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踪—民国文人的北京生活图记(简介)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9-27

寻踪——民国文人的北京生活图记

本书为套装书,共计11册

        编辑推荐:手拿一册寻踪地图,花上一天的时间,串胡同,找寻那些著名的民国官二代富二代在北京的生活足迹;了解那些著名的民国北漂文艺青年的辛酸苦辣;一探那些著名的民国海龟学霸的嬉笑怒骂。胡同里,一个都不饶恕的鲁迅或许能退去您印象中的苍白;推崇一个茶壶配四个茶碗的辜小辫又是在何处戏谑的洋人;短命的诗人小徐和几个女友都周旋在了哪里;“我的朋友胡适之”天天何处凑局找牌搭子哄老婆高兴;梅老板和孟小冬首次同台于哪家戏院;最会逍遥的林语堂最喜欢北京的什么;林梁夫妇如何努力挽救北京古城;沈从文在北京落魄到何种地步;老舍最爱北京的哪一处;齐白石现在还和如夫人静静地躺在北京的一处小区里;五四运动究竟被蔡元培阴差阳错地确定在那一个胡同小屋;让人羡慕嫉妒的张恨水笔下的北京人的生活在哪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您去夜游依然如故;冰心绝不是那个你只知道小桔灯的老太太,她也曾经很年轻!跟着梁实秋这个老饕课,你才知道你到底会不会吃!快拿上这套寻踪手册,深入到北京的犄角旮旯,去串胡同吧!!你会重新发现北京!

        图 书 简 介 一, 全书简介 《寻踪——民国文人的北京生活图记》,选取了16位在北京留有众多生活故迹的民国时代文化名人:鲁迅、老舍、蔡元培、冰心、朱自清、林语堂、辜鸿铭、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张恨水、梁实秋、齐白石、梅兰芳,以他们在北京的生活足迹为线索,将他们在北京的生活、于北京发生的故事、和北京产生的情感,以及他们笔下的北京,北京的人文风物、民俗风情、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城市建筑等等文字相串联,做成了11集北京深度旅游攻略。内容结构包括: 1, 徐惟诚先生为本书撰写的序言 2, 总述 3, 配以非常熟悉北京风俗历史,并亲自接触过其中6位人物,已近90高龄的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特意为本书创作绘画的200幅生动插图的文字介绍 4, 配以滨老手绘内容的寻踪示意地图 5, 寻踪攻略 6, 阅读推荐 7, 北京旅游口语点滴 根据每位文化文人在京留有足迹的多寡,在选取的16位人物中,分别将鲁迅、老舍等11人独立成章,蔡元培、朱自清等5人为一合集。之所以限定为民国时期,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 人物生活的年代和作品还不太遥远,为今天的读者所熟悉,各自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和拥趸;二, 生活足迹还基本可以找到,并与今天的生活发生着延续性的联系。三, 人物均已作古,基本可以对他们的生活做完整的回顾。 我们选取的16位民国文化名人,对于北京,无不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起过重要作用,留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他们当中,有些生于斯故于斯,一生的文化贡献都和北京紧密相连,成为北京甚至中国文化的鲜明代表,如老舍、梅兰芳;有些,大半生居住在北京,以北京为第二故乡,将自己毕生的情感和事业与北京紧密相连,为共和国和北京都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如齐白石、梁思成林徽因、张恨水、林语堂;有些,在北京度过了其生命最重要的时期,留下了个人一生中以及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如鲁迅、蔡元培、胡适、徐志摩、沈从文、朱自清、冰心、梁实秋、辜鸿铭。无论是哪一种经历,在他们身上,通过他们的故事和生活足迹,都无一不体现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振兴中华的“中国梦”,且高度地吻合着“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样的北京精神。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这正是百多年来,北京这座古老城市所形成的人文精神的一脉相承。编写者希望藉此,引导旅行者对北京产生更广泛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热爱。在这11部《图记》中,编写者着力选取了16位文化名人最生活化的场景和内容,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在深度游览北京,发现北京更深层次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多层面地看到,这些民国时代的文化名人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更有血有肉的一面,走下神坛的一面。同时,也使得这一文化名人主题深度旅游的内容更加鲜活、有趣和引人深思。 “阅读推荐”部分,是该套作品与一般旅游攻略最突出的不同点。编写者希望通过这一部分内容,引导有兴趣的读者(旅行者),在旅行的前后,能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接触和探求,也希望藉此,使这一套“旅行攻略”在其实用价值之外,有更深刻的文化贡献。 “寻踪攻略”部分,编者为探访每一位人物设计了1-3天不等的寻踪旅行行走攻略,并附有与攻略文字配套的示意地图。

