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贤亮先生,一路走好

 冰海明月 2014-09-28


张贤亮先生,一路走好

 

 

我高中的时候读过两本小说,是同一位作者所写,内容题材也大同小异,都是文革特殊时代小人物的生存故事。这两本书里面的小人物是特殊人群里面的特殊人物——知识分子。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阶层是最悲惨的阶层之一,小说描述了主人公作为悲催的知识分子,流放到西北地区后的悲惨经历。

 

两部作品的立意主旨大同小异,都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内心活动的描写,对饥饿、生存、性饥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顿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解读,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和生命思考。在人性扭曲的时代,在物质精神都极端匮乏的时代,这种知识分子的独特生活经历产生了一些独特的艺术效果,那些本来悲剧的人生故事有了荒诞和喜剧的外衣,这种黑色的冷幽默本来就足以让小说变得不同,更何况里面还有一些当时看来大胆低俗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描写,这就更让这两本小说显得出众和另类。

 

因为我与大西北特殊的关系,我对小说中的物理生存环境比较熟悉和喜爱。当然,这不是我一气呵成读完的理由。真正的理由在于,主人公的生活故事与我的父辈非常相似,因而引起了我的感动和共鸣。我想这种共鸣是具有普通性的,因为在那个特殊时代,何止千万知识分子都有过类似遭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与这两部小说题材、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还有一些共鸣是超越时代局限的,比如活下去的信念,对爱情的渴望和诉求,这两部小说里面反映的尤其生动。

 

仅仅这些,还不能构成我对这两部小说至今喜爱和念念不忘的理由。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优秀的小说,都是天然去雕饰的,都是可遇不可得的,都是作者在命运的旅途上真实地挣扎过体验过得到的结晶,那些在心里死过几次活过几次又反复摔打、被碾碎又被聚合再被碾碎的东西,是其他任何人不能替代的,因为没有人能复制他人的生活。这些真实生活的结晶是灵魂是血肉,是生活的大苦难、大幸福和大悲悯,一旦被小说家以冷静忘我的文字客观真实详细生动的叙述下来,那就能成就经典。

 

这两本影响了我很多年的小说,一本《绿化树》,一本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者是张贤亮。晚间在网上看到张贤亮先生去世的消息,很突然,心里莫名的沉重。不过,想到这两本小说,我觉得他老人家可以安息了,因为他的小说,他足以含笑九泉,死而无憾。

 

张贤亮先生,一路走好。

 

唐歌 2014.9.27 于成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