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简史》

 阅客图文收藏 2019-05-16

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在第一章的中提到史前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时说道:

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两大阶段,即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和有确切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后者也就是学者习称的“史前史”。

析:这一段阐述人类历史分为两大阶段。

“史前史”的后一个“史”是指广义的历史——人类历史,前一个“史”则是指狭义的历史——文字记载的历史。

虽然狭义的历史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但就时间跨度而言,它却比在其之前的“史前史”短得多.狭义的中国历史仅有几千年,而其史前史则达到上百万年。

析:文字记载的历史与史前史在时间上有不同。

对史前史的研究,主要须依赖古人类学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的地下材料,同时后世文献当中所记录有关这一阶段的传说材料,在经过科学分析后,对我们了解史前史(主要史前史晚期)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另外,由于各民族社会发展不一,往往有较大的时间差异,因此后进民族的文献材料、社会调查材料(民族志),也有助于说明远古先民的生活状况,为史前史作出贡献。

析:史前史的研究要依靠古人类学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还要通过民族的文献材料和社会调查材料了解远古先民的生活状况。


一、解析 旧石器时代

人类学家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时间出现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其前身为古猿,根据社会发展史的观点,人与古猿的主要区别在于制造工具。

析:列出了两个知识点,人类的前身和人与古猿的区别。

考古学家即从研究最初的工具——石器入手,将人类产生后使用石器的漫长历程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加工比较粗糙;新石器时代则使用磨制石器,制造较为精细。

析:考古学家从石器来了解人类的历史,并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时代用的石器不同.或者说区别不同

中国旧石器文化以石片工具为主要传统,南、北方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其各自内部又呈现出多样性,存在着多种文化类型。

析:南方和北方的石片工具都各有特色。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体质上保留了不少古猿的特征,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目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猿人遗存,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

元谋人: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考古学家将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根据古地磁方法的测定,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蓝田人: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生活年代距今约80到60万年。

北京人:迄今国内所发现材料最丰富、最重要的猿人化石.在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出土了大量猿人骨骼化石,身体部位比较全面,分属于40多个人类个体.北京猿人的生活年代较为分散,约在距今70到20万年之间.脑容量大约相当于现代人的80%。

析:简单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此外,关于元谋人和蓝田人地名问题,严格意义上并没有说完整。

1. 元谋人: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

2. 蓝田人: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

北京猿人的四个问题:

脑容量问题:平均为1075毫升.朱绍候《中国古代史》、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和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均提到这个数字。

时间问题: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时间和发掘时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代中国考古学》载:周口店的遗址是于1920年安特生首次发现,发掘工作是1921年至1937年,后来又从1959年至今。

身高问题:魏敦瑞先生根据一条股骨的长度,推断一位成年男性的身材仅为156厘米,女性身高为144厘米.《古代中国考古学》

寿命问题:北京猿人的寿命很短,原因在于打猎生活的危险性过大.据统计,三十九个北京人中,死于十四岁的占39.5%,三十岁以下的占7%.四十至五十岁之间的占7.9%.五十至六十的占2.6%,死亡年龄不明的占41.9%(傅乐成《中国通史》)

在北京人所居的洞穴中发现的石器多达10万件,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黑色和其他眼色的灰烬,其中还有被火烧过的土块、石块和兽骨,这些遗迹证明北京人已能用火,当时,火的来源有两种:雷击引起森林大火的森林里或其他有天燃火燃烧的地方引来火种。

火不仅能取暖,而且还可防止野兽对人的侵袭.火又可以熟食,熟食的结果,使人体能更好地吸收食物的养分,对促进人他发展十分重要.知道用火,这是人类和自然界斗争所取得的一个巨大胜利。

析:这两段内容向我们讲述了北京人会制造石器和火的使用。

尤其是后者,它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开。

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当时周口店附近有河流、草原和丛林,栖息着多种野兽,据统计哺乳动物有96种,其中虎、象、犀牛、野猪、鹿等.野兽肉是北京人的一种重要食物,猎取较多的是鹿,洞穴中发现有朴树籽,他们也才集野果以充饥。

