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曲及图册判词评解 吴大平 书至第五回,宝玉由可卿房中入梦,游于太虚,误入薄命司,翻阅金陵省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方引出图册判词,虽未尽观,犹可窥见裙钗数运之几。“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奈何不得。”(《坟·论睁了眼看》)吾尝以此法源出唐《推背图》,为芹溪所袭。近来偶读《脂砚斋重评石头汇校》,甲戌眉批曰:“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非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余深叹其先获我心。此法虽为芹溪所袭,然无照搬之嫌,犹有独创之处。《推背图》第四十二象,乙巳,其图为一妇人抱琵琶而立,左右两侧,一弓一兔。其谶曰:美人自西来,朝中日渐安,长弓在地,危而不危。颂曰: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鲜。此时浑迹居朝市,闹乱君臣百万般。后有清人金圣叹注,此处不录。此象之意,智人知之,毋须赘说。由此可知,《石头记》异于此书之处甚多。芹溪不落陈套,自出机杼,故窃喜非常。 【红楼梦引子】 此曲子概说作《石头记》之缘由,“情种”,“愚哀”用字甚妙,而“怀金悼玉”中之“金”,“玉”非独指黛玉,应为各女儿,风月之事代说。甲戌双行夹批,言其“累赘太甚”,非为解味之人,似为讹批。 通灵宝玉于璎珞金锁之吉谶: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如此对举,则宝钗之情即为金玉良姻。木石前盟含绛珠,神瑛还泪之事,自当指宝黛之爱。“山中高士晶莹雪“语言出自林和靖”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此处美人为宝钗,“晶莹”谐“金陵”,“雪”谐“薛”。世外仙姝,指黛玉无疑,“齐眉举案”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封建妇德之楷模。此处意为,宝玉宝钗虽为夫妻,相敬如宾,然终难忘黛玉,感叹美中不足,以致“对景悼颦而”,而入狱神庙,终“撒手悬崖”,非为妄语,脂批知之。 【枉凝眉】 【正册之一】 【正册之二】 【恨无常】 【正册之三】 【分骨肉】 探春远嫁,诗歌,曲,画意已显。有诗才,始结海棠诗社。有英气,难挽倾颓败势。一唱三叹,亦为雪芹自寓。 【正册之四】 【乐中悲】 画意取自宋玉《高唐赋》朝云暮雨之事,喻夫妻难以长久。“展眼吊斜晖”,虽尽美尽善,已然去矣!后句“湘江”,“云飞”隐“湘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此处难合其意,“双星”亦非指宝玉,湘云,脂批“悬崖撒手”可明。似应为贾母与张老道,未可知也。湘云之命数,终是夫妻离散,婚姻不长。芹溪此处感叹,甚为无奈。 【正册之五】 【世难容】 “美玉”即妙玉,其心并未洁净,其情亦非色空。其于宝玉,自有暧昧之意。“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真过人之语。其情可悯,其性难容,终至陷于淖泥。 【正册之六】 【喜冤家】 “子系”隐“孙”,中山狼,指孙绍祖,语出自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言其恩将仇报。其为人贪图淫逸,致迎春被虐而死。花颜柳质,芳魂艳魄,竟被作践。迎春亦难于自控,盖由家败而致。为人无能怯懦,次之。 【正册之七】 【虚花悟】 【正册之八】 【聪明累】 “冰山”出自《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张象之事,皎日既出,冰山必化,意为大权难以维持。“凡”,“鳥”两字合为“鳳”。其善治家,为家族兴衰之所系。正如宝玉,其善为情,为人物命运之所系。凤姐虽源出贾赦房,然倚侍二房,专权荣宁二府。始于协力宁国府,盛于弄权铁槛寺。“一从二令三人木”,“人木”合为“休”,此为凤与琏夫妻之照。一曰惟从,二曰喝令,后竟为所休。人世有变,亦有所常。 【正册之九】 “家亡莫论亲”,芹溪非有此经历,不能写出。判词后两句指其母曾接济刘氏,此处伏笔。“留余庆”,语出自《易经·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隐“刘”。“狼舅奸兄”,其意难明,似可指环,芸二人。脂批言刘姥姥“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事”,则巧姐似应嫁与板儿,居荒村野店,与高续有别。 【正册之十】 【正册之十一】 程高本作“深”,应为“身”。“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为芹溪删去,然终有端倪可寻。其擅专风情月貌。“造衅”即指可卿与贾珍乱伦之事。“箕裘”出自《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敬”自当指贾敬,言宁府颓堕家教。画意已见可卿之死。脂评云:是作者具菩萨之心,刀斧指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灭,一语不可少。得之。 【又副册之一】 “霁“为雨后新晴,寓“晴”字,云呈彩为雯,寓“雯”字。心高气傲,为人所诬谤,终至寿夭。多情公子自为宝玉,此隐宝玉探晴雯一事,亦为空劳牵念。 【又副册之二】 鲜花隐其姓,破席隐其名。“优伶”为蒋玉菡,言其迎娶花袭人之事。公子为宝玉,脂砚以其为“骂死宝玉,却是自悔”,甚为恰切。 【副册之一】 “桂花”隐夏金桂,与“两地生孤木”中二土合木为桂相应。香菱本名英莲,莲菱并根。画意言其为夏金桂所害,竟为魂返故乡。亦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收尾·飞鸟各投林】 此曲为各曲词之总纲。前二句应指贾,史,王,薛。俞平伯以其为“百衲天衣”,十二句专咏十二钗,亦有所缺漏。此处不表,可参考《红楼梦研究》。余以芹溪略引数人,见于尾曲,由此窥见家倒势败,余者,人人皆可与之对应。悲惨可畏,正为“树倒猢狲散”反照。 各曲词图册之评解,皆为一家之言语。可见智见仁,于中有所自悟,解味芹溪,迨此始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