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曰归曰归

 ntex 2014-09-27

曰归曰归

——《采薇》歌评

刈小迪

曰归曰归——《采薇》歌评

第一次听《采薇》,就默默地单曲循环来听,音律措辞间的情感慢慢从这首如民谣般的歌曲中流淌出来。可能这种风格也是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那种歌谣般的诗句,那种看似轻轻柔柔的乡情、轻轻柔柔的追忆,却又那么浓烈动人。这首歌的选曲是非常有名的《纺歌》,也被很多次的翻唱,在此表示因为没听过别的版本所以不做对比。这首《采薇》由择荇填词、HITA演唱,为我们诠释了四季更替中的一种不变的情感。我记得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因为它不考又是略读就一带而过了,所以在歌评的同时,我也重新细细把它学习了一遍。可能难免在歌评中会有原诗句的影子,我们也一起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也是为了更好地领略择荇大人想表达的意境。但是要说明一下的是,虽然听了很多遍了,但是对于这首歌的理解我自己还是没底,所以万一理解错了出丑还请大家多包涵,也欢迎指出。

我记得第一次听时还把最后的四段副歌截屏,发到人人上,因为好像当时听得都快哭了。所以这次还是把副歌集中在最后,前面从主歌开始:

“雪欲来的时候,又烫一壶酒,将寂寞,绵长入口。大寒夜,山那头,彤云出岫。小路边,那首歌谣不经意被写就。”这里首先明确了一个时间概念,就是在“大寒夜”快下雪的时候。飘雪将至,在这一切万籁俱寂、素裹银装之前,山的那头,或许很远又或许很近,出岫云霞、彤云烂漫。这里营造出了一种非常安逸却又孤寂的氛围,这种独自寂寞的“安逸”而非“闲适”,更多的有一种无可奈何,这里的主人公是一条暗线,就是那个烫酒独酌、谱写歌谣的那个人。大寒欲雪、冬风凛冽,他独此一人侧立路边,烫一壶酒,那股浓烈滚烫入口穿肠,相伴的是那份绵长不绝的寂寞。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想到原诗里那个“被遣戍边的兵士”,可能就在这不经意间哼出了这首《采薇》,便也写就了一段同样绵长不绝的追忆。

“白露前,麦未收,恰是初秋。约临走,将柴扉轻叩。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那首歌,哽在喉,沉默不忍回头。”这里的时间节点就是初秋白露前了,而这段话很明显是在讲临行之前的状态。然后我认为第一句作为时间引领的二三两句应该有一个倒叙回忆在里面,而四段主歌的倒叙放到后面说,但是纯属个人意见:遥记得当年初秋临走之时,相约叩门而唤。峻岭凌俏、霜叶飘红,依旧是那幅重山连绵、依旧是那片绯红满地,只是了浸透眼眸,也浸透了那颗疲惫的心。当年走时,熟悉的曲调、熟悉的歌谣,却欲呼又止、哽在喉咙,只能加快径直离去的脚步,沉默着忍住泪水,不敢回头。

“雨未停的时节,煎茶试新叶,让光阴,杯中交叠。茅檐下,水如泻,沾衣未觉。研开墨,芒种刚过,歌写至下半阙。”这段当然就是写到了夏天,正是落雨之时要采茶的时节。杯中滚烫澄清的茶水,光阴交错中恍若当时,还是煎茶试新叶,却已过了多少年。茅檐下的他驻足凝望,水流如泻,湿了衣袖也未曾察觉,静静思考。研墨上纸,这《采薇》的歌谣已经写到了下半阙,那时落雨依旧、那时情思入墨、那时初夏煎茶、那时芒种刚过。这段感觉就没有前两段那么纠结,也是和择荇的叙述顺序有关,这段话所在的时间时他还刚刚写到歌的一半。如果说前两段还不是那么明朗,那么从这段开始,整体的叙述模式已经渐渐清晰了。

“春分后,花未谢,尚可采撷,却低首,问是耶非耶?枝上残香也覆盖了眼睫,谁和着那首歌,刚吟罢的第一节。”依旧是明确表示季节的时间状语,“春分后”。繁香枝头犹未谢,却已不复初春时。花还没有凋零,还可以采撷来赏玩,却低首深思,问那句“是耶非耶”。那首歌的第一节,刚刚唱罢,是谁在残香婆娑中吟和着。因为顺序的调转,所以这段是故事发生的最开始,那首歌谣第一节刚刚成型。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等这首歌写好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去吟唱。

主歌部分的扩写就到这里,这种意象并不复杂的主歌连扩写都表示怨念。前面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也没有展开的必要,所以我就开始直接议论抒情了。主歌部分的四段按照四季颠倒的顺序向我们表达主人公经历的整个过程,择荇也在创作灵感中写到:“这首歌里的四季顺序被我倒转,正如从原点到终结,可以追溯却不能挽回的美丽。”而这种情感的代入也使整个歌曲有那么一股淡淡的忧伤,可能是因为旋律和措辞的关系,这种忧伤显得并不那么厚重,但却是真真切切令人伤感的。而择荇大人的词有个特点,她总是可以把相关的意象组合写在相应的段落里。就像《向来痴》中带有四季和颜色的药名,以及这首《采薇》中四季相关的节气等等。这种写作风格也让各段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达到了一种协调统一的效果。让我们回到《采薇》的原诗中,那个士兵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哼唱的那首歌谣不正是满含着浓浓乡思么?其实写到这里,我们不难刚刚发现,择荇赋予这首歌的感情完全没有必要再去配合原诗,因为两首作品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而具体的这一点我会放在结尾处。

