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着重介绍第一部分。由于不许拍照,所用图片皆为复制。

 

 
西藏博物馆陈列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类。“西藏历史文化陈列”是本馆的基本陈列。1000余件精选的文物展品,以西藏历史为主线,以西藏文化为中心,从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向观众全面、直观地展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与悠久历史。
 
基本陈列内容:《西藏历史文化陈列》,其展示空间3000余平方米,展线长约600米。内容依次分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文化四大部分,下设22个单元。
 
这里着重介绍第一部分。由于不许拍照,所用图片皆为复制。
 
第一部分 史前文化
时间跨度为距今5万年至3千年。陈列品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金属时期三个单元。以西藏新石器时代的卡若遗址和曲贡遗址为代表,通过大量独具地域特征的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金属器物的展示,展现了青藏高原远古人类生存、演进的轨迹,揭示了藏族先民在文化渊源上与中原文明、印度河文明等同期其他远古人类文明的联系。 
 
旧石器时代文化(约距今5万年至1万年)
根据目前研究,大约在距今5万年前左右,就有人类生活在西藏高原,自此之后迄至距今1万年左右,在考古学文化划分中被称为旧石器时代。西藏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大多发现于藏北、藏西的丘陵、古湖滨与河流阶地。
 
西藏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种类,它们多用石片打制而成,部分石器也用石块或砾石直接打制而成。
   
石器(昌都卡若)
新石器时代文化(约距今1万年至3千年)
此时,开始出现较为典型的狩猎——畜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形态。
西藏的北部及西部地区为狩猎——畜牧经济的主要分布区,与狩猎——畜牧经济相适应的石器也以细石器为主,与体积较大的打制石器共存且得到广泛使用。
而在藏东和藏南的河谷一带,出现了农耕经济与狩猎——畜牧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形态,人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农耕技术传统,出现了原始农业耕作的经营方式。
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谷物种子及山南贡嘎昌果沟出土的青稞、粟等农作物的碳化颗粒,经“碳14”鉴定为距今5千至4千年和距今3千年。在昌都卡若遗址发掘出土的家养猪和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绵羊、牦牛和狗的遗骸,充分说明了当时家蓄饲养的存在。
卡若遗址发现的20多座房屋遗迹,是农业定居生产与生活的有力佐证。这些都说明了在西藏地区很早就出现了农牧结合的经济模式,而且狩猎也成为除了农牧以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门类。
 
 
 
 
 
穿孔石刀(卡若)           骨排饰(卡若)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它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这时的石器磨制得非常精细,人们已经开始选用质地坚硬的玉石制作工具,且石器的分工也很明显,如石刀、石斧、石镑等。
西藏博物馆所展示的穿孔石球,是这一时期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种器物。它们的穿孔方式都是双面穿孔,这种石器的用途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较为普遍的有两种:一说认为狩猎时,把藤条或动物皮绳穿在石球孔里,用来掷射远处的动物;另一说认为农业耕作时,把穿孔石球固定穿在点播棒上,增加点播棒重力,从而节省劳力。
拉萨曲贡为主的西藏中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很大比例的打制石器有涂红(或涂朱)现象,这证明了远古藏族先民有崇尚红颜色的习俗。先民们认为红色是生命和力量的象征,给石器涂红以赋予其能量,从而寄寓它能干更多工作。这种“崇红”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只是在表现的对象和形式上发生了更多的变化。
距今5千年前,西藏的陶器制作业已经形成。西藏史前时期的陶器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距今有5千多年的历史,其小型器物是手制成型,器型较大的用泥条盘筑成型。陶器以小口鼓腹平底为主要造型特征,无圆底器和圈足。陶器装饰手法一般采用刻划纹、附加堆纹、压印纹等,纹饰繁复草率,复合纹样多,有彩陶,无磨花工艺,陶质粗糙,制作欠精;装饰纹样主要有菱格纹、重菱纹;三角折线纹和涡纹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昌都卡若出土的双体陶罐,其陶体两边颜色各异,一边红色、一边黑色。拉萨曲贡遗址的上限年代约在距今4000年前,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制作工艺较之昌都卡若遗址更好,器型以圆底带耳器和圈足器为主要造型,无平底器;陶器纹饰简练,较少复合纹饰,不见彩陶,有磨花工艺,陶质细腻,器表光滑,制作较精致。
远古藏族先民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观念,这时还出现了一些装饰品,如项饰、手饰、发簪等,大多数是由彩石、陶、骨等制作而成。其中,卡若遗址出土的发簪说明远古藏族先民有盘发或束发的习俗。
 
早期金属时期文化(约距今3千年至7世纪)
大约距今3千左右,西藏历史的脚步开始迈进文明社会的前夜。自此以后到公元7世纪建立吐蕃王朝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为西藏早期金属时期。相对而言,陈列在西藏博物馆、属于此时期实物资料的数量和种类较前期少些。
一支青铜箭链和铁柄铜镜,将我们引向西藏早期金属时期九大王系,在朵麦和阿里等地也继续存在着赞普后裔的统的遥远“殿堂”。从分布于藏西和藏北的岩画作品、巨石文化遗址,以及全区境内各处发现的此期的石棺墓葬中出土的精美陶器、磨制石器等,都可以使我们更全面了解此期的文化内涵与面貌。

[第二部分以下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