析:北京人的食物来源——野兽肉和野果。

由此可知,他们过着采集和打猎的生活。

北京人的工具和生产技术比较原始.为了获得必要的食物和抵御猛兽侵袭,他们必须结合成群,否则就无法生存.这种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

析:原始群——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只能团结起来才能生存

在原始群团里,盛行原始的杂乱性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有意无意地在原本无序性交的关系中形成一定规则,开始排除不同班辈之间的杂交关系,而只允许年岁相仿的同辈男女通婚,同一辈的男女即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从而进入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家庭形式——血缘家族时期,这也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析:血缘家族时期的两种婚姻形态:

1. 原始群团里,盛行原始的杂乱性交——杂婚

2. 允许年岁相仿的同辈男女通婚——血缘婚


人类社会的演进是和人类体质的发展相一致的,到了距今二三十万年前,进入人类学上的“古人”阶段.古人又称早期智人,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目前国内发现的古人化石主要有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大荔人等。

大荔人:1978在陕西大荔县甜水沟出土了一件人类头盖骨,同出的还有181件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

1980年,该遗址被第二次发掘,又发现了384件石制品和新的哺乳动物化石. 大荔人头盖骨为一青年男性。

体质特征介于晚期猿人和早期智人之间。

打制石器也体现出重要的创新性,总的来说,石器比周口店的小(长度不到4厘米的超过90%),第三层出土的石器中有燧石制成的超过80%,仅有10%的以石英为质料.主要器类为刮削器、尖状器、石锥和雕刻器,而未见砍斫器和石球。第二步加工时的修理技术相对粗劣。

许家窑人:1973在山西高阳县许家窑村发现的.于1974、1976、和1977年被发掘.化石遗物较为丰富,包括11块顶骨碎片、2件枕骨、1件下颌骨碎片和2枚牙齿。

另一方面,这里出土了将近2万件石制品和骨器,还有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石器的特征为形体小,出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刃缘精细加工技术,石球数量多。

析:由猿人阶段进化为古人阶段,早期进化为中期. 特点为:

1. 原始特征已经消失

2. 石器制造方面和加工方面有明显进步

大约自距今5万年前,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性基本消失,已与现代人大体相同,并且因所处地域的影响逐渐分化为各色人种.人类学家称此时的人为晚期智人,或称新人。新人的物质文化已进入旧石器晚期.

析:古人进化为新人,中期进入晚期. 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种的分化.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载:人种和种族是根据能遗传的体质特征而区分的,主要根据皮肤颜色,头发形状和颜色,眼、鼻、唇的形状等体质特征来划分的,如黄种、白种、黑种等.

人种最通常的是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是将整个人类分为蒙古人种(又称黄种或亚美人种)、高加索人种(又称白种或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种或赤道人种)。

四分法则将澳大利亚人种即澳大利亚土著(又称棕种)从黑种中划分出来,与三大人种并列.白种主要分布于欧洲,西亚、北亚、北非等地.黄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部分地区和美洲(土著)。黑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棕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岛屿。

区别: 三分法——按人来划分 四分法——地域划分

国内已发现的新人化石主要有河套人(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等地)、峙峪人(发现于陕西朔县峙峪村)、柳江人(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山顶洞人等,其中以山顶洞人最具代表性。

山顶洞人:1930年发现于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一个洞穴中发现的,1933——1934年作了系统的挖掘.距今约3万年,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有石器、骨角器及装饰品,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墓葬。

山顶洞遗址的堆积可分为四个部分: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洞口朝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早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场所。

在上室的几个文化层中发现人类化石、石器、骨针和装饰品。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在堆积中发现3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粉末及随葬品,说明下室是一处墓地。

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未发现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发现许多没有经过扰动的保存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尤以肉食类为多。这些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们是人类入居之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

山顶洞的堆积中共发现脊椎动物化石54种,其中哺乳动物48种,大多数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最后斑鬣狗、洞熊和鸵鸟等,仅占出土动物化石总数的12.1%

化石共计8个男女不同的个体,其中5个是成年人(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1个少年、1个5岁的男孩、1个婴儿。脑容量为1300——1500毫升。男性身高为1.74米,女性身高1.59米。

