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的桥文化(36)七家子西山遗址

(2010-01-30 14:19:06)
关于七家子西山遗址,与其相关的话题,还得从头说起。
七家子西山遗址,位于吉林市昌邑区北部七家子。
而对于吉林市的人来说,则只要说一下这个位置就可以了:遗址就在铁合金厂西山住宅楼的最北头。当地百姓都称那个地方叫做“厂宅北头”。
遗址东距松花江不到1公里,西面是成片的村民房舍,南邻著名的铁合金厂和职工住宅,北部与松花江发电厂相望。
七家子西山,过去称为二道岭子。
遗址座落在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高出地面40米许的漫岗顶部和西、北坡。遗址散布面积约二万平方米。遗物暴露比较多的地方,是依山势走向西端断层和南坡冲沟内,文化层厚10——30厘米左右。
七家子西山遗址自从1960年发现以来,曾经省、市文物工作者的多次调查,仅吉林市博物馆先后在这里采集的压制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纹饰陶片、素面完整陶器等就有200多件。
这其中的压制石器都是圆头的刮削器具,它的质地大多是燧石。比较典型的有三件:一件呈灰绿色,一面扁平、一面凸起。凸起面除有少许自然岩面外,其余部分都经过第二次加工。在其刃部有半圈压制沟痕,十分工整,长4.5厘米、宽2——2.5厘米、厚0.7——1.3厘米;另一件呈土黄色,其形体呈扁平椭圆形。一面为剥落面,一面大部分保留自然岩面,周边三面经第二次加工,也很工整,长3.5厘米、宽1,7——2,5厘米、厚1.1——1.4厘米。
纹饰陶片一般都比较薄,在0.3——0.5厘米之间。陶质为夹细砂陶,烧造火候不高,用指甲就可以切割。从纹饰技法上看,可分为三种:1、划制。就是用尖头器具在器面上划刻而成,组成的图案有平行纹、斜线纹、人字纹、斜方格纹、指甲纹等;2、压制。这是用钝秃圆头器具按压划行而成,有的着力重,形成的纹路较深。组成的图案均为不等距的平行纹;3、印制。采用连点状和篦齿状工具在器表拍印而成。组成的图案有平行连点纹、波状连点纹、大“之”字纹、小“之”字纹。此外,还有用划、压、引三种技法同时作用于器表组成的图案,可以称之为划、压、印组合纹。因为陶片都较细碎,器型很难辨认。
在打、磨制石器中,有石斧、石犁、石锄、石刀、石网坠、石镞、石片、砺石等。
素面完整陶器及残陶器有纺轮、网坠、陶管以及杯、罐、壶、鬲等残部。
七家子西山遗址的压制石器和纹饰片与打、磨制石器和素面陶的大部,分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两种文化。压制石器和纹饰陶基本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磨制石器和素面陶有些属于青铜时代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前者与吉林市永吉县星星哨张家沟新石器时代遗存和沈阳新乐第一期文化相近。后者为吉林市“西团山文化”遗存。因而推断在相对时间上,前者距今约五、六千年,后者距今约二、三千年。
七家子西山地域,曾经是我们的先民五、六千年前栖息、奋争之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七家子西山,它是我们吉林人的“根”。
七家子西山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吉林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七家子西山遗址于一九七四年列为吉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站在七家子西山山顶的望江亭中,向北方眺望:这广袤的大地,是我们的先民顽强拼搏的所在。那座依稀可辨的山岭,同样也是很有名气的——它就是曾经的三道岭子山城。

【下篇预告】
吉林市的桥文化(37)
抓住契机,打造以“寻根之旅”为主题的七家子西山遗址公园
简介:
哈达湾改造在即,设想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这是一个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