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百万庄的北京中西医专家门诊部,设有一间弱智门诊室。比起北京的一些大医院来这座诊室小得太不起眼了,可每日慕名而来的求医者却络绎不绝。因为,在这里应诊的是年逾花甲的针灸名医贺普仁教授。
献身弱智事业
今年六十四岁的贺普仁教授,是北京中医院原针灸主任,北京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他积四十九年行医经验,以自己的后半生全部精力,献给了弱智儿童医疗事业。
一九八六年五月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中国大陆三亿多儿童中,弱智残疾儿占3%,大约一千万。多么惊人的数字,几乎等于北京人口总数!这份资料还披露:中国每年出生的一千万婴儿中,约有八十五万名婴儿有生理缺陷。这么多的弱智孩子,至少给大约五千万家长带来生活的痛苦和烦恼。
贺教授说,看到那些不会说,不会走,呆呆傻傻的孩子时,心中便升起一股难言的苦涩。作为医生,应该碰碰这个社会和医学的“双重难题”。
早在六十年代,贺普仁教授便潜心研究用针灸治疗弱智的课题。他博览古今中医书,采百家之精华,结合自己几十年临床实践经验,创造了“贺氏三通针灸疗法”。在医疗实践中,贺教授对每一例弱智患儿精心医治,不断总结经验。凡经贺老治疗的弱智患儿,均有一定疗效。这为贺教授后来立志攻克“弱智”难关坚定的信心。
形成儿童弱智残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亲结婚,父母先天不足,孕期乱服药,发高烧等等。此外,染色体异常,产程过长,婴儿窒息,也都可造成孩子弱智。根据造成弱智的不同情况,结合中医学的“五迟”症侯,贺教授进行辩证施治,辩证配穴。他认为,儿童弱智属先天不足,以百会、心愈、哑门等为基为穴位,针对患儿不同症状增减,以被肾、清心、开窍调理人体机能。
为了减少患儿在治疗中的痛苦,贺教授创造了“贺氏飞针法”,在一二秒内完成针灸治疗。此针法主要在用气,要求技术纯熟,对穴位的掌握、进针深浅、成竹在胸,且要有深厚的气功根底。
贺教授为外国弱智儿童治病的事,曾被国际友人传为佳话。一九七六年贺教授作为中国派驻布基纳法索(原上沃尔特)医疗队的成员之一,来到库杜古。他的神奇医术很快惊动了当时的拉米扎纳总统。原来总统的小儿子穆罕默德是个狂躁型弱智患儿。贺教授对穆罕默德进行了精心的治疗。在贺教授离开布基纳法索前夕,小穆罕默德已能上小学读书了。拉米扎纳总统为了感谢中国大夫,特赠送贺教授一枚金质“骑士勋章”。
爱的奉献
给弱智孩子治病,单凭高超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贺普仁教授在给弱智孩子治疗时,经常碰到不会正的“对待”。一些病情严重的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常对他有极不尊重的举动。贺教授对此表示:这,我不介意,因为他们不是正常的孩子。正需要给他们医治。这份理解中倾注了贺教授我多少慈爱,又体现了贺教授多么高尚的医德。贺教授给弱智孩子治病,克服着常人验证以想像的困难。从一九八七年七月弱智门诊开诊到现在,贺教授已治疗弱智患儿五万多人次,治愈率达20%左右,有效率达90%以上,全国各地来投医的患儿越来越多。目前弱智门诊的诊室仅有十二平方米,四张病床,两把椅子,一张桌子,这就是贺教授和他的几位助手施展身手的天地。
半天门诊,贺教授要为一百个或一百二十个,有时达一百六十个患儿带功(气功)针灸。对已值花甲之年的老专家来说,实属不易。但为了患儿早日康复,他常年如此,坚持不懈。为了早日治好外地来京患儿的病,贺老还请家长晚间带着患儿到他家中治疗,尽量减少他们在京停留的时间。他把自己精湛的医术奉献给了弱智孩子,又把自己八小时之年宁静的家庭生活也奉献出来。
每当夜幕降临,坐落在北京宣武一个古朴四合院内的贺宅,求医的患者川流不息,宁静的小院,雅致的书斋,变成了闹市,那些哭闹无常、呆傻痴聋的患儿,更给这里增添喧闹的“乐章”。三十多年了,贺家的成员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喜人的收获
每当周二、四弱智门诊时,贺教授总能从患儿家长口中听到这样的喜讯:“我家孩子可以自己吃饭了。”“我的女儿会说话了。”“我的儿子会数数了。”……看到一个个患儿经治疗而好转、康复,老教授感到由衷的满足。他认为这是自己晚年的医学“享受”。如今,慕名来京治疗弱智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外国朋友和海外侨胞为儿女求医者也数不胜数。日本东京议员浜西郎先生,一九八七年初冬带着侄女浜西幸子来北京,找到贺教授。治疗一个月,幸子病情明显好转,不再抽风,也明白了许多事理。一个叫麸泽彩子的日本小姑娘,治疗前甚么也不懂,像个木头人。一九八八年冬来北京冶疗二周后,便学会向人问好,与客人道别。一九八九年初夏,一位印尼侨胞带儿子来京求治。二十岁的少年,不会数数,狂躁好动。贺老飞速在他头顶扎一针,患儿顿时安静下来。经三个多月治疗,患儿控制自己的能力强了,比较懂事了。……
就是这样,贺老心甘情愿把晚年的精力献给弱智的孩子们。他用手中的银针,呼唤回千百万弱智孩子的“春天”。贺普仁教授感叹地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社会方方面面都应该关心弱智儿童事业,为弱智儿童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希望国家尽早确立优生优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