        二, 分辑简介 1, 鲁迅册 一直以为,鲁迅是属于绍兴的,是属于上海的,甚至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独忽略了,鲁迅和北京有着更为深厚的渊源!直到有一天,发现『鲁迅』,原来是诞生在北京的!计算出鲁迅,在北京生活了整整十四年。从《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直至《一件小事》、《在酒楼上》、《伤逝》和《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学创作,大都集中在他生命中在北京的这四分之一时间段。『鲁迅爱住北平』,(许寿裳《鲁迅传》)。十四年间,作为『周树人』的鲁迅,作为『鲁迅』的周树人,足迹遍布这古城的角角落落。北京,见证了他的婚姻、他的家事、他的爱情,他的从公务员到『民族魂』。鲁迅的爱恨情仇,点点滴滴地渗透于北京的街头巷陌。 本册选取了鲁迅在京期间12处主要踪迹做介绍。 2, 老舍册 提起老舍,便想到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想到祁老爷子、瑞轩、大赤包、冠晓荷、胖桔子,便想到虎妞、祥子,想到程疯子、程娘子、小妞子和她的小金鱼儿……想到那些字正腔圆的北京话和说着一嘴京片子的那些胡同、大杂院儿、茶馆儿里的形形色色的北京人。老舍本名舒庆春,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旗人,他一生六十七年大半在北京度过,期间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始终在北京。『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老舍真爱北平啊,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象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而且住家一定要在北平,特别是秋天,『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老舍用北京土语写了一辈子北京和北京的人,《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正红旗下》、《离婚》、《二马》、《老张的哲学》、《我这一辈子》、《茶馆》、《龙须沟》……他的笔,从未离开过北京,他写出了北京的魂儿,而他自己,就是北京魂。 本册选取了老舍在京期间17处主要踪迹做介绍。 3, 梁思成 林徽因册 上世纪初叶,少男少女时代的林梁几乎同一时期随父母迁居北京,数年后二人相识也还是青梅竹马年纪。从此两人不仅在这座城市里留下了一串串浪漫佳话,更携手三十年致力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教学、设计与保护,最终为他们钟爱的城市和中国建筑事业呕心沥血到生命的终结。他们共同为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留下了许多永恒不朽的标志。生在北京的人很多,住过北京的人更多。但要说起和北京这座城市休戚与共,为了留住一座举世无双古城的风貌,始终不渝的,恐怕没有人可以和梁思成林徽因这一对卓越的建筑学家伉俪相比拟了。 本册选取了林梁在京期间19处主要踪迹做介绍。 4, 胡适册 胡适在大陆生活的五十多年,有一半的光阴是在北京度过的:二十岁初次进京,考取庚款留学改变人生状态、二十七岁海外归来做北大教授一举成名、倡导新文化运动走向精神领袖、广交朋友成为世人的『我的朋友胡适之』、五十五岁出任北大校长、五十八岁再从北大校长的任上离开北京,离开大陆。一个风华少年,从北京开始,迈出了他人生一步步的重要足迹,最终成为一个名满天下的风云人物。而更为难得的,是这些足迹,我们今天还依然有幸能够寻到。不需要走太多的路,围绕着北大红楼,我们就可以触摸到那些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 本册选取了胡适在京期间10处主要踪迹做介绍。 5, 梁实秋册 "我生在一个四合院里,喝的是水窝子里打出来的甜水,吃的是抻条面煮饽饽,睡的是铺席铺毡子的炕,坐的是骡子套的轿车和人拉的东洋车,穿的是竹布褂、大棉袄、布鞋布袜子,逛的是隆福寺、东安市场、厂甸,游的是公园、太庙、玉泉山……"。北京之于梁实秋,是他『儿时流连的地方,悠闲享受的所在』。这话可真不假,只看他文章里『从前在北平』 『常想我小时候在北平』『我小时候在北平』 『我家世居北平』……北平简直就是他的口头禅。当『北平远在天边』时,他『时常忆起北平』!