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正史之不足,传民间之声音

 苏迷 2014-09-27
补正史之不足,传民间之声音
《苏州民间采风集》 潘君明著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祝兆平
  洋洋70万字厚厚两大本的《苏州民间采风集》,拿在手里是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潘君明先生以近耄耋之年向读者奉献的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文化成果。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他坚持不懈地进行民间文学的采集和创作,超过了半个世纪,其成绩其精神令人感动和钦佩。
  吴文化博大精深,史志典籍可谓汗牛充栋。而苏州的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和歌谣等在市街里巷代代流传的“口头文学”,虽不入正史,却也是“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发展史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数千年历史就是靠神话和传说流传的,故叫神话时代。而文字发明以来一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从来就是胜者书写的历史,但胜者书写的历史未必是最真实的历史。千百年来的民间文学,虽不是历史,但民间文学作品中所揭示或反映出来的民间态度、情绪及是非善恶的道德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却是非常真实的历史。
  这部著作采集记录了在苏州这片土地上流传了千百年的数百篇神话、传说、故事和民谣诗歌,不仅填补了空白,而且起到了与历史典籍中所记人物事件补充、对照的作用,用作者的话叫做“补正史之不足”。比如关于唐伯虎,在《明史》“列传”第174“文苑”二中的记载只有460多个字,但在这里,君明却记录采集了50篇关于唐寅事迹的传说和故事,虽然这些传说和故事在总体上与《明史》中的唐寅并无背悖,但与那干巴巴的几百个字相比,毕竟是大大地丰富丰满了唐寅这个已经离开我们几百年的历史人物,使之恢复了有血有肉的形象,并通过传说和故事充分表达了数百年来苏州民间对这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偏爱之情。
  潘君明在“自序”中说:“民间文学流传于民间,由百姓口头讲述,无一定版本,并与正史有一定的区别。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业绩,讲述人有自己的评价。有些说法和观点,与官修的史籍不符,甚至正好相反。”这是民间态度和情绪的最好表达。比如谢方樽这个历史人物,生卒年不详,清代著名的讼师,常熟辛庄人。清吴麟瑞著《中国四大恶讼师传奇》,民国时期著名通俗文学作家平襟亚著《中国恶讼师》等对谢方樽都有记载。法政书局曾出过一本书,书名就叫《中国第一恶讼师谢方樽》,显然,在一般官方舆论中,此人是一个反面角色无疑。但在这部民间采风集中,君明采集编入了关于谢讼师的九则传说和故事,充分证明在民间传说中,他是一个为老百姓打官司的正义和智慧的正面形象,常常能力挽狂澜出其不意而胜诉,非但不召人嫌恶,反而传其美名,并将诸多美妙故事全归于他一人名下,足见民间对其机智敏慧、惩恶扬善的一种褒扬。
  潘君明的职业是狱警,是江苏省苏州监狱的一级警督,副处级的干部,多年研究中国监狱史学、犯罪教育学和狱政管理学,曾写作出版过《监狱学》《中国历代监狱大观》《谈狱集》等著作。但他长期坚持以业余时间收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学,同时研究苏州古城街巷、苏州话、苏州楹联、民俗等地方文化,成果累累。这部《苏州民间采风集》只是他继承父志(其父列入江苏省民间故事讲述家名录)的一个副产品。
  潘君明的这部《苏州民间采风集》在采集、纪录、创作及保存和流布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文字的同时,还将讲述人的姓名、时间、地址都一并记录保留下来,一方面给历史留下印记,同时在无意间也留下了他自己作文为人的道德印记。最后我还想表达的是,这部民间采风集除了对吴文化的贡献外,对于从事文史以及社科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还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发的作用,即对于历史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