀。燥勝寒,靜勝熱。清 靜為天下正。 最充盈的東西看作也會有空虛,它的作用才會無窮盡。 最硬直的東西也可彎一些,最技巧的東西也會有拙劣的 地方,最會說話的人,也要以謹慎的態度處世,最能盈 利的東西,也會有虧損的時候。急(燥)可以濟緩。 (勝寒)靜可以製動。(勝熱)保持清靜的頭腦,才是 正確的。 【原文】 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常足矣。 行於天下,(亂世時)戰馬也隻得在戰場上生子。禍患 沒有比不知足更大了,罪過沒有比貪多務得更大了。所 以知道滿足,就永遠滿足了。 第四十七章 【原文】 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走得越遠,就知道得越少。所以聖人不知也能行,不 見也能明,不為也能成。 是唯心的。 第四十八章 【原文】 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智、信等,則"人為"的成都日益增加。相反地從事於"道", 則"人為"的程度會日益減少,以至於達到"無為"的境界。 "無為"就可以"無不為"。如果要取得天下的擁護,就不要 多事,("無為"的反麵)如果"有為"(有事)就不可以得 到天下的擁護。 【原文】 我亦信之.德信.聖人任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百姓 皆注其耳目,聖人皆閡之. 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我也以善良對待他,結果得到善良 的效果.誠信的我以誠信對待他,不誠信的我也以誠信對 待他,結果得到誠信的效果.聖人任天下事,不懷誠見,洽 的處世,做事不獨自主張.(渾渾焉)百姓都注意他的行動, 但他都不去計較.(閡之) 【原文】 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後.蓋聞善攝生者,路行 不遇兕虎,入軍不被加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抓, 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十之三,為了求生反而一動就死的,也是十之三.為什麼 呢?是因為他們追求物欲,貪圖享樂.聽說善於養生的人, 走路不走到可以碰見兕虎的地方,行軍不被敵人的刀槍 所包圍,牛角刺不到他,虎爪抓不到他,兵器碰不到他.為 什麼呢?因為他沒有走到可以致死的地方. 【原文】 德.道之尊,德之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 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愛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畜)下,在物質的基礎上形成起來,最後在有利的形勢下 獲得成功.所以萬物都遵照(尊)自然法則,依靠(貴)自然 條件,這是不用命令的,沒有誰指使的,這是自然規律(常). 據為己有,萬物得到道的養護,而道並不自持有功.道是萬 物之長,但它不作萬物的主宰,可以說道是偉大的.(玄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子, 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起門,終身不勤。 丑,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補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複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了"母",(道-自然法則)就可以從而認識它的"子", (名-自然現象)既然知道了名,有遵守著道,就可以終身 應用不盡。(殆)閉塞他的通路,(門兌)不向外求, 就可以終身受用不盡。通外路,多所求,就終身不得其 用。從小處可以看大,保持柔和的德性,就是強身之道。 用其小的一麵,可以發展到大,以免身體遭殃,這就適 應(襲)自然(常)。 【原文】 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 飲食,財貨有餘,是謂誇盜。非道也哉。 來是平坦的,可人們總喜歡走小路。朝廷汙濁,農田荒 蕪,糧倉空虛。而統治者卻穿華麗的衣服,佩寶劍,大 吃大喝,財物堆積,這可以說是大盜,多麼不合道啊! 【原文】 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 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我 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子孫會祭祀不斷。以'道'來修身的效果是這樣:行於家 庭是充足的,行於鄉裏是長遠的,行於國家是豐富的, 行於天下是普遍的。這些效果要以個人比個人,家比家, 鄉比鄉,國比國,天下比天下。我怎麼知道天下的呢? 就是以這種方法。 【原文】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 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 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亡。 刺他,猛獸不撲他,凶鳥不抓他。他的筋骨還很柔弱, 但抓住東西抓得很緊。她不懂得男女交合,但生殖器也 會翹起,這是他含蓄的精力極為充沛。他整天啼哭,而 嗓子不啞,這是他的柔和之極。精力與柔和的含蓄是生 理自然(常)的性能,認識這個自然規律,就能明白養 生的道理。以養精益生,這是號(祥)的現象。欲念指 使的行為叫呈強,太強壯了就會衰老,是因為不合乎道, 不行道的就會早些死亡。 【原文】 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 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 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直譯】 要封箴其口耳,閉塞其外路,使人們無所外求,挫折其銳 氣,使人民不露鋒芒,排解起糾紛,使民無所爭執。和緩 其光彩,使民無所出色。混同其行徑,使民齊一耳目。這 就作"玄同"。(深遠的齊民政策)這樣不論親疏、利害、 貴賤,都不能動搖他。所以這個方法為天下所重視。 【原文】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亂。