这首歌的四段副歌都用引号引起来了,应该是歌谣的主体内容,所以放在一起说会更系统。这首歌是典型的“择荇风”,无论是主歌副歌都是,刻画细腻、意象成组。副歌里不仅有四季的流转,还有人生岁月的变迁。那么我们开始看副歌,这次副歌部分我也来点突破,我先对四段进行扩写但不多说,整体的放在后面:

“卿尚小,共采薇。风欲暖,初成蕊。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有几岁?”那年你还年幼,娉婷翩翩,你我一同采薇篱下,手中稚嫩的豆苗、眼中青涩的你。乍暖还寒、晨风欲暖,枝头的新芽刚刚抽翠。问远行离去的人,这山中四季更替、岁月流转,又转到了哪一轮?

“卿初嫁,独采薇。露尚稀,叶已翠。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那年你新婚初嫁,独上垄地、采薇田间,豆苗青翠、你红妆更美。这个季节,朝露稀薄而更添潮气,绿叶蓊郁苍葱、翡青碧翠。问征途羁旅之人,你在何处望向故里的枯荣交替?

“卿已老,忆采薇。草未凋,又抽穗。问斯人,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那年你已迟暮,回忆当年垄上洲头共采薇的美好时光。草木枯荣,现在还没到凋零的时候,故地的豆苗又抽了穗。想问那个人,我已等到了野火燃尽春几回,为何你还没有回来?

“昔我往,杨柳垂。今我来,雪霏霏。问故人,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回想从前我去的时候,杨柳压枝、拂叶低垂;如今我归来,已是雪上眉头、霏霏而至。想问问那时的故人,还记否当年采薇篱下、高歌相伴的日子,还记否那首名叫《采薇》的歌谣?

其实越来越发现扩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对意象、语句等等的斟酌可以让我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歌词。尤其在副歌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和主歌有些许不一样的感觉,而把这两种感觉结合在一起的话,就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四段副歌择荇大人把四季的正常变换顺序放在了里面,虽然没有节气上的直接表明,但通过草木等意象的变化把这一层含义表现了出来。而“卿”这一生的岁月流转,也按时间顺序把她的境遇写了出来,而这一点也迎合了“等”和“归”这两条暗线。再有非常出彩的就是“四问”,前两问在程度上分别加深、后两问则满含追忆,伴随着情感深入,更多的是人物一生中难以释怀的无奈与忧伤。择荇词的细腻使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并不复杂的意象刻画在简约中透出难以名状的美。

说到这里,我认为我们已经可以把歌词和原诗分开来看了,因为情感的不同,所表达出的效果也不同。原诗中通过对家乡的思念,达到的是反映厌战反战的情感;而歌词中则表达的是一种追思的情愫,一种对已逝美好的眷恋,以及无法挽回的无可奈何。要说关系的话也不是没有,作为被谢玄称为《诗三百》中最好诗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歌词中得以展现,也就是副歌的最后一段。在这个整首歌情感最浓烈的部分,择荇把原诗情感最突出的成分加在了里面,无疑是给了我们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

这首歌在选曲上配合《采薇》的歌名,给人一种“田园风”的感觉,也让原本浓烈厚重的情感被稀释了,这种稀释并不是淡化,而是更加细腻了。这种曲风也符合《采薇》原本为民歌歌谣的原意。这首歌由HITA姐演唱,以前一直知道塔姐唱过美声,所以一开始的原生态“阿拉蕾”我还以为是原来就有的呢。不过塔姐原生态也唱得非常好,尤其配合民歌的风格,加入原生态唱法也更加强了这种气氛的渲染。不仅仅是开头和结尾的衬词,中间主歌的“绵长入口”、“柴扉轻叩”等等这里,也都有原生态唱法的痕迹。而这首歌的难度主要集中在转音,也就是副歌部分“四问”那里,塔姐无敌的转音不仅使这首歌的完整性和风格得到统一,更增加了情感的韵味在里面。我也说了这首歌虽然情感饱满但是呈现得相对轻松,而塔姐在这一方面就让我感觉:她是一位采薇姑娘,在唱着祖先多年前传下来的一首歌谣。

最后再来说说我起的标题,“曰归曰归”:这句话是原诗中的,虽然情感有所区别但和歌曲的联系也很紧密。千百年前,羁旅在外也好、远赴征途也罢,哪个不是颠沛流离、饥寒困苦,遥想家乡共采薇的习俗。是啊!家乡四季流转,四时皆是好风景,而那时身边也相伴着至亲至爱的人。那些美好与幸福,只能追忆但却永远回不去的曾经。如今没有战争,但仍有多少人漂泊在外,等到老了才想起追忆那些已然逝去的时光,也借“曰归曰归”向远在客乡的人说一句:回家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