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所说的“神“是什么?

 莘力丹 2018-09-30

中医学中,“神”的含义有二:一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变化及其内在规律,包括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荀子·天论》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淮南子·泰族训》说:“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无论是宇宙中的日月星辰转换,还是天地间的沧海桑田变迁,它们的运动变化都可谓之神。中医学继承了传统哲学中“神”的意义,将其引申于中医学理论当中。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言“阴阳莫测谓之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之“阴阳者……神明之府也”,皆为此意,即认为神是人体生理活动内在规律的表现,奥妙无穷。二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所论的“心藏神”中的神,即指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最后一层含义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的“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神无营于众物”,《素问·针解》言“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灵枢·五色》也指出“积神于心,而知往今”,这些均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古典哲学关于“精神”的观念来源于医学(邓牛顿《说“神”——中国艺术哲学研讨之一》)。中国传统医学从人体生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出发,认为“神”乃“精气”活动的结果,并认为精是人体生命力的质素,它可以延续生命,也是产生新生命的必要元素。体内精气丰盈,健行不已,便能将生命力体现得神灵活现。精与神的联接,是中医学形神理论的发挥。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类似论述。将精神联合并引申其意的是庄子,他在《庄子·知北游》中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还在《庄子·天下》中提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观点。徐复观先生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认为:“由心之精所发出的活动,则是神,合而言之即是精神。”这与中医学理论中认为的“心主神志”相一致。他还说,庄子将老子的客观之道内在化为人生之境界,也将客观之精、神内在化为心灵活动的性格。故而此后精神之意,引申为内心世界的各种现象,现代汉语中的“神”亦表这一含义,如“心领神会”“神魂颠倒”“聚精会神”等成语。

中医所说的“神“是什么?

与此同时,中医养生对于“神”的保养也非常重视。《素问·宝命全形论》载:“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将养身的重要性列在治病之前,而治神又列在养身之前。所谓“治神”,即养神、调神。神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是人体生命的存在标志,是主宰生命运动的中心要素。《养生类纂》引《云笈七签》曰“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不知爱神,只知爱身。不知形者载身之车也,神去则人死,车败则马奔”,认为养神是养生之“至理”也。

那么,何为养神的最佳方法?中医学认为,应当顺时调养,静心清养。顺时,即顺应四时变化。具体是:春三月应“以使志生”,即要保持情志充满生机;夏三月应“使志无怒”,“若所爰在外”,即保持情志顺畅充沛;秋三月应“使志安宁”,“无外其志”,即保持情志安逸宁静;冬三月应“使志若伏若匿”,即保持情志内守而安静。而静心,则是少思而寡欲,使内心保持平静。《医钞类编》载:“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

综上可知,“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社会经济发达,物质丰富,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需要向大家建议的是,我们除了锻炼身体外,更重要的是调养精神。我们常说身心健康,“心”健康即是强调精神卫生,包括乐观、调适心情、控制压力、淡泊名利、感恩等积极的心态,即《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大概是生命健康的真谛吧!

本文选自《字缘中医》

主编:任宏丽 彭卫华

中医所说的“神“是什么?

( 陵游 半夏 忘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