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次仲

 倚天照海阿星 2014-09-29

王次仲

中国楷书创始人

 

    王次仲,秦代人,家住上谷居庸山,或说大夏小夏山,就是今延庆县张山营镇海坨山前的人。

    上古没有文字,结绳记事,大事系个大疙瘩,小事系个小疙瘩。黄帝左史仓颉(jie),传说他生而神明,长四只眼睛,上观日月星辰,下察鸟兽鱼虫,创造出象形文字,有人说就是蝌蚪文。周宣王姬静时的史官创造出大篆书。当时建都在今北京的燕国、建都在今河北平山的中山国都使用大篆书。

    次仲自幼聪明,他觉得大篆书笔画繁多,曲折难写,下决心改革文字。他把笔画改圆为方、变曲为直,简去复杂的笔画,年及弱冠(18至20岁)就创造出了一种新字体。晋代书法家卫恒说:上谷王次仲始创楷法,就是楷书。《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均引用卫恒之说。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秦攻下蓟城,灭燕。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当时秦正焚书坑儒,把判刑的犯人送到边疆修筑长城,送到咸阳修筑宫殿。官狱事多,始皇听说次仲所创新字,可以很快写成奏章,大喜,立刻命使臣乘车到上谷召次仲来咸阳。不料次仲回绝了使臣的征召。

    再召,三召,次仲坚决不赴。后魏人郦道元写的《水经注·灅(lei)水·清夷水》说:始皇大怒,命使者用槛车囚次仲到咸阳。槛车刚一上道,次仲变成一只大鸟,冲出槛车,翻飞而去,落下二翮(he),就是两根羽毛,化成大翮小翮山,就是今海坨山上的两座最高的山峰。还说山上有次仲庙。

    《日下旧闻考》引《真仙通鉴》说:次仲化成大鸟,冲出槛车,使者惊拜说:“您仙飞而去,小人无法回去复命,必被斩首,请神人怜悯!”大鸟徘徊空中,拔掉三根羽毛,使者得之以归,始皇非常后悔,因名其地为落翮山。

    再说长安城南下杜县有个叫程邈(miao)的人,为县衙狱吏,得罪始皇,囚系云阳(也在陕西)。在狱无事,增减大篆书,去其繁复,创造出新字,始皇称赞,赐官御史,名其字为隶书

2002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城古井中出土秦简2万多枚。这是一项重要的考古发掘,被称为“北有兵马俑,南有里耶简。”本人发现其中有79个字和简化前的楷书基本一样,就是没有撇捺,古称波磔(zhe见附1)。应该说就是次仲创造的没有波磔的楷书。

    从上述各种文献记载推断,次仲不可能化成大鸟飞去,当是囚在云阳监狱,始皇设下圈套,把下杜狱吏程邈打成囚犯,书法被程邈剽窃,次仲被冤杀了。后来程邈把剽窃次仲的字加上撇捺就变成隶书了。

    人们讳言正直善良的人被杀,遂编出化成大鸟落翮成山的故事来。清《宣化府志》解释说:次仲见始皇焚书坑儒,出去做官,没有好下场,听说使者来召早已隐居到大海坨深山中去了吧;或者使者回朝没法交代,就编了化鸟落翮,替次仲开脱,免掉被杀之罪吧!

    清人康有为说:起初人们认为有撇捺的字好看,于是越写越长,“久而厌之”,到了汉代就规范出了美观标准的楷书汉字。究竟是什么年代、什么人规范的现在还没有查清楚。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它单字连笔,不像大草字间连笔。东汉章帝刘旦(加火旁)、杜操、崔瑗(yuan)都善写章草。现存有三国吴人皇象楷书、章草合璧本《急就篇》刻石拓片(见附2)。应该说楷书定型以后才会产生章草,章草是楷书的速写体。推断西汉元帝刘奭(shi)命黄门令史史游为儿童识字编写的启蒙课本《急就篇》也是楷书、章草合璧之作。

    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汉代遗址中发现木简,其中张掖郡居延都尉木简,有和帝刘肇(zhao)永元六年(94)用流畅美观的行书写的烽燧军资账目(见附件3)。东汉末年刘德升是行书大家,有胡昭、锺繇(you)两个弟子。同样只有楷书定型后才会产生行书,行书是楷书的随意体。现在初中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把行书的弟子三国魏人锺繇定为楷书创始人是不对的。

    本人认为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是:1黄帝时仓颉创蝌蚪文。2殷商产生甲骨文。3周宣王史官创大篆书。4燕秦之交王次仲创没有波磔的楷书。5程邈剽窃次仲书法加上波磔变成隶书。6西汉有波磔标准的楷书已定型。7随后产生楷书速写体章草。8东汉产生楷书随意体行书。9东汉张芝创大草。在东汉章帝、章草大家、行书大家墓葬中可找到现在既实用又美观的楷书产生的线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