人 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 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的呢?以"道"。國家的禁令(忌諱)越多,人民就越窮。 人民多藏武器,國家就趨於混亂。人民都投機取巧,怪 異欺詐的事就會發生。。法令越定越嚴密,可見盜賊在 多起來。所以聖人說:我無為,人民自然進化。我安分, 人民自然守規矩。我不多事,人民自然富足。我不貪多 務得,人民自然純樸。 【原文】 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 不肆,光而不要耀。 的因素,福裏麵有禍的因素。事物矛盾的轉化有沒有止境 呢?沒有正麵的嗎?正的可以轉化為反(奇)的,好事 (善)會變成壞事。(妖)對於這個正反轉化的規律,人 們茫然無知,已經很久了。所以聖人的行為方而不尖,尖 而不銳,挺而不刺手,光亮而不耀眼。 【原文】 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是 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 活之道。 )求長遠之計就要及早學道,(服)及早學道就要準備 充足的條件,(積德)有充足的條件,就沒有不可以克 服的困難。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就可以應付一切。( 極)能應付一切,就可以有治國之道。有治國之道,就 可以長治久安。這就是根深柢固長生久活的道理。 【原文】 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 傷,故德之歸焉。 天下,則一切邪說(鬼)都不靈了。不是邪說不靈,而 是由於邪說的不靈不至於傷害人,聖人亦不傷害人民, 這樣兩不傷害,所以各方麵都得到了好處。 第六十一章 【原文】 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 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蓄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國宜為下。 各國的母體。(牝)常以柔靜(不強不爭)製勝強橫, (牡)柔靜所屬於下位。所以大國以柔靜的態度對待小 國,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以柔靜的態度對待大 國,就可以取得大國的保護。所以,或者以柔靜以取得, 或者以柔靜被取得,互相信賴,相互為國。大國不過是 想把小國放在自己照顧之下,小國不過是想大國接納他 們的朝貢,而不像小國侵略。這樣雙方都可以達到他們 的願望。大國更應該謙下一些,尊重小國,不要大國沙 文主義。 【原文】 尊,每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 置三公,雖有拱壁駟馬以先,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 貴此道者何?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 貴。 的。善言可以令人尊敬,善行可以嘉惠於人。人的不善 可以教育他們,怎能把他們拋棄呢?就帝位,拜大臣, 雖有金玉駟馬以作獻禮,不如先行學道。古人之所以重 視這個道,這是為什麼呢?不是說有所求就可以獲得, 有罪可以求免嗎?所以"道"為天下人所尊重。 【原文】 德。圖難與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比作於易,天 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易。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隻有這樣才能把別人對自己的仇 怨,不論大小多少都不記在心上,以善意對待仇怨,與 人為善。解決困難的事,要從易事入手,做大事必由小 事入手。天下難事比由易事起,大事必由小事起。由於 聖人始終不自大,所以能成就大事。凡是輕易與答應別 人的,就難得守信用。凡是認為事情很容易的,就會遇 到困難。由於聖人遇到事情還認為其中有困難,而善於 處理,所以終於沒有困難。 【原文】 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 起於累土;千裏之行,起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 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 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 不敢為。 【直譯】 就容易籌謀;在脆弱的時候,就容易分析判斷;在微弱 的時候,就容易消散。在沒有發生困難的時候就要去做 好,在沒有發生紊亂的時候就要去處理。手摟得過的大 樹,是從細小的幼苗生長起來的;九層高的樓台,是從 一堆土建築起來的;千裏的旅程是從第一步開始的。不 遵照自然規律去做的人,(為者)就會破壞它。(道) 堅持去做的人,(執者)就會失掉它。因為聖人實行"無 為",所以不會破壞它,不堅持去做(無執),所以就 不失掉它。人們做事往往半途而廢。必須始終如一地謹 慎為事,才不會失敗。聖人把自己的欲望不當作欲望, 不追求難得的東西;把自己的學問不當作學問,隻要做 群眾所做過的事,以幫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敢自搞一 套。(有為) 【原文】 智多。故以智治國者,國之賊;不以智治國者,國之福。 與物反矣,然則乃至大順。 民愚昧。國家之所以難以治理,是由於人們的知識多了。 所以以智治國的,是國家的禍害;不以智治國的,是國 家的福分。這兩種治國的方法,(用智的和不用智的)都 是治國的模式。經常知道這些模式,就是有深遠的修養。 (玄德)深遠的修養又深又遠,和事物同返於自然,就可 順乎自然。 【原文】 聖人欲上民,必先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 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了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遊。所以聖人雖然在上位,但對待民眾必須表示謙下; 雖然領導群眾,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頭。所以聖人 在上而人民不覺得有很重的負擔,領導人民,而人民不 覺得有什麼妨害。因此人們推崇他,而不討厭他。由於 他與民爭,所以天下沒有誰和他相爭。 