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趣横生剥皮诗
剥皮诗也称“拟古诗”,是一种仿造诗,即旧瓶装新酒。其形式步前人诗体,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改动几个字,甚至沿用部份诗句。其内容则以各个时期的生活画卷为基础,使诗作产生新意,用调侃嘲讽口气,妙趣横生,达到发泄或鞭挞的目的。“剥皮诗”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所见“剥皮诗”较早的是唐代。
唐代崔护写过一首《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来有个县的前任县令执法如山,人称“铁面”,后任县令恰恰相反,人称“糟团”。一帮读书人在前任离开一年之际,在县署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依旧醉春风。”
有一位文人曾去桥头斋铺买麻花吃,看上了搓麻花的姑娘,一年后那位文人再来斋铺买麻花吃,却发现姑娘已离开这里。于是文人写了一首《再过桥头斋铺》诗:
去年今日此门过,人面麻花相对搓。人面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捕时曾口占一首五言绝句: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后来汪精卫叛变了,于是有个叫陈剑魂的人在报纸上发表一首《改汪精卫诗》的诗:
当时慷慨过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这首剥皮诗剥去了汪精卫的画皮,使汪精卫丑态毕露。这是一首反意剥皮诗。
唐宣宗年间魏扶考中进士当了主考官,曾在考馆的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要当个正派考官:
梧桐叶落满庭阴,缫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日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
可他的实际行为并没有像诗中说的那样,而是谁行贿他就录取谁。于是有士子将其诗的每句前面两个字删去,变成了意义相反的一首诗:
叶落满庭阴,朱门试院深。昔日辛苦地,今日负前心。
宋代诗人莫子山有一次游寺庙,想起一首唐人的绝句: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
可他在与寺庙主持的交谈中发现其庸俗浅薄,不学无术,与昏醉者无异。临别时主持僧还让他作诗留念。莫子山便将那首诗颠倒了一下次序:
又得浮生一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这样,由原诗是抒发作者忙中偷闲、在春尽时游寺庙的闲情雅趣,变成了讽刺庙僧的诗。
近试上张水部 唐人朱庆馀2 N9 @" i) B1 U i9 S3 H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D4 {$ B( |( r' N8 a4 f 此诗中是一个温和柔顺、谦恭有礼的好媳妇。然清人徐枕亚将此诗只改动七个字,同样一位新嫁娘就判若云泥了。且看:/ z0 c" K) `4 b- k 洞房昨夜翻红烛,待晓堂前骂舅姑。 妆罢高声问夫婿,须眉豪气几时无?
惧内即景 清·无名氏3 L1 ?7 M: ^, Y0 E& l$ U0 j 云淡风清近晚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8 W: E ?4 }8 ?6 l& _; V' l 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 原诗:《春日偶成》 [宋]程颢6 M3 @) f( }- [# u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2 l/ ]8 J" K b& ]$ S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n) K: B8 b8 }6 Y$ b j% m 原诗是写春日郊外踏青的快乐,《惧内即景》诗略改几处,描述一位怕老婆的丈夫情态,令人捧腹。
鲁迅在1933年1月31日写的《崇实》文章里剥过唐人崔颢《黄鹤楼》诗:' B. d X6 J J7 C) r3 H* K& v 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k4 R' C* r. A% h9 Q8 t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2 b w+ W- b7 N- `4 G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d! {2 }- D5 A" g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当年日寇占领东北,大举进逼华北之时,北平一片混乱。国民党达官贵人大肆搜罗国家珍宝仓皇逃离,使北平成了“空余文化城”,更可笑的是,有些达官贵人还沉醉在烟花场上,颇有“错把杭州当汴州”遗风。
曹植《七步诗》脍炙人口。郭沫若“反其意而剥皮”,作了一首《反七步诗》:1 U3 T4 }$ t/ V/ F. n, K9 l' w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将原诗的贬义翻了个儿,变为褒意。这又叫“翻案剥皮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