忆北平的家、胡同、四合院、院子里的树、来家偷吃的猫、大家族过年、后院的窝头灶、热闹的东安市场、清华八年、恋爱的日子……,而其中他回忆最多的,也是最为读者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北京的美食。小到豆汁、灌肠、豆腐脑、杏仁茶、豌豆黄、艾窝窝、奶酪、扒糕、鸡头米;大到京城八大名楼老字号的南北口味招牌菜,全聚德、便宜坊、玉华台、厚德福、正阳楼、致美斋、东兴楼、烤肉宛、烤肉季、砂锅居……,无不如数家珍。 『北平长大的』梁实秋,打小跟着自号『饱蠹楼主』的老饕家父,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吃』,尝遍了京城的美食。梁家上下尽是美食家,就连对母亲特别的记忆,都是『出锅时浇一勺花雕酒的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北京的美食浸润了他的味蕾,勾着他的食欲,养了他的胃。北京的美食真让他犯馋。出远门儿回京,下火车头一件事就是扛着行李到前门吃爆肚儿;抗战八年在外,嘴里总回味着白水羊头的味儿,终于胜利回到了家,半夜里听见卖羊头肉的都要叫上一份,钻在被窝里直到吃美了把嘴里的香味儿带入梦乡;羁旅台湾和海外,『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的早餐习惯;几十年后,最想让女儿从北京带到台湾的北京美食是能来一碗豆汁儿…… 梁实秋馋的是家的味道!故园的味道!北平的味道! 本册选取了梁实秋在京期间及其笔下涉及到的京城美食18处主要踪迹做介绍。 6, 梅兰芳册 『遥望如同一脉飘渺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这是泰戈尔对梅兰芳的京剧艺术的印象。说到中国戏剧的代表,那必然会是京昆,若进而再推举出一位京昆艺术的代表,那也必然是梅兰芳了。『因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同时先人也在北京』,因而无论他身在哪里,『而无时不心在北京』。蓄须停演居沪期间,想着旧京家里的牵牛花,会在画作上题写『他日漫卷诗书归去,重睹此画,快何如之。』梅兰芳,八岁在京从师学艺、十一岁在京首次登台、十九岁在京一炮而红、二十八岁组建剧社进而创立自己的剧团;一生的锐意创新在北京亮相、一世的殊荣从北京名满天下。北京,梅兰芳的人生舞台和表演舞台从这里开始;北京,他的人生舞台和表演舞台也在这里谢幕。北京,铸就和铭记了梅兰芳一生的辉煌。 本册选取了梅兰芳在京期间13处主要踪迹做介绍。 7, 齐白石册 齐白石,北漂者大器晚成之典型代表者也。 40岁始出门远游,41岁首度来京;55岁二次来京『偷活燕京,自食其力』在琉璃厂卖画刻印,逢陈师曾知遇之恩,衰年变法,独创画风,从此『湖潭齐璜白石山翁』名满天下;57岁定居京都后,虽历经兵祸、国难与战乱,辗转生活,客居京城十余处,毕竟留恋『槐堂六月爽如秋,四壁嘉陵可卧游。尘世几能逢此地,出京焉得不回头』,在京煮画四十余年,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刻石三千余方,且喜三千弟子……虽复叹故旧晨星,有家不能归,终因『家乡虽好,不是安居之所。』『天日和畅,无过北方』而不肯离去。『借山亦好时多难,欲乞燕台葬画师』。白石老人说,曾经有算命先生说他成人后必别祖离乡,『今果然矣』。为逃避家乡祸患『打算往北京定居,到老死也不再回家乡来住了』的一代宗师,95岁终老于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安眠在西直门外魏公村。 本册选取了齐白石在京期间12处主要踪迹做介绍。 8, 沈从文册 读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字字句句无不是故乡,那些细腻如沅水一样的乡情一直静静地流淌。有谁能因为这些文字把一个湘西『乡下人』和北京联系在一起呢?可您又怎么能不知道,这个『乡下人』,正是在这座大城市最中心最静谧的胡同四合院里,静静地写下这些作品的呢?沈从文在二十岁头上,为求独立求发展,怀揣希望,从故土湘西的凤凰小城一头扎入了这座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北京。从此与这个城市结缘,求生、求学、写作、教书、恋爱、轻生、改行、放弃写作、潜心于文物,历经了他多舛磨难而传奇丰满的人生,直至八十六岁上,合上了那些他能看能写的一些『小书』,也合上了他『另外那本包罗万有用人事写成的「大书」』,魂归湘西。 本册选取了沈从文在京期间7处主要踪迹做介绍。 9, 徐志摩册 在中国,会有哪一个文艺青年不知道徐志摩呢?知道徐志摩的,又有谁会不多少知道点儿他的故事呢?他的新月社、他的诗歌、他与泰戈尔、他与林徽因、他与陆小曼、他的婚礼、他的陨落…… 但您是否还知道,将男主角徐志摩与所有这一切——新月、诗歌、泰翁、才女、情爱、生死——一应的人与事,相连的,却只有一个共同的故事背景地,那就是,北京! 本册选取了徐志摩在京期间14处主要踪迹做介绍。 10, 张恨水册 『张恨水,皖人,而其「北京气派」似较京人尤甚』这是张恨水的一位日本友人,一位可以称得上是北京通的非常有名的日本医生矢原谦吉对他的评价。 1919年,24岁的张恨水揣着源自五四的激情,怀着对北大的向往,只身来到北京。他的梦想虽然最终没有照进现实,但北京,这座古城,却终于成就了一位作品等身的小说家。