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论哲学是《内经》的生命

 johnney908 2014-09-28
气论哲学是《内经》的生命
 
虽然中医学和中国哲学是古老而年青的,西医学和西方哲学也有悠久的传承,但要在认识论上说清两者的关系,那却是一项崭新的、需要超越前人的创造性工作。姚春鹏的《天人医学》,正是在艰苦跋涉中将这一项工作大步推展向前。

 

□刘长林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保障我们的健康?中国和西方在传统上有着很不相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的中西医之争,就是这两种不同看法的碰撞。姚春鹏的力作《黄帝内经——气观念下的天人医学》(以下简称《天人医学》),是从哲学文化角度对中医学理论的一种解读。
当今,国学应运大兴。可是百余年来国学研究只有道德、政治、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人文,而没有求真可以实证的科学。就本人狭见,二十世纪的绝大多数国学大师几乎众口一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或缺乏科学思维,中医不仅不是科学,甚至有害,应当摒弃。唯梁漱溟先生慧眼独具,不同凡响,高度评价中医,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点明中医的独到在于达到了生命的整体。可是在梁先生看来,中医不能说明自己,不能进步,“打不倒,也立不起来”,算是“玄学”。西医虽然只能认识人的身体,不能认识生命,但西医是科学。中医要想进入科学,必须等待西医的发展,最终由西医来“容纳”、转变和提升。
国学中既然没有实证求真的科学,由此而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就没有正面的积极有效的认识论。然而,像中华民族如此伟大悠久、曾如此辉煌于世,如果在其传统文化中没有能指导社会实践的实证科学,没有能引领获取实在规律的认识论,是可以想象的吗?显然,这样的国学研究带有严重的以西学为标尺的狭隘性、片面性,可谓学界的百年大误。
姚春鹏的《天人医学》,从事实和学理上证明,中医学正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而与西医学平行的另一类医学科学体系,是在中国传统科学多类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之所以很多人不予承认,不能理解,是因为不知晓中国本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科学的思维方式根本不同。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有自己的认识世界的一套方法和路数。经由它们所获得的乃是事物整体层面、即在时间过程中整体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春鹏指出这一点并加以有说服力的论证,就为国学研究走向全面和完整,矫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偏颇,作出了特殊贡献。
在我看来,该书的特色有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天人医学》着意突出了“气”观念在《内经》乃至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气”观念为主线,总结了《内经》的自然哲学基础。
作者认为,气论哲学渗透到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没有气论,就没有中医学理论体系,《内经》以气的异常变化解释疾病的发生,取代了鬼神致病观,使中医学建立在一个比较科学的基础上;并进而以气论为基础,构建了以人的生命活动为中心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作者还进一步提出,气之“和”乃是中医治疗学的最高价值目标。所谓“和”,即在正常情况下,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的阴阳之气、五行之气都按照其固有的规则运动。因此《天人医学》认为,所有疾病的发生最终都是气的运动失常的结果,正所谓“百病皆生于气”;“和”是人体的健康状态,失和是人体的致病状态,治疗就是对失和的五行、阴阳之气进行调解,使之恢复到“和”的状态。
《天人医学》把中医学视域下的“天人合一”叫做“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认为这里所谓的“天”是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包括自然的气候、地理等环境;“人”指的是作为医学客体的人的生命体。所谓“天人相应”就是以“气”为基础的人的生命活动,决定于自然并与之相呼应。它包含三层意思: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相类;人体生命运动规律与天地气机变化相类;人体生理功能节律随天地四时之气的变化而变化。作者特别指出,“天人合一”的中介是“气”,“天”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合一,是因为天人在本质上都是气,天是充满气的宇宙空间,而人是以气的运动为其生命特征的客体。
在气论哲学的基础上,作者提炼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取象运数的象数学方法。这种方法论的本体根据仍然是气论自然观。作为天地本源之气,展开则为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即是天地万物的内在结构,其外显又成为万事万物最基本的“象”。“数”是表达万物内在结构的本质的手段,这种数实际上也是一种“象”。《天人医学》赋有启示地告诉我们,“象”就是探察“气”的途径,“象”就是透视气机之窗。医家正是借助“取象”“观数”,运用象数之理,完成人之生命系统的阴阳五行和藏象经络理论的构建,并实现临床的辨证论治。
