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和《伤寒》 经方和临床(一)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4-09-29
江西中医学药大学 杨扶国教授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我从事金匮专业的一此体会,题目就叫“金匮和伤寒,经方和临床”。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就我所知道的、所想到的、所了解到的东西跟大家谈一谈,和大家共同探讨。大家都知道《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作者都是张仲景,而且两书原为一书,该怎么评价《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呢?我认为首先应该给三个基本肯定的评价:第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经典著作,都是四大经典之一;第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从理论走向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书,《伤寒论》是有关伤于寒邪等伤寒类疾病的第一本书,而《金匮要略》是杂病的辨证论治的第一本书;第三,直到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临床指导意义都极大,尤其经方是我们临床上最常用的方剂。
今天我着重谈经方的问题,《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方,为什么着重谈它的方呢?因为方在临床上的应用是举足轻重的,理法方药,处方可以带药,处方可以见到治疗方法,很多医家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经验、一辈子的学术思想,都凝聚在一两个方里面。比如说我们很熟悉一贯煎这个方,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魏之琇;很多人都会用痛泻要方,可是却不知道谁创的。他们毕生的经验就是留一两个方给我们,所以方剂是很重要的。有人曾对89位日本汉医处方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应用最多的前十方为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八味丸、五苓散、葛根汤、小青龙汤、加味逍遥散。那么大家发现没有,这10个方里有9个是经方,只有加味逍遥散是时方。第二,这9个经方里面《伤寒论》有的,《金匮要略》也有;《金匮要略》有的,《伤寒论》没有。比方说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五苓散、葛根汤、小青龙汤这几个方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有的;而八味丸、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这几个只是金匮方,《伤寒论》中没有。我是教《金匮要略》的,所以我想强调一下金匮方的应用,但没有贬低《伤寒论》的意思,从方子的应用来看,金匮方不一定比伤寒方应用的少,在某些人、某些地区、某些情况下,金匮方比伤寒方还要用的多。
那么金匮方到底是多少?从全篇来看,25篇总共是262个方,除掉后面的3篇是22篇,总共是205个方。这205个方里面还有的是附方,像茯苓饮,千金苇茎汤等,是29个。剩下总共是176个方,这176个方由3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和《伤寒论》重复的方,就是《伤寒论》有的《金匮要略》也有,是44个。这44个方的应用有的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同的,有的是《金匮要略》略有发挥,如甘草泻心汤,《金匮要略》用它来治疗狐惑病;又比如白虎加人参汤,在《金匮要略》是用它来治疗消渴。第二部分是在伤寒方的基础上面加上新药成为新方,新方临床应用更广,效果更好,更适合杂病的临床情况,这类大概是12个方,包括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茵陈五苓散、黄芪建中汤等等,都是在伤寒方的基础上加了一两味药变成了新方。第三部分就是《金匮要略》独有的方,《伤寒论》没有的,这些方是金匮方的主体,他们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如肾气丸、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等,这些方都是《金匮要略》独有的,应用是非常广的,如果没有这些方,我们在临床上选方则会非常困难。
