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雷德·耶利内克

 优雅a 2014-09-28

弗雷德·耶利内克

弗雷德·耶利内克,也译作: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奥地利女作家,是当今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曾获得不来梅文学奖(1996)、柏林戏剧奖(2002)和莱辛批评家奖(2004)等诸多奖项。 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46年生于奥地利施蒂里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望族。自幼学习音乐,早年攻读音乐、戏剧和艺术史,六十年代中期以诗歌写作走上文坛后,着力从事戏剧和小说创作,经常因为作品中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引发广泛争议。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
姓名:
弗雷德·耶利内克
外文名:
Elfriede Jelinek
别名: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国籍:
奥地利
出生地:
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米尔茨楚施拉格市
出生日期:
1946年10月20日
个人背景
作家
其他信息
获得奖项: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钢琴教师》
 

1 人物简介编辑本段

弗雷德·耶利内克弗雷德·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利内克出生于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米尔茨楚施拉格市,自小学习音乐,曾在维也纳音乐学校获得风琴师文凭。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旺族。专业的音乐素养赋予她的文学创作很多与众不同的特色。她是第10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代表作之一为《钢琴教师》。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总是游走于边锋。这位来自奥地利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擅于以毫不容情德笔调描写男欢女爱、性、政治、故乡和体育。在耶利内克笔下,一切规则都已分崩离析,世界被深深嵌入了她那独一无二的语言空间,她那音乐式的“声音和反声音之河流”。

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曲她的作品有犀利的社会批判锋芒,特别是揭露在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残。耶利内克撰写并发表了三部小说——《做情人的女人们》《美妙的年代》和《钢琴教师》,征服了德国读者。他曾经获得过多种奖项,1998年曾荣获德语文学的最高奖:毕希纳文学奖,2002年获海涅奖和柏林戏剧奖,《钢琴教师》拍成电影后获得电影大奖。

从温顺的音乐神童到享誉世界的女作家,《一幅肖像: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展示了耶利内克令人惊叹的成长轨迹以及矛盾丛生的生活:她面对媒体坦率爽朗,却是一个恐慌症患者,一直向往着隐居桃源;她是一个细腻的维也纳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针砭时弊者;她荣获了无数重要的文学奖项,同时却又树敌无数,令男人们咬牙切齿……

2 成长经历编辑本段

弗雷德·耶利内克弗雷德·耶利内克1946年10月,耶利内克生于奥地利小城楚施拉克,父亲是个捷克裔犹太人,二战期间凭借其在化工领域出类拔萃技能,方才逃过纳粹的迫害,但他在五十年代终究还是罹患精神病,给膝下儿女的童年笼上了浓重的阴霾;母亲出身维也纳望族,对女儿期望极高。耶利内克四岁就开始接受一个艺术天才必须经历的严苛训练:芭蕾,法语,琴,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作曲……与其说那是童年,倒不如说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梦魇。耶利内克的履历上留着音乐学校、维也纳大学剧及艺术专业的求学记录,但人们往往会忽略履历背后触目惊心的事实:在进大学修习了几个学期之后,耶利内克即因幽禁恐惧症休学回家。休学期间,她拿起笔,从诗歌开始,进而在小说、戏剧领域里不辍笆耕--在那里,她终于找到了舒解多年压抑的空间。

3 主要作品编辑本段

3.1 文学作品

1、《孩子,我们是诱耳》(1970年)

2、《米歇尔》(1972年)

3、《追逐爱的女子》(1975年)

4、《排除在外的人》(1980年)

5、《钢琴教师》(1983年)

6、《情欲》(1989年)

7、《死者的孩子们》(1995年)

8、《娜拉离开丈夫后发生了什么或社会中坚》(1979年)

9、《城堡剧院》(1985年)

10、《病和现代妇女》(1987年)

11、《云、家园》(1988年)

《钢琴教师》《钢琴教师》代表作《钢琴教师》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埃里卡虽年龄上已届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内心因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雷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阱: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

3.2 戏剧造诣

埃尔弗奥地利里德·耶利内克一直写戏剧,同时———她不是完全没有理由地———把自己看成非传统的剧作家。通过越来越有力地拒绝传统戏剧的规律性,她成功地写出了越来越优秀的舞台作品。前提自然是有一位能保持原著风格的导演。耶利内克通过其层次丰富的剧本文字首先提供了表演素材、独特的语气和人物台词。多年来,耶利内克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喜爱的题材一直没有变化,用一个总的主题来概括就是“对人的破坏”。她甚至不怕使用玩世不恭的措词,当然这只是为了揭露现存世界的玩世不恭。

官方对授予这位公认的国家敌人诺贝尔奖作出的反应表明,奥地利的社会现状有些奇特。国民议会议长安德烈亚斯·科尔表示,他“为她和奥地利感到高兴”。国务秘书弗朗茨·默拉克也强调,耶利内克为奥地利竖起了一面“对于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不可缺少的”镜子。

4 人物轶事编辑本段

走近百般争议的耶利内克

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女士2004年10月7日摘得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瑞典文学院在公布这一评选结果时,附上了授予她这一荣誉的原因:“她用音乐般的表达,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中陈规旧俗的荒谬以及这种枷锁对人施加的压力。”

