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上方“财政部”蓝色小字,可订阅本微信。 2014年,自治区财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全区财政改革创新年活动开展为契机,创新机制、健全制度,加强监管,支农资金监管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涉农资金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2014年,自治区财政通过项目归并,从预算环节促进资金整合;通过产业政策整合,带动部门资金向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集中;通过打造资金整合平台,促进县级自主整合。自治区财政形成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小农水重点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等几个资金整合平台,成效显著。 二是创新支农资金放大机制。发挥农投公司保障农业农村发展作用,建立了“财政补助资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保证资金+农投担保资金”的担保平台,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变过去单纯的财政投入为财政资金、企业资金、担保资金共同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实现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财政支农由过去单一依靠财政净投入转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局面。 三是创新支农资金分配机制。建立以绩效考评结果为导向的支农资金分配机制,对绩效考评中成绩突出的市县优先安排支农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对绩效考评成绩差的市县予以淘汰,停止项目安排,打破平均分配的观念。新的分配机制调动了市县大抓项目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价水平。 四是创新扶贫资金“四到县”机制。按照因素法分配方式,综合考虑重点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农民收入等因素,将扶贫资金切块分配到县,给予重点贫困县对扶贫项目实行自主决策、自主审批的权力,充分发挥好乡村两级组织在扶贫项目实施中的主体作用。以扶贫攻坚规划、重大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自治区、设区的市两级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规划、政策制定和项目资金监管、考核督查上。支持了宁南山区8个县的县域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在南部山区构筑了主导产业与县域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和谐发展的农业产业框架,带动群众增收效果显著。 五是创新设施养殖业支持机制。依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宁政发[2014]11号),严格落实设施肉牛、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以奖代补贴财政政策,对按照建设规范建设的养殖小区给予财政补助,提升了我区设施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六是创新手段提高资金管理。2014年,自治区财政抓好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将能够提前分解到县的资金全部分解到县,将支农项目的投资方向提前告知到县,为市县统筹规划、编制项目赢得了时间。建立农口部门预算执行进度考核通报制度和市县支农资金进度月报制度,将部门预算执行进度与下年度预算增幅相挂钩,对支出进度快的部门给予项目倾斜和增量倾斜,调动了部门和市县提高预算执行进度的积极性。同时,拓展绩效考评范围。在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基础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进行绩效考评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展范围,逐步将自治区财政各重点支农项目纳入了绩效考评范围,建立了以绩效考评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发挥了正向激励与末位淘汰的激励作用,有效调动了市县狠抓项目质量、资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市县从跑项目到抓项目的观念转变。 |
|
来自: 昵称1307105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