后世又在这些方的基础上开拓出了许多方,例如钱乙把肾气丸中附子、肉桂除掉变成了六味地黄丸,这是很有名的方了。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很多的方,像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七味都气丸等等,都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味而来。又比如《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是治疗崩漏、胞阻的,组成是阿胶、艾叶、甘草加上四物汤,而《局方》把阿胶、艾叶、甘草除掉就变成了四物汤,那么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了很多方,加减变化很多,我查了一下《中国医学大辞典》,在四物汤这一栏里面有98种治疗变化,如果没有以胶艾汤为基础的四物汤,那我们现在临床上补血、调经都会非常困难。所以金匮方在临床上应用是很多的,影响很大。这里引了原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程门雪的一段话,他说“治杂病的方法,大多是来源于《金匮要略》,各篇所出之方,几乎无一不妙,指导意义极大”,“经方运用得当,疗效非时方所及,相反来说,用之不当,流弊也较显著”。这个话是很准确的,经方用的对,疗效很好,用的不对,副作用也十分的明显。打个比方说,经方好比是匹烈马,也是匹千里马,如果能够驯服它,能够让它为你所用,那就会日行千里;如果没有这个本事,骑上这匹烈马,就会被马踢伤。我相信各位都是勇士,都能够驯服这匹烈马。
这里我想举个小病例,来说明经方的应用确实不错。有一个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因为带状疱疹发在脸上引起三叉神经痛。大家都知道三叉神经痛是很厉害的,号称天下第一痛,带状疱疹即便好了,但在脸上还是痛的一塌糊涂,说话、吃饭都受影响。西医用了三叉神经的阻滞疗法,但效果还是不好。后来请中医治疗,因为正好是在少阳、厥阴部位,按一般教材用了龙胆泻肝汤,用了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都没效果。后来我给他治疗,我想,脸部旁边属于少阳、厥阴,前面就应该属于阳明,同时病人口苦、苔黄,这说明阳明有热,阳明有热怎么治疗?我就想到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本来是治疗阳明协热下利,这里以这个方为基础,加了一些平肝祛风止痛的药物。效果很好,吃到第三包,疼痛减了大半,再吃了三包基本上就好了。我翻了一下这本讲义,伍炳彩老师专门要谈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他还没有关于葛根芩连汤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病例,我翻了一下其它资料也没有记载。这说明经方辨证得当,疗效确实是很不错的。
那么接下来讲《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药物的应用比较,在药物里有两条可以肯定,第一,《金匮要略》常用药物和《伤寒论》常用药物是基本相同的,比如麻黄、桂枝、石膏、附子这类。第二,基本都是温热药为主,仲景用药是偏于温热的,两书用药基本相同,而且药物都是偏于温热,寒药比较少,这是可以肯定的。个别药物的应用有特色,比如说黄芪这味药,在《伤寒论》里面是没有一个方子有黄芪的,而在《金匮要略》里面有八个方子都有黄芪,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因为在杂病中脏腑亏损、气血不足的病人比较多,所以黄芪用的多。另如当归,尤其在《金匮要略》后三篇,妇产科篇里面用的比较多,总共为14方,而《伤寒论》只有四个方子有当归,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这四个方子用了当归,而这四个方子都用在厥阴病篇,三阳没有,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太阴都没有用当归,为什么只有厥阴病篇有当归呢?因为厥阴属肝,肝主血。再如乌头,在《伤寒论》里面没有一个方用乌头,而在《金匮要略》里面有好几个方用了乌头,为什么?因为对于杂病的寒疝、沉寒痼冷,乌头比附子强,这是大家都比较清楚的,痹证用川乌草乌用得比较多,而《伤寒论》主要因为是身感外邪,寒邪为患,所以不用乌头。另外在使用附子方面,《伤寒论》中生附子用得多,炮附子用得少,为什么?因为生附子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这种应用多在少阴病篇,而在杂病里面多半是用炮附子,炮附子温阳补肾,特别适合杂病的应用。这是我就两书的药物比较举了一些例子,给大家交流。下面分几个问题给大家具体谈一谈。

一﹑水气的发汗和利尿
水气就是水肿,《金匮要略》不叫水肿而叫水气,是从病机上来考虑,现在称水肿是从症状上来考虑。水肿的治疗原则在《金匮要略》里面说的很清楚:“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那么对这个治疗原则,我有三点理解:第一点,这个治疗原则体现了因势利导,就近驱邪的原则和方法,腰以上肿,发汗比较好,腰以下肿,利小便比较好。第二点,腰以上肿一定挟有风邪,所谓风往高处吹,水往低处流,发汗的药多半有祛风的作用,那么上边身肿挟有风邪,所以当发汗。第三点,发汗和利小便关系密切,利小便的时候要加上发汗、宣肺的药物,因为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水肿病人如果肺气不宣,那么小便就不利,如果肺气宣发了,能够发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小便就会增多,这就是所说的宣上利下的治疗方法。下面我举一个病案。