维也纳长大的音乐才女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年生于奥地利施蒂里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制造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业产品,因此免于受到迫害。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旺族。

耶利内克从小在维也纳长大,并在那里接受了学校教育。耶利内克本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音乐学习同时,她还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

炮轰男性的“激进女性”

耶利内克的作品在欧洲颇具影响,特别是女性读者对她的著作情有独钟。而她在文笔和格式上又不拘一格,散文、诗歌、小说、剧作、影视脚本等文体都曾在她笔下诞生。此外,耶利内克本人还有“激进女性”之称,因为她的许多作品都以强烈批评男性的专制和暴力而著称。在她发表的抒情诗、散文、剧本、广播剧以及电影剧本里,她所描写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妇女如何被毁掉的故事。

戛纳的大赢家《钢琴教师》

耶利内克最得意之作莫过于1988年撰写的小说《钢琴教师》。2001年,这部小说被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改编为同名电影,一举拿获三项大奖:评委会大奖、最佳男女主角奖。与耶利内克的系列小说类似,《钢琴教师》依旧反映的是一名生活受难的女性。在她笔下,维也纳音乐学院一位钢琴女教师由于性观念的另类、病态,终于毁灭了自己。影片不是展现病态的情色,也不是张扬性少数派、新女性主义的权力观。冷漠、孤僻,甚至残酷的女教师,因为嫉妒而把锋利的碎玻璃放入女学生的大衣口袋,从而毁掉一个钢琴天才。她对恋人的爱,转变成了强烈的虐待。

批评同胞的女权主义

耶利内克的作品自有其可爱之处,她的小说《乐趣》和《遗孤》在德国一度成为畅销书。但在众人捧读之时,也有人对她心存争议。由于她总是无情批评自己的同胞并有着强烈的女权主义观点,她的作品在奥地利一直不受重视。1996年奥地利甚至禁止上演她写的剧本。

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21岁时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文学集子《莉萨·沙滕》,随即引起反响。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她参加了当时横贯欧洲的学生运动,她的文风也发生巨变,讽刺挖苦的语言逐渐频繁,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我们是骗子,宝贝!》。随后,她又先后创作了《情欲》、《女情人们》、《钢琴教师》、《精彩、精彩时代》等文学作品,笔锋逐渐定格向女性话题。在欧洲,她的读者大有人在,而批评者也比比皆是。由于她的作品时常抨击奥地利传统文学以及传统文化风俗,致使许多人对她的著作不屑一顾。

5 拒绝诺奖编辑本段

拒绝领奖的“新科状元”

在揭晓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在维也纳召开记者发布会,正式宣布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我不会去斯德哥尔摩接受该项大奖。

耶利内克解释自己这一惊人决定时,首先提到的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原因。她同时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用她本人的话说,在得知获得这一如此崇高的奖项后,她感觉到的“不是高兴,而是绝望。”耶利内克表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本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刻的。”她同时指出,她并不认为自己的诺贝尔奖是“奥地利的花环”,她与现在的奥地利政府完全保持着距离。

耶利内克是自1966年内利·扎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位凭借德语写作而获奖的女作家。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以来,已经有89名男作家获奖,得奖的女作家只有10位[1]。

6 获得荣誉编辑本段

30年创作,50部作品,21项文学奖

对于一名作家,或许没有什么会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感骄傲;但对于一名作品未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作者来说,获奖最大的意义莫过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阅读她的作品。事实上,此前,耶利内克已经获得了不少国际文学界的大奖,其中以德国为最。1986年,为了表彰她对德语文学的贡献,耶利内克获得了前联邦德国以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命名的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1998年,德国语言文学学院又授予她德国最重大的文学奖毕希纳文学奖。在她文学创作的30余年间,耶利内克著有各类作品近50部,其中英语作品4部,法语作品9部,其余均用德语创作。在此期间,她荣获大小奖项21个。

7 相关评价编辑本段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回顾历史,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女性的人格和个性。她反对男权统治,男性话语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总是处于受压抑、被损害的地位。她的作品就是要揭露这种表面繁荣昌盛和美好下掩盖的人性丑陋的一面,揭露在被压抑,被禁锢状态下人性的变态和扭曲。因为惊世骇俗的写作使她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一再引起极大反响。她时而因为作品中太直接表现阶级分析和唯物论观点而被看作过于激进;时而因作品中的两性关系描写被指责为有伤风化。《钢琴教师》她被媒体称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却又不被一些女权主义人士认同。她除了小说外还写了不少戏剧,但是有的剧作却被维也纳的剧院禁止上演,耶利内克本人也成为引起剧坛重视的当前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钢琴教师》一书又因其中的自传性内容引起外界对她私人生活的兴趣。耶利内克并不否认自身的经历与创作有密切关系,但是它又绝不是简单的展露自我,更不同于当下某些庸俗低级的色情小说,为了追求卖点,加入赤裸裸的性描写,追求感官刺激,甚至宣扬腐朽没落的人生观。耶利内克的小说并不是简单的讲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而是包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和独具匠心语言艺术追求,因而在国内外获得了肯定和好评。耶利内克的目光敏锐,她用锋利的解剖刀,冷峻的语言,对摧残人性的社会进行了微观的社会学研究,以极端的姿态撕开了社会虚伪的“美的表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