山顶洞的石器数量很少,一共只有25件.主要原料是石英,次为绿色砂岩和燧石。石料采自附近的河滩. 石器的类型有刮削器,砍砸器和两极石片等。

骨角器主要有1件骨针,用兽骨刮制而成,仅针孔残损,长约83毫米,针身微弯,刮削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尖锐的尖状器挖成的。

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已经知道缝纫。也是世界上最早迄今发现最早的工具。说明当时已能缝制兽皮服饰,增强了防御寒冷保护身体的能力。

在山顶洞发现的装饰品有:1件钻孔石坠,7件穿孔石珠,3件穿孔海钳壳,1件钻孔鱼骨,4件刻道骨管和100多颗穿孔兽牙。从制造装饰品的工艺水平看,当时人们已经掌握钻孔,磨制和切割等新技术。也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已有爱美的观念和对美的追求。

析:以上是对山顶洞人的介绍,分别从遗址堆积、体质特征和文化遗物三个方面来做简单的阐述。

山顶洞人还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学会在木棒尖端绑上石矛用于射杀野兽,还能捕捞一米多长的大鱼,使生活资料比他们的前辈大为丰富。

前面说到,山顶洞的下室为死者的墓地,这表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宗教的信仰。

在下室发现的3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和一些躯干骨,是一个青年妇女、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的遗骨。在尸骨周围有许多赤铁矿的粉粒和各种类型的装饰品。

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红色可能是鲜血的象征,是生命来源和寄生处,尸体上及周围撒上红色赤铁矿粉末,是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复活。显然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反应。

除此之外,在峙峪遗址发现有石䃚,说明当时已经发明了弓箭。弓箭是一种远射程兵器,由弓背、弦、箭组合而成,标志着人类祖先在征服自然方面的一大进步。

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婚姻形态方面;由血缘婚过渡到族外婚,排除了本族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关系。族外婚的确立表明氏族公社的产生,但氏族公社真正的繁荣正是在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知识归纳

通过本节;我们了解到:

人与古猿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否制造工具

石器时代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

猿人阶段已会使用火,当时火的来源有两种:天燃火燃烧和雷击引火

猿人阶段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家庭形式——血缘家族时期

猿人阶段的两种婚姻形态:杂婚和血缘婚

古人又称早期智人,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大荔人等

距今5万年前,古人进化为新人,旧石器时代中期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有:河套人、峙峪人、柳江人和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婚姻形态:族外婚,(由血缘婚过渡)

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峙峪人发明了弓箭。弓箭是一种远射程兵器,由弓背、弦、箭组合而成。


二、新石器时代

大约距今一万年开始,人们从狩猎,采集进入到锄农业和畜牧业,磨制石器得到广泛使用,陶器被发明和大量使用,这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析:短短一段话,向我们介绍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三大发展;

1. 农业和畜牧业

2. 使用磨制石器

3. 发明了陶器

由于各地地理环境、气候的差异,它们呈现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特色,可以划分为几大考古学文化区系:主要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及以鄱阳湖至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析:介绍了考古学几大文化区系,主要按地域划分。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迹的代表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距今皆在1万年左右。稍后又有距今8000至7000的磁山文化(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和裴李岗文化(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迹则遍布全国,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为代表。

析:简述新石器时代早、中和晚期文化遗存的代表。

裴李岗文化

位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西,面积约2万平方米,约为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4900年的农业聚落遗址。1977至1979年进行四次发掘,揭露面积达2700多平方米。

遗址东部为村落遗址,西部为墓地。发现墓葬114座、墓坑呈长方形;陶窑1座、灰坑十多个,以及几处穴居房基。出土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纺轮、陶塑制品等400多件。

石器以磨制为主,有舍状刃石铲、石斧、锯齿刃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

石铲以两端圆弧刃的数量最多,有少量的有柄石铲、桂叶状石铲。石镰弓背弧刃,刃部均有细密的锯齿,背部末端上翘,下端有缺口以绑镰柄。石磨盘和石磨棒最富特征性,数量多而且成套出土。其形制大多为鞋底形,底部有四个圆柱足,长一般为50—60厘米,宽25—30厘米。