【原文】 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之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 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因為道大,所以才不可捉摸。如果具體的可以捉摸,早就 是渺小的了。我有三件法寶要保持著:一是慈善,二是儉 約,三是不敢把自己的打算放在人民的前頭。一次對待 人民,得道人民的支持,就有勇氣;從事節儉,不勞民 傷財,就能財用充足;不把自己打算放在先,就能成為 一國之長。可是現在放棄了慈而去求勇,放棄儉而去求 享受(廣),放棄後而去求先,真是死路一條啊!從慈 善出發,進可以攻,攻則勝;退可以守,守則固。攻則 天以慈助之,守則天以慈衛之。 【原文】 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釁,善於製敵的不與敵人正麵交鋒,善於用人的謙下於人 。這是不爭(挑戰)的修養,這是善於運用人力,這是合 乎自然法則的。 【原文】 謂執無兵,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 輕敵幾喪我寶。故抗兵相如,哀者勝之。 (客)不敢因為挺進一寸,而退後一尺。可說是不用兵, 不擺陣,不動手,不挑戰。災禍沒有比藐視敵人再大的 了,輕敵就會喪生。所以兩軍勢均力敵的時候,帶著悲 哀情緒,經常提高警惕的一方會勝利。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 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不能行。說話有宗旨,做事有根本。由於人們的無知, 所以就不知有"道"。知道"道"的人太少了,以"道"為法 則的人就難能可貴。這好像聖人披著褐布的衣服,(外 表平凡)而懷裏有寶,(內容珍貴)所以天下人都不容 易認識。 【原文】 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己不知道的卻以為知道,這就壞了。(病)聖人不發生 自以為知的毛病,因為他生怕有這個毛病。因為生怕有 這個病,所以不會發生這個病。 【原文】 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居處,(行動)不要壓迫人民的生活。由於不壓迫人民 ,所以人們不討厭他。由於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突出 自己,愛惜自己,而不抬高自己,所以舍去前者,而采 用後者。 【原文】 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為善勝,不言為善應,不 招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這兩種情況哪個有好處哪個有害處呢?"道(天)所厭惡 的,怎麼還不知道其原因呢?"天之道"善於克服一切而 不鬥爭,善於應付一切而不用爭辯,善於集中力量而不 用號召,善於籌劃而不動聲色。天網(無形的法網)好 比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恢恢)什麼也逃不過人民的 巨掌。(疏而不漏) 【原文】 的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 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民怕死,而對造反(為奇)就殺的話,誰還敢造反?經 常有管理殺人的去殺。那代司殺者去殺的人,就好像代 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木匠去砍木頭的,沒有不自傷其手 的。 【原文】 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 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治)是因為上麵的諸多壓迫。人民所以輕易地死去, (草菅人命)是因為上麵的為了活得更好。隻有放棄個 人的生活享受,才會比養尊處優的人好。 【原文】 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是以兵強則 滅,木強則折。堅強初夏,柔弱處上。 候是柔軟的,死了就枯槁了。所以堅強是死路,柔弱是 生路。因此,兵力強極就會毀滅,樹木強極就會折斷。 可見堅強是下策,柔弱才是上策。 【原文】 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 人為而不持,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舉高一些,有多餘的就減少一些,有不足的就補充一些。 行為不是這樣,他們減少不足者,以供養有餘的人。誰 能把有餘的部分供養給天下呢?隻有有道的人。所以聖 人做事不持有功,有功而不自居,他們不願意表現自己 的賢能。 【原文】 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 言若反。 這是不可改變的道理。柔弱之所以能勝剛強,天下人沒 有不知道的,但沒有人能實行。所以聖人說:忍受得起 國家的恥辱,才可以當君主;受得起國家的災害,才可 以當天下王。效果和動機往往適得其反。 【原文】 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好的。(怎麼可以與人為善呢?)有道的人君隻保存契 券,(檔案)而人不去追究責任。無道的人君才去憑票 (檔案)追究。天道沒有親疏,常與人為善。 【原文】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 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活,用不著什麼複雜的器具,人們都安頓在一個地方, 不必為了生活冒著危險而遠徒。因此,車船都用不著了, 各國互不侵犯,社會治安良好,所以用不著什麼武器, 使人民過著複古的生活。(結繩而治)用不著什麼文化, 人們都從事生產勞動。吃好穿好,安居樂業,風俗融洽。 鄰國雖然相近,彼此可以望得見,雞狗的叫聲可以互相 聽得見,但各國人民一直活到老死,也沒沒有需要互相 往來。 第八十一章 ,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 愈得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用爭辯,爭辯的不是好事。(事實勝於雄辯)精者不博, 博者不精。聖人不是為了自己而積蓄,所有積蓄都是為 了人民,這樣就等於自己更為富有,把所有的積蓄盡量 給人民,就等於自己所有的更多。自然之道,利人而不 |
|
来自: 昵称19571856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