《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纸醉金迷》…… 他太喜欢北京了。他半生以此为家,一居四十余年,几乎视其为故乡。『北平是以人为的建筑,与悠久的时间的习尚成了一个令人留恋的都市。所以居北平越久的人,越不忍离开,更进一步而言,你所住久的那一所住宅,一条胡同,你非有更好的,或处于万不得已,你也不会离开。那为什么?就为着家里的一草一木,胡同里一家油盐杂货店,或一个按时走过门口的叫卖小贩,都和你的生活打成一片。』 他太熟悉北京了。因而,在他的笔端,北京城里的三教九流、平民与权贵,恩怨情仇的那些事,才能活灵活现。那些京味儿小说,不仅在当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连鲁迅都逃不脱要时时记得给『爱张』的母亲买他的新作,且直到今天,他的作品都还在赚取电视上的收视率。本册选取了张恨水在京期间12处主要踪迹做介绍。 1, 合集册 合集选取了蔡元培、冰心、朱自清、林语堂、辜鸿铭共5位和北京有着深厚渊源和情感牵挂的文化大家,循着他们的在京生活脉络,介绍了各自最重要的几处踪迹。 蔡元培的北京 当蔡元培三个字出现在眼前时,相信任何人脑海里都会同时浮现出『北大』两个字!究竟是蔡元培成就了北大,还是北大成就了蔡元培?但毫无疑问的是,蔡元培和北大,带给北京一份值得永远骄傲的荣光。 冰心的北京冰心十三岁随父母迁居北京,随着居住的年月的增加,冰心渐渐地对北京有了无限的留恋和想念,使得这里最终成为让她魂牵梦绕的故乡。北京对于冰心,『好象是每个人的恋人;又像是每个人的母亲,她似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吸引着每个从外省来的游子。住在北平时还不觉得怎样,一旦离开她,便会莫名其妙地想念起她来。不论跑到什么地方,总觉得没有北平的好。』 『我爱北平等于爱我的故乡』。 朱自清的北京 做学生的时候,不知道他的写于北京,写的就是清华的荷塘。一直以为那是他家乡南方的月色与景色。也是才知道,,同是他在清华时代的作品。语文老师,竟都没有说起过么?也或许是自己当年做学生时不够认真。朱自清的北京生活,多住在西郊海淀清华园。并在那里,写下了我们每个读书人从小都会背诵的传世名篇《荷塘月色》、《春》。朱自清认定了『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北平已成了我精神上的家,没有走就想着回来。』 林语堂的北京 要说起崇尚生活的艺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林语堂,恐怕是数得着的,懂得怎样度过诗意人生的了。这样一个在生活中无时不在追求一种『智慧和快乐的哲学』享受的人,也最知道怎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和选择生活中的艺术。套用他的一句话,『中国人的性情,是经过了文学的熏陶和哲学的认可的。』相信,林语堂对于北京的倾倒,也是经过了『文学的熏陶和哲学的认可的』。正像他欣赏苏东坡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非有独一无二的『迷人的魔力』,非完全了解,非真正喜欢,恐怕也是难以打动这样一个自由散淡之人,来为其树碑立传的。林语堂对北京的情感,就全部落在一部《帝京》(《大城北京》)里了。在他眼里,北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两个城市之一,另一个是巴黎,但比较而言,北京还要更美一些。 辜鸿铭的北京 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在那个除陈铺新的时代,这座古城里生活着一位最吸引中外人士侧目的独特人物:一个黑眼睛泛蓝光,黑头发微发黄,白皮肤高鼻梁的小老头儿,满口『春秋大义』,张口子曰诗云,间或流利地Yes,No,好辩,好骂人。他自个儿则推崇『又要忠 又要孝 又要风流 乃为真豪杰』说『不爱财 不爱酒 不爱夫人 是个老头陀』。在西方人眼里,他和泰戈尔一样代表东方智慧和文明。并同被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甘地眼里,他是『最尊贵的中国人』。他自号『冬烘先生』,而同时代的国人知识圈,也确实公认他是个『老怪物』。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辜鸿铭。一个拥有西方各著名学府十三个文、哲、理、神博士学位,娴熟运用包括拉丁文、希腊语在内的九种语言,讲一口优雅地道的维多利亚时代风范英语的华人与葡萄牙人的混血后裔。一个极尽逆反特立独行的浪漫的理想主义者。 这位固执的『保皇派』,对他祖先民族的文化有着一份近乎执拗的维护和坚守。尽管他自幼以莎士比亚和米尔顿作为教育启蒙,接受的是最为扎实纯正的西方人文与自然文化教育。对于他『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的种种,林语堂当属最懂:他『原亦只欲替中国人争面子出气而已。』 本册选取了5人共14处在京期间主要踪迹做介绍。

编辑推荐
  民国故事 北京风情 文化底蕴
  21条寻踪之路,
  串联起古老南城北城的近百条胡同儿;
  120余处文人故迹,
  遍布于四九城内的大小四合院儿;