陶器以泥质红陶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68%以上),夹砂红陶次之(占总数的28%),泥质灰陶的数量很少。陶器的制作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陶器温度900℃—960℃。器表多为素面,纹饰有篦点纹、划纹、指甲纹等,器形以平底或圜形的碗、钵、圈足碗或三足钵、盘、双耳壶、三耳壶、圈足壶、双耳罐、深腹罐、鼎等具特色。

骨器有骨针、骨锥。此外,还有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

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等作物,住房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房屋为主,门朝南,有阶梯式门道。

人死后埋入氏族公共墓地,墓葬区在遗址的西部。已经发现的数个地点的所有裴李岗墓葬,头向都偏向南方。这是一致性,应是以群体内部人们信仰,习俗具有共同性的的直接反映,从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群体内部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以单人葬为主。还发现了一座双人合葬墓。但随葬品的组合存在引人注意的现象,除一座单人墓和一座双人墓外,凡随葬石磨盘、磨棒类谷物加工工具的墓中,不见石铲、镰、斧这类农业工具或农业生产工具,而随葬后一类工具的墓中,亦不见磨盘、磨棒与之共存。

在随葬这两类石器的那例合葬墓中,从随葬墓的不同组合,反映了当时社会业已存在的劳动分工情景。通过随葬不同的生产工具而将当时在生产中按性别形成的分工表现出来,足以证明这种分工由来已久,并已形成定制。也许正是这种形成定制的劳动分工,使得一部分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其社会地位亦随之提高,从而导致了人们之间在财产占有及社会地位上的差别。

仰韶文化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以关中、豫西、晋南一带为中心延伸至附近地区。年代范围大约在距今7000—5000年之间。仰韶文化典型的遗址有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

半坡遗址

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厂和公共墓地三部分。村内有各种形式的窖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的房屋,布局颇有条理。有一座规模很大的方形房屋,当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他中小型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围绕居住区挖筑了一条神宽各有五六米的沟。沟北边是氏族的公共墓地,东边是制陶窑场。这一幅图景,反映氏族成员的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生活。死后又埋葬在一起,表示他们同属于一个氏族。

姜寨遗址

被认为是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整个聚落包括五个较大的建筑群和三片公共墓群。

五个较大的建筑群被三条人工壕沟和一条自然河流即临河所环绕。三片公共墓群在整个聚落的东部围沟以外。每个大的建筑群中都有一座大型房屋和一座至数座中型房屋;中型房屋围绕大型房屋分布,中型房屋的周围分布数座小型房屋。在整个聚落的中央是一个四周高,中心低的中心广场。五大群房屋呈圆圈形围绕在广场的周围。每群房屋的门都开向中心广场,即北部房子的门朝南开,东边房子的门朝西开,西边房子的门朝东开,南边房子的门朝北开。

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为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人数不等,多者80人。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


龙山文化:

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首先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因发现的遗址较多,各地的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故分为四个类型。

1. 山东龙山文化

或称典型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主要分布于山东地区,距今4500—4000年。山东龙山文化的特色是黑陶,陶胎较薄,胎骨紧密,表面磨光,黑而光亮,已采用快轮制陶技术和封陶渗碳技术,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纹饰多为弦纹。其中的“蛋壳陶”,堪称奇迹。

2.河南龙山文化

由庙地沟二期文化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由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

河南龙山文化可划分五个地区的类型。一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流域的“王湾类型”,陶器多饰以方格纹,并极少有鬲。二是分布在豫北,冀南和鲁西地区的“后冈类型”,陶器多饰以绳纹。三是豫东和皖西北的“王油纺类型”,陶器纹饰多方格纹。四是豫晋陕交界处的“三里桥类型,”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五是豫西南丹江流域的“下王岗类型”,陶器以灰陶,黑陶为主。

3.陕西龙山文化

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关中泾、渭河流域。陶器以手制为主,轮制的比例很少。纹饰以绳纹为主,少见方格纹,素面和磨光也不多见。器型以鬲为最多,鬶、盉比较少见,鼎也极少。鬲,罐与河南龙山文化近似。其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700年。(校正:公元前2300—前2000年。)

