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著名女作家(七)

 轻风无意 2015-01-03

世界著名女作家(六)

博文继续


                                托尼·莫里森
世界著名女作家(七)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美国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1949 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苏拉》、《所罗门之歌》和《黑婴》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方面。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里森像个魔术师一样,把不同的声音结合组织起来,构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生硬地塞给读者。她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品味主人公生活的甘苦,内心世界的奥妙。那是一个黑人女孩在一个充满丑陋、歧视、欺凌的世界中,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蓝色眼眸”的诱惑下,对美丽人生的梦幻。在她身上,你能够看到莫里森成熟塑造的“苏拉”(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苏拉》的主人公)的影子。世界著名女作家(七)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的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世界著名女作家(七)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或译维斯瓦娃·辛波丝卡,1923-2012),1923年7月2日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库尔尼克的布宁村。 1931年举家迁居克拉科夫,从此希姆博尔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姆博尔斯卡在地下秘密学校完成中学学业,随后在铁路部门工作。她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第四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也是当今波兰最受欢迎的女诗人。

    1945年波兰解放后,希姆博尔斯卡进入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同时开始写作,在《波兰日报》的青年副刊 《斗争》上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寻找词句》。 195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们为什么活着》,并于同年被吸收为波兰作家协会会员。1953年成为《文学生活》周刊的编委,并主持该刊的诗歌部达20多年之久。 1954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诗集《询问自己》,并获当年的克拉科夫城市奖。 1956年以后,希姆博尔斯卡相继出版了诗集《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任何情况》、《巨大的数字》、《桥上的人》和《结束和开始》。由于希姆博尔斯卡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获得世界著名女作家(七)波兰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文学二等奖、德国的歌德奖、赫尔德奖 。1995年波兹南的密茨凯维支大学还授予她“名誉博士”称号,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以195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像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

    2012年2月1日,希姆博尔斯卡在波兰南部城市克拉科夫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

 

     世界著名女作家(七)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1946- ),1946年10月20日生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她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结婚后,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

   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21岁时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莉萨·沙滕》,随即引起强烈反响。耶利内克迄今为止共创作了50部作品,获得了21项文学奖,其中英语作品4部,法语作品9部,其余均用德语创作。其作品在欧洲颇具影响,特别是女性读者对她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她在文笔和格式上又不拘一格,散文、诗歌、小说、剧作、影视脚本等文体都曾在她笔下诞生。此外,耶利内克本人还有“激进女性”之称,因为她的许多作品都以强烈批评男性的专制和暴力而著称。在她发表的抒情诗、散文、剧本、广播剧以及电影剧本里,她所描写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妇女如何被毁掉的故事。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琴教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钢琴教师》、《欲》、《死者的孩子们》、《贪婪》,戏剧《克拉拉S》、《城堡戏剧》、《在阿尔卑斯山上》、《死亡与少女I-V》等。她先后获得过施蒂利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