  16位民国文化大家的居京生活,
  尽显一个个民国老北京、官二代、富二代、海龟学霸、北漂、公务员的传奇人生;
  11本图文并茂精美册页,
  一展民国时代那些优雅、悠闲、浪漫、平民化的旧京风貌;
  带上一本书,回身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文化事件和文学作品的诞生地,
  《寻踪》之旅,以最文化的方式深度游走北京!
内容推荐
  《寻踪——民国文人的北京生活图记》,选取了16位在北京留有众多生活故迹的民国时代文化名人:鲁迅、老舍、蔡元培、冰心、朱自清、林语堂、辜鸿铭、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张恨水、梁实秋、齐白石、梅兰芳,以他们在北京的生活足迹为线索,将他们在北京的生活、于北京发生的故事、和北京产生的情感,以及他们笔下的北京,北京的人文风物、民俗风情、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城市建筑等等文字相串联,做成了11集北京深度旅游攻略。根据每位文化文人在京留有足迹的多寡,在选取的16位人物中,分别将鲁迅、老舍等11人独立成章,蔡元培、朱自清等5人为一合集。
  在这11部《图记》中,编写者着力选取了16位文化名人最生活化的场景和内容,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在深度游览北京,发现北京更深层次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多层面地看到,这些民国时代的文化名人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更有血有肉的一面,走下神坛的一面。同时,也使得这一文化名人主题深度旅游的内容更加鲜活、有趣和引人深思。
  这套丛书以中国传统册页的展阅方式呈现。内容涵盖了16位文化大家在北京留有的生活足迹及其生活侧影、寻踪攻略、攻略示意地图、阅读推荐、北京旅游口语点滴,并配以非常熟悉北京风俗历史,并亲自接触过其中6位人物,九秩高龄的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特意为本书创作绘画的200幅生动插图。
  “阅读推荐”部分,是该套作品与一般旅游攻略最突出的不同点。编写者希望通过这一部分内容,引导有兴趣的读者、旅行者在旅行的前后,能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接触和探求,也希望藉此,使这一套“旅行攻略”在其实用价值之外,有更深刻的文化贡献。
  在“寻踪攻略”部分,编写者为探访每一位人物设计了1-3天不等的寻踪旅行行走攻略,并附有与攻略文字配套的示意地图。
 
作者简介

  保红漫,女,出生于60年代末的北京妞儿,从小到大玩耍生活成长于东城、宣武的胡同以及公主坟的部队大院。20年来以广告创意为职业,用写字的工作赚钱,却并未以文字为生。职业行为以外,从事了近10年的“手拉手地球村”青少年环境教育公益事业,视读书和旅行为最理想的生活。爱玩儿,爱北京,最怕看见四九城的大小胡同满墙上都涂满了“拆”字,特想和您一起分享一些关于北京的人和事,另有拙笔《小屁孩保小姨》。

  李滨声 1925年生,祖籍辽宁本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北京日报》高级编辑,离休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历史博物馆民俗学会顾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于《北京日报》开“人民内部讽刺画”先河,代表作《夜行的故事》被改编相声《夜行记》广为流传。著作有《李滨声画集》漫画卷、京剧卷、民俗卷、综艺卷计四卷,《燕京画旧》一函三卷。曾任北影老舍著《离婚》同名电影民俗顾问、上海人艺《正红旗下》民俗顾问、十集电视连续剧《武生泰斗》民俗顾问等。

目录
鲁迅
老舍
梁实秋
沈从文
梁思成林徽因
张恨水
胡适
徐志摩
齐白石
梅兰芳
蔡元培
冰心
朱自清
林语堂
辜鸿铭
前言
  北京,3000年建城史,800多年都城史,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地。往世钩沉,星光璀璨。
  多少让人仰视的名字,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悲喜,和这座城市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在你不经意间穿过的一条胡同,擦肩而过的某个院落,原来竟都流转过一段迷人的历史,沉寂了无数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潜藏着不朽的人文光辉。在这些胡同四合院里,曾经住着民族魂、中国魂、北京魂、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
  那些我们需仰视才见的名字,走在寻常巷陌,竟是和你我一样再平凡不过的饮食男女,有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尽管时光流转,我们仍有幸能用脚步的丈量触摸到最真切的历史变迁!