4.龙山文化陶寺类型

分布在晋西南的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距今4500—3900年,早期与唐尧重叠,晚期进入夏代纪年。已发现陶寺文化遗址90余处,而以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文化遗存为代表。面积300多万平方米。

龙山时代人类的发明与成就,超越了前一时代,以下几方面是最值得注意的。

首先是铜器的创造。中国发明铜器的时代也许早于龙山时代,但比较普及是在龙山时代,河北唐山大城的两件穿孔小铲,甘肃武威娘娘台的铜刀,铜锥,永靖大和庄一件残铜片,都是标准的红铜器。龙山时代仍处在铜石并用时代。

其次是水井的开凿,河南洛阳锉李、河北邯郸涧沟、江苏吴县澄湖等龙山文化中发现了土井,河南汤阴白营还发现了深达11米的木结构水井,反映了人类在饮水和灌溉方面所做的新努力。

再次是城防设施的出现,早期发现的历城城子崖、安阳后岗的夯土城墙,近年在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又连续发现夯土城墙,反映了人类由村落向城邦的过渡,在这一时代已初露端倪。

龙山文化的墓葬形式,以陶寺遗址为例。

已发现墓葬1300余座,除少数二次葬、屈肢葬或俯身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排列整齐有致,多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东南。墓葬有大、中、小三类。小墓占90%以上,一般长约2米,宽约0.5米,几乎无随葬品。大墓的木棺,多用整根圆木挖凿而成,略呈船型,一般长2.7米,宽1.2米,高0.16米~0.3米,内外均用朱色涂抹,棺内撒石朱砂,墓主都是男性,随葬品多者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的龙纹陶盘、木案、陶器、漆器、玉器、玉石钺等,用20爿猪肉陪葬者,甚至用人殉葬的现象。大墓两侧多有同时期的中型墓,墓主为女性,推测是大型墓墓主的妻妾。足见贫富分化的程度之高。

析: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介绍。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组织形态为氏族公社,与原始群,原始公社时期相比,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为外婚制。民族志的材料证明,最初的外婚制为族外群婚,不同氏族间的同辈男女互为婚姻,夫妻关系并不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的父亲不能确认,只能随生母一同生活,世袭按母系计算。

析: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制度为族外婚,主要特征为禁止氏族内部通婚

氏族以最年长的妇女为首,领导生产,主持分配。财产归全氏族所有,实行共产制经济。这样的形态称为母系氏族社会。

析: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从初期母系氏族社会起,每个氏族都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这就是图腾。原始人类求助于一种超自然的神灵保护自己,图腾作为一种假设的祖先受到人们崇拜的,崇拜图腾的目的是寻求这种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的保佑。在原始民族中,图腾、图腾崇拜普遍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图腾是祖宗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图腾又是氏族的族徽,借此把各个氏族区别开来。图腾还可能与氏族内部的婚姻禁忌有关。

仰韶文化及其他新石器文化陶器上的鸟、鹿、鱼和人面鱼等图案,可能就是某些氏族的图腾。图腾在母系氏族极其盛行,以至于被某些学者称为“图腾时代”。

析:本段向我们说明了三点内容:

1.每个氏族都有图腾。

2.图腾受到人们崇拜。

3.图腾有些禁忌,同氏族成员不得结婚。

姓的产生
我国古代有严格的姓、氏区别。姓,《说文解字》解释说:“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中国人的姓是标志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的。所以,古代一些较早的姓,如姬、姜、赢、姒等等,“大多从女” ,这正是母系氏族的遗制。

析:此段说明,母系氏族下,姓是由女性血缘关系来确定的。

这时,原来盛行的族外婚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氏族对血缘婚姻禁忌的日益复杂,通婚范围更加缩小等原因,导致族外婚中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时期内为稳定的结合,形成了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对偶婚的制度。对偶婚制下的夫妻关系松弛,结合和离异较容易,双方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这是因为低下的生产力还不足以使个体经济存在。“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世系多数仍从女子计算。

析: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族外婚被对偶婚取代。

对偶婚是指一个男子在他的一群妻子中,已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一个女子在她的许多丈夫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夫”。

