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阅读人生988 2014-09-28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科学论坛〕 李婷婷 约3276 字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曾以其恢弘的气势、博大精 深的理论体系和对人类生命的深切关怀而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它不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影响中国社会发展两千余年,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思想;仁;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610216-01 一、孔子的主要思想 德国的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曾将公元前8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这600 年间的历史,称为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段时间中,人类的 精神基础同时的或者独立的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直到今天人类 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样的轴心时代,当时正处 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分裂时期。虽然名义上仍有周王的存在,但王权式微,诸侯并起, 社会结构和典章制度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处于除旧布新的格局,营造了思想史上人文奇 观--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孔子就出生在这个时代,那时思想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独尊的权威。可以说在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思想与其他诸子的思想并无高下之分。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代,采取董 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 随着朝代的不断变革,儒学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符合统治的需要。可以说孔子的儒学思想" 支配"了中国思想两千多年,一直影响到现在。他的主要思想包括: (一) 核心思想"仁" 1. "仁"的思想 在《论语》这本不太厚的书中,"仁"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大概有一百多处。 整部《论语》,其中心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仁。但正因为出现字数多,我们反而不好理 解,容易产生迷惑,到底什么才是仁。《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意思是说"仁"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性,悲悯之情。 此种感情主要表现为"忠"和"恕"两个方面。"忠"是尽心竭力,尽 己之心以爱人。而"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按孔子说法一个人作到了忠 和恕,那便实现了"仁爱"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2. 为仁之方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求仁之道、为仁之方,这里的礼是周礼。周代礼制非常发 达,"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说周代的礼制蔚为大观,表面意思是克制自己的行为 使它符合周礼就是仁了。但其真正的涵义已经超出周礼的范围,仁不是可以凭空讲的,它一 定要落到具体的行为中,表现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遵守,而且行仁也不是只凭良心感觉去做 的事,相反,要对自己的感情欲望加以控制,受着普遍的社会伦理原则约束。可见,孔子的 观点带有整体主义的倾向。 3. 为仁为本 原文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孝"指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弟即" 悌",指弟弟对兄长的亲情,本就是注重家庭伦理。孝悌为本,首先要从身边做起,从自 己亲近的人做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要是与自己具有亲情关系的人都不 爱的话,很难想象这个人还会去爱其他人。孔子的学生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一个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的人,在社会上很少有犯上作乱的,反映了孔子对伦理情谊十分重视。 (二) 中庸的思想 孔子认为实现上述仁爱思想,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方法原则--"中庸"之道。" 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一见,但中庸的精神却处处表现出来。孔子曰:"中庸为 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中庸是一种最高的仁德,但中 庸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中没有说明,但后儒在解释经典时,明确可知"中庸" 就是在日常行为中坚持适度适中的原则,把事情做得恰倒好处,亦即理所当然处。孔子为了 推行"仁'的理想,十分注重坚持中庸的方法。在许多方面,孔子教人提倡中庸之道。 在日常行为中,提出"过犹不及";在政事中,提出"尊五美,屏四恶";表 现在道德修养上要求是以六言克六弊;在外在仪表风度上,孔子提出过分的质朴则粗俗,过 分的文饰则妖冶,文与冶要适中,这样才适合君子文雅大方的身份;在学习方面,提出学思 并重的要求,只有学思适度结合,才能有所长进。 "中庸"一词,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往往被人理解为调和,折中,苟且,没有 原则,摸棱两可等,其实这种意思的"中庸"与孔子称之为圣德的中庸是根本不同的。 他对于折中主义,调和论的处世态度是严厉批评的,他批评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对于"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孔子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可见,孔子及儒家的中庸之道 还是具有原则性的。然而,怎样才能做到中庸呢?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 氏》)依礼而行,各正其位,各尽人伦义务,大事小事都能做的恰当,即做到了中庸。然而中 庸之度是不大容易掌握和达到的,孔子的原则是要因时因事而变通力求接近于中道,即具体 情况具体对待的原则。 二、现实意义 正如前文所说,今天我们的思想并未超出轴心时代的思想范围,我们仍受其影响。孔子 的思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新的时代又焕发出新的光彩。21 世纪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和冲突,盖而言之,无非是社会、国家、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冲突。解决这样的冲突和矛盾, 各国都有其设计和思想,但那些玄之又玄而有华丽空洞的辞藻对我们是没多大意义的,我们 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则,或者是说满足我们现实需要的精神理论。 (一) 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起飞,经济发张模式的选择,不完全取决某种宗教观念的精 神力量,而取决于文化的选择。试看社会发展方向"畜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 可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一种文明之所以持久不衰,都是一种人类精神的普遍升 华,这就是博爱精神。儒教文明,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爱心。由于人类有 了这种爱心,并依此为一切观念,行为的基点核心,推广辐射出去,"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如果国家之间都能遵循此普遍原理,国际社会就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 当今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 淡,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流于形式,甚至逐渐沦丧,所以我们认为孔子儒学中的仁爱思 想和中庸之道对我们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孔子作为古 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 人们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爱的观念,则很容易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人们对于本 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 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 (三) 近年来,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中国内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出现了 文化思想的失调和意识价值的丧失,我们面临着金钱与意义的抉择。人活着为什么?人怎样 安身立命?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精神理论来弥补思想信仰上了缺失呢?这样的问题已严峻 地摆在每个人面前。要唤醒我们内心深层的触动,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失为一剂良药。虽然在 当今的社会,已没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但不得不承认 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 敛的发展方式。儒家讲究天人和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当说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李振纲. 智者的叮咛---先秦诸子的生存智慧[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胡伟希. 天人之际---中国哲学十二讲[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3] 张立文, 等. 中外儒学比较研究[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