  老舍爱北京,冰心爱北京、张恨水爱北京,林语堂爱北京,梁思成林徽因爱北京……他们像爱母亲、爱情人、爱故乡、爱生命一样地爱北京,说不清还道不明!
  今天,你就站在一棵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的下面,和鲁迅对话;今天,你就坐在积水潭西海沿儿的石头上,和老舍对话;今天,你就迈进小石虎7号的小园庭里,和徐志摩对话;今天,你就登上那段残留的城墙,和梁思成林徽因对话;你还可以,走上沙滩红楼的台阶,和蔡元培、胡适、辜鸿铭对话……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走进这个城市的任何角落,仰望着一株树,触摸着一处石栏,踏上他们曾经走过无数遍的台阶,甚至只需品着一碗茶,和那些你喜爱的名字对话。
  用这种方式,和大师接近,和那首诗接近,和那段文字接近,和那些人物接近,走进他们中间,闭上眼睛,冥想,或坐下来捧读他们的作品。
  但愿,不要有一天,这些地方,都化作了一些白纸黑字的记忆。而后,连记忆都无从找寻……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鲁迅的北京
  一直以为,鲁迅是属于绍兴的,是属于上海的,甚至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独忽略了,鲁迅和北京有着更为深厚的渊源!
  直到有一天,发现“鲁迅”,原来是诞生在北京的!计算出鲁迅,在北京生活了整整十四年。
  从《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直至《一件小事》、《在酒楼上》、《伤逝》和《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学创作,大都集中在他生命中在北京的这四分之一时间段。
  “鲁迅爱住北平”,(许寿裳《鲁迅传》)。十四年间,作为“周树人”的鲁迅,作为“鲁迅”的周树人,足迹遍布这古城的角角落落。
  北京,见证了他的婚姻、他的家事、他的爱情,他的从公务员到“民族魂”。鲁迅的爱恨情仇,点点滴滴地渗透于北京的街头巷陌。
  【绍兴会馆】
  这里是“鲁迅”的诞生地。
  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三十二岁的周树人随着教育部北移来到北京做他的公务员,落脚南城绍兴会馆的藤花馆和补树书屋。在这里,一住就是六年。
  我们后来读到的《鲁迅日记》,就从这天记起,直至他生命结束的前一天。
  最初的几年,周树人在这个院落的最深处过着“静修式的生活”。“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与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失了。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
  他每天上午九、十点钟起床,盥洗后也不吃早饭,就去教育部上班,下午四、五点回来吃了饭,晚上八、九点钟开始纂辑古书、摩挲碑刻钞录拓片,时常到半夜一两点。
  那时,钱玄同和他过往最勤。“他总在傍晚主人下班时走来,靠在唯一的藤躺椅上,古今中外地谈起来。。。。。。直谈至十一点钟,回到师大宿舍去。”(周作人)
  正是由于钱玄同的敦促,于“五四运动”前一年,也就是在绍兴会馆居住的最后一年的四月,一个叫“鲁迅”的作者,在《新青年》上以《狂人日记》为发轫,开始了用文学为新思想的“呐喊助阵”,也是投出他鲜明的匕首式杂文的肇始。
  从《会稽郡故书杂集》、《嵇康集》到《狂人日记》、《孔乙已》、《药》、《一件小事》,在这个如今已成为大杂院的绍兴会馆里,六年前走进去的是周树人,六年后,走出了鲁迅。
  ……
书摘与插画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