在对偶家庭下,世系和财产仍据母系计算和继承。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男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加使私有制开始萌芽,男子要求有确认的子女来继承自己的财产。在这样的背景下,婚姻形态由起初的族外群婚,已经确定主要配偶的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母系氏族社会也因而演变父系氏族社会。

在这一新的社会形态下,家族按父系计算世系,妻子到男方居住,财产由父子递相传承。

析: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男性占主导地位,婚姻制度演变为一夫一妻制。


新石器时代 知识归纳

通过本节,我们了解到: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文化遗迹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为代表。

裴李岗文化主要特点:

1. 发现房基 、灰坑、陶窑和墓葬等。

2. 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等作物,住房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房屋为主。

3. 灰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几种,发现的陶窑规模很小。

4.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竖穴,死者多是一次单人葬,个别的为合葬。死者头向多朝南或西南。葬式多为仰身直肢。

5.多数墓内在死者两侧放随葬品,男性墓多随葬石铲、石斧、石镰和石䃚等生产工具和陶器,女性墓多随葬石磨盘、石磨棒等。

表明当时男女在生产上分工不同,男性以从事农耕和狩猎为主,女性以加工粮食为主。

6. 陶器数量很多,以泥质红陶为主。制法多为手制,以泥条盘筑为主。器表多为素面,纹饰有篦点纹、划纹、指甲纹等,器形以平底或圜形的碗、钵、圈足碗或三足钵、盘、双耳壶等。

仰韶文化主要特点:

1.主要典型遗址为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

半坡遗址:

遗址略呈椭圆形,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厂和公共墓地三部分。

居住区:当中和南部。制陶窑厂:东部。公共墓地:北部和东北部。

方形房子分方形和长方形两种

墓地、制陶窑厂、居住区各有五六米的壕沟,是一种防护性设施

居住区屋旁还有许多藏东西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

居住区当中有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子,可能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氏族会议就在这里举行。

临潼姜寨遗址:

先后发现的重要遗迹有:房址143座,灶坑331个,地窖504座,墓葬685座。发现了陶、石、骨、角、蚌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居住区的中心是一个约4000平方米的广场,房屋建于广场四周,它们的门朝向广场。东、西、南、北四面有5座面积80平至120平方米的方形大房屋,大概是供氏族会议和宗教活动用的。有五个大房屋为中心的建筑群。

龙山文化主要特点:

1.分为四个类型: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寺类型。

2.出现了水井城防设施。

3.生产工具种类增多,有石斧、石锛、石铲等。骨器有骨凿、锥、针、角器多用鹿角、有锥、凿、及斧等用具。蚌器多已破裂,有铲、刀、环、锯、箭头等。其制法大都经过打、磨、修三个步骤。

4.制陶业也很繁荣,器型多种多样,实用性加强。

5.经济生活以农业经济为主,畜牧业、手工业和渔猎、采集为补充的多种经营。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组织形态为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制度为族外婚。末期为对偶婚。出现了图腾,代表每个氏族。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


本人读解心得

关于史前史,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人类起源和氏族公社。关于前者,

我们要了解的是在中国大地上曾经出现过哪些人类;他们又给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遗存。

比如在猿人时期火的使用,放在今天来讲,我们不会感觉到稀奇。可是放在当时,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文明。

可以用它来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强了体质,而且增强了人类抗御自然的能力。

关于后者,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它的文化类型、组织形态、婚姻制度。

文化类型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都各自代表一个时期。

组织形态分为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婚姻制度有族外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

我们可以做个对比,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有哪些区别?

1. 石器打制方法不同。

2. 社会组织形态不同。

3. 婚姻制度不同。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说过这样一段话:“旧石器时代是攫取性或掠夺性经济,新石器时代是生产性经济。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

通过这一段话,我们又可以看出,两个时代的经济方式又不尽相同。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到生产经济阶段。在此以前人类只是食物的采集者,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是食物的生产者。

这种生态环境使得人口较快增加,生活比较稳定,各种社会制度得以形成。

这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革命。

原文/休武(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金牌讲师、秉烛论史系列群第三代群主,擅长上古史、三国史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