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90年代珍贵的北京记忆

 真友书屋 2014-09-28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扎根儿在北京,所有的兄弟朋友都住在北京,所有酸甜苦辣的记忆也都留在北京。现如今,只有当你走进老院子走进胡同,听到老太太那句:“这不是哪谁家的孩儿,都长这么大了啊。”就感到特别亲切。当在街上听到那一声声熟悉的声音,才能真真正正地感觉到这里是北京。


1984年

1993年的天安门

1993年的天安门

1985年

1979年10月天安门前的长安街

1995年 胡同风情

1997年11月21日,王府井大街,街边的塑料模特展示当季的流行服装

1997年12月22日,工人为麦当劳叔叔上色

1994年2月25日,妇女在饭店用餐后补妆。“下馆子”和“红嘴唇”是当时人们对经济宽裕与化妆的理解

1994年1月29日,北京火车站,春运返乡潮。80年代以后,大量民工外出打工,春运成为社会热点

1998年3月20日,路边出售的国产和进口品牌彩色电视机

1996年12月12日,市场上出售的各式挂历。挂历是日历与年画的结合品,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风靡全国,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1988年,民族文化宫前,穿着瘦腿裤的青年在跳霹雳舞。改革开放,让人们看到,原来在中山装、绿军装之外,还有那么多新鲜漂亮的衣服也可以穿。年轻人们,开始用“奇装异服”显示自己的潮流和个性,当然,还有对改变生活状态的渴求

80年代初,这种拤腰西式小翻领的上衣,在年轻妈妈当中很流行,在当时也最具代表性

1986年街头一景,照片中所有的女士无一例外都穿着裙子,而且大多数不是红的、就是黄的。这也恰恰是80年代人们追求时尚的一个特点:你说流行什么,我就马上跟什么,很快就全社会风行了

1985年冬天,羽绒服也流行红的,红彤彤一片,她们的裤子侧面带条,因为当年中国女排五连冠,令全国人民兴奋激动,运动服款式也成为模仿的对像。不光款式,连颜色都一样。这搁到现在叫“撞衫”,人们躲的就是这个,可那时候,大家都穿,那就是时尚

1992年街头一景

炉子上的烤馒头

那时还没有欢乐谷北京游乐园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地方

记忆中的北京交通,那时候觉得打车就10块,去哪都10块

竹编婴儿车,凉快,通风

1977年的崇文门菜市场一角

1978年的崇文门菜市场一角

1979年的崇文门菜市场一角

1997年的崇文门菜市场

2010年5月11日崇文门菜市场

2011年1月12日......

1998年9月3日,王府井街头悬挂的维修大哥大的广告牌。移动电话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当时被称作“大哥大”,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义务劳动,擦过护栏,擦过公交车……

护城河清河底污

1980年 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学习的青年

1981年 “尝起来马马虎虎”,故宫里一个年轻人这样评论可口可乐的味道

1984年夏 美术馆东侧美院附中附近

1989年 小学生头戴醒目小黄帽手执明显安全牌出现在街头

1991年 国子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