因此,《天人医学》指出,中医学是在引入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范畴后,以气概念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中医理论体系。另外,《天人医学》还考察了阴阳,五行、动静等作为《内经》自然哲学基础的主要范畴,对这些范畴溯其渊源,理其脉络,不可不谓“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天人医学》的第二个特色在于,它系统而全面地概括出《内经》的基础医学观念,包括生命观、人体观、疾病观、健康观、治疗观与养生观六个方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哲学体系。
《天人医学》对这些基础观念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内经》深奥的医理和哲理提供了一把钥匙,《内经》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作者认为,《内经》的生命观是以气为生命之原,人由于禀受天地中阴阳五行之和气而最高贵。人之生命,在时间上表现为生长壮老已的运动展开过程;在空间上,人体生命之气时时刻刻与天地之气进行着交通,实现着内外之气的动态平衡统一。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药在全世界迅速传播。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喜爱并接受中医,许多国家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始承认中医,并下大力探索中医药的奥秘。然而,在中医药的诞生本土,在中医药业内外,从上到下,对中医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有自己特殊发展道路的医学科学体系,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怀疑,没有信心。其实,对中医缺乏自信,说中医立不起来,根源不在医学,而在哲学。中医不仅有数千年数不尽的临床案例,证明它一直有很好的不可取代的疗效,因而是打不倒的,而且它有一整套理论作临床的指导,使其能够成功地面对历史长河中疾病和民族健康状态的不断演变(包括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并在这一过程中壮大、发展。说中医不能说明自己,不能进步,是因为思想受到局限,误将源于西方的物质科学看做唯一的科学,以为唯有找到事物的有形的物质实体根据,才算是弄明白了所以然,认识也才能脚踏实地继续前进。
这种将科学归结为发现和研究事物之物质实体的观念,说到底是通行哲学所维系的还原论。要说明这种认识论和科学观的片面性,挣脱其束缚,让人理解并相信中医理论有自己的实在论的依据,也是对世界和生命的真实概括,而且是更高层面的概括,光靠临床有效是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中医理论作出理论的解释,对认识论和科学观作出新的阐明。这就要靠哲学。说要有哲学参与,绝不意味可以从通行的哲学教科书和哲学百科全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虽然中医学和中国哲学是古老而年青的,西医学和西方哲学也有悠久的传承,但要在认识论上说清两者的关系,那却是一项崭新的、需要超越前人的创造性工作。春鹏先生的《天人医学》,正是在艰苦跋涉中将这一项工作大步推展向前。
《天人医学》精辟地指出: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和实在依据是“气”。“没有气论,就没有中医学理论体系”,而“气论是与原子论恰相对照的自然观”。依本书作者,气虽然也属于物质,但它无形,是与原子论所指称的物质不同的另一种实在。“气”的内在本性是运动和机能。而《内经》以“气”为生命的本质和本原,“气发挥功能的极致表现即为‘神’”。“神”、“气”是在时间延续中展开的活动过程,故中医学“重神轻形”,特别关注时间规律。用“气”的正常运行说明健康生理,以“气”的异常变化解释疾病发生。这样,《天人医学》就从存在论上廓清了中医与西医、中国哲学与西方原子论哲学的分野。本书作者还提示:中医学这样做并非偶然,因为“气”乃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可以说,气论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气论就没有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形态的中国文化。”“气”的确是领悟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的关键。
然而我们知道,今天众多研究中医的权威、论著和科研机构,由于种种“忌讳”,不是干脆对“气”三缄其口,就是把“气”简单归为物质,再把物质归到分子、原子。于是,中医学的命运自然就必得向生物化学、药理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转型”。当此一派所谓“科学化”实为西化的大潮之下,春鹏挺身而出,揭示中医以气为实在依据和理论核心,表明中医所把握的正是生命的活性和生命之身、心、灵多重结构,而分子、原子只能说明有形身体的构成而已,这就有力地维护了中医学的本旨,同时确立了中医基础理论应持的研究方向。
《黄帝内经》是中国科学史和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典籍。《天人医学》一书对这部重要典籍的医理和哲理作了相当全面的阐述,尤其为展示其特质,有不少独到之处。读了这本书,会让您更深刻地了解人的生命的奥妙,更透彻地知道中国人贴近生命的智慧。
《科学时报》 (2010-2-11 B2 科学 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