病案一
70年代,我回乡下探亲,当时有很多人找我看病,其中有一个小孩,肾炎水肿,长期水肿,并有蛋白尿,开始在公社里面治没有效,在县里面治也没效,后来到地区治还是没效,最后找土郎中弄点中草药也一直没效。后来我开了一个处方,吃了20多包药,水肿全都消散了,后来那个小孩偷吃很咸的腌辣椒,又复发,再吃这个方,吃了十多包水肿又全消了。后来当地的赤脚医生,用了我这个方,去给其它的水肿病人治病,效果也很不错,当时在当地传为佳话。这个方就是我后来命名为宣肺利水饮的一个方,其药物组成是:桔梗4.5g,杏仁6g,薏苡仁6g,茯苓9g,猪苓6g,陈皮3g,大腹皮6g,木通3g,泽泻6g,五加皮3g,葱白一小撮。这个方实际上就是五皮饮合五苓散为基础的方,其中要提出来的有两点:第一,方中用了桔梗、杏仁来宣肺利水,宣上焦,利下焦,上焦得开,下焦就得通。第二,用了葱白一小撮来通阳利水。后来考虑到这个方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就把这个方称为宣肺利水饮,写了一篇短篇报导,在《新中医》1979年第1期发表。过了七八年之后,在《新中医》1987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来函摘登,是江苏有个杨医生,他用了我这个方,效果很不错,还举了两个小病案加以验证,我把这两个小病案也带来了,念一下,很短。
“编辑同志,1979年第1期《新中医》载《也谈肾炎从肺施治》一文中宣肺利水饮一方,经笔者反复验证,治肾炎确有疗效,后扩充治其他水肿证,亦有疗效,今特报道,以兹佐证。顾某某,女,5岁,面及周身浮肿一年余,曾经某医院诊断为肾炎,长期给与青霉素、维生素C,强的松、双氢克尿噻、氯化钾等,病情反复,尿蛋白持续为+~~++,易患感冒,感冒后病情诱发加重,患儿父亲心情焦虑不安,前来求治。症见周身浮肿,轻度咳嗽,精神萎靡,纳差,小便少。用宣肺利水饮原方加生白术6g,服药5剂,水肿消退,继服5剂,肿消如常人,尿蛋白消失,再予参苓白术丸巩固疗效,二年后随访,患儿发育正常。王某某,男,24岁,农民,因剧烈咳嗽,咯吐黄色稠痰1周,胸透提示支气管周围炎,给与四环素,棕色合剂治疗,咳嗽消失,继而出现周身水肿,尿少,色黄,食欲不振,精神倦怠,舌苔腻微黄,脉濡滑,尿常规白细胞+,治以宣肺利水,理脾利湿,以宣肺利水饮方,改成人剂量,加生白术、桑白皮各10g,2剂,身肿即消,继服一剂,病告痊愈。”第一个病例总共是用了10包,第二个病人先后吃了3包肿就消了,比我还厉害。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虽然他也姓杨,我也姓杨,但是他是江苏人,我是江西人,素昧平生,他没有必要吹我捧我。一封短短的来函,也没什么必要弄虚作假,所以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这样一个平平淡淡的方子,能有这样的疗效,确实很不简单。
其实肾炎从肺治,水肿从肺治,并非从我开始,很早就有人开始提倡了。上海有个曹颖甫,是经方大家,也是我父亲的老师,他写了两本书,一本叫《金匮发微》,一本叫《伤寒发微》,教《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可能都知道。他有一个病例,就是一个水肿患儿,开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复诊的时候,他没有去,叫学生去的,学生看到老师开的方有一定疗效,但是效果不明显,就加了两味药:桔梗、杏仁。加了两味药之后效果很好,三天之后肿就消了。后来老师知道了这个情况很高兴,说他的学生用药用的很好。他进而指出病“亦有当利小便之证,必先行发汗,而小便始通者”。有的小便不通的病人,要先发汗,小便才能通。“盖大气不运,则里气不疏,肺气不开,则肾气不降”。就是说如果只是利小便,不从肺来考虑,是不好的。他的理由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宣上焦、利下焦的方法,提壶揭盖的方法,大家都知道这个术语,治疗水肿病人要提壶揭盖,要宣上利下,我用这个方,用桔梗、杏仁,可能就受这个影响。那么还有喻嘉言也强调“凡禽兽之类,有肺者有尿,无肺者无尿,故水道不利而成肿满,以清肺为急,此义前人阐发不到,后之以五苓、五皮、八正等方治水者,总之未悟此旨”。所以,利小便治水肿要从肺考虑,不从肺考虑,就是没有领悟到这个精神。这是我的一个体验,也是《金匮要略》中发汗利尿相互关系的一个验证,我们在临床上用越婢汤发汗利小便治水肿,实际上发汗是不多的,主要还是通过利小便来增加尿量而消除水肿。
当然,水肿从肺论治也要一定的指标,也要有症状根据,不是说所有水肿都要用发汗利水的方法,应该有它的辨证依据。这个辨证依据我讲4个,供大家参考。第一是有头痛、鼻塞、流涕等外感风邪的症状;第二是有咳嗽、气喘、胸闷等肺气不宣的症状;第三是有咽喉干燥、红肿疼痛等风热侵犯咽喉的症状,肾炎往往和咽喉感染有关系,有这些症状我们也可以考虑宣肺的方法;第四个是脉浮,尤其是寸脉浮,寸脉浮往往是有外感风邪、外感寒邪的表现。所以我提出这4个辨证依据,有外感风邪的症状,有肺气不宣的症状,有脉浮的症状,有咽喉疼痛的症状,应该从这四个方面的依据,来考虑水肿病人从肺论治。水肿肾炎从宣肺治疗,不是水肿的肾炎可不可以呢?我想也是应该可以的。水肿消退了,肾炎蛋白尿长期不退,可不可以从肺考虑呢?也应该是可以的。只要有肺气不宣的情况的存在,我们治疗肾炎、尿蛋白等等,都可以考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