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知德易学思想研究(李守力)

 缘助舫 2014-09-30

来知德易学思想研究(北大儒学院《明代经学史》课题)

李守力:201459——516 12:07:35字数:13990

517字数14215521字数14210


 

来知德及其易学著作

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巫峰道人,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卒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梁山(今重庆梁平区仁贤镇华安村白鹤湾)人。自幼聪明好学,八岁能诵,九岁能词,被有司(地方官)举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27岁的来知德在成都参加乡试,考中四川第5名举人。以后曾两次参加考试,均未及第。从此,来知德决心不走仕途,立下“愿学孔子”的志向,一面侍奉父母,一面读书研究学问,日夜诵读《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先在梁平县釜山草堂读《易》六年,无所得;后隐居万县虬溪山中,从隆庆四(1570)年到万历二十六(1598)年,平生麻衣蔬食精思苦研,耗费二十九的时间,完成《周易集注》。“自言学莫邃于《易》”。如他说:“德生去孔子二千余年,且赋性愚劣,又居僻地,无人传授,……沉潜反复,忘寝忘食有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数年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数年而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又数年而悟卦变之非。始于隆庆四年庚午终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二十九年而后成书,正所谓困而知之也。”(《周易集注·原序》,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所引同)万历三十(1603)年,经四川总督王象乾、贵州巡抚郭子章联合荐举,特授予翰林院待诏,来德以年老有病推辞不受,万历皇帝下诏准许以翰林院待诏的官职致仕(退休),有司月给米三石终其身,终年八十岁。(见《明史·儒林传二》)他逝世后,朝廷在他墓前大道上敕建“聘君仁里”石坊,后又赐“崛起真儒”、“一代大儒”匾额,以褒其贤;在县城修建“来公祠”,入祀文庙以启教后人。

明初官学《五经大全》中有《周易大全》,合《程传》与《本义》,唯程朱易学独尊。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的来知德,尊重程朱易学而又不盲从程朱易学,是自程朱以来最有创见者之一。按照来氏自己的说法,他对于易学的贡献有四:在于伏羲、文王、周公之易象、文王《序卦》、孔子《杂卦》新的解释及发现卦变的错误。

一、来知德的易

易象,八卦、六十四卦卦符以及其象征的事物和属性,易象源于客观世界事物,且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象征性。其抽象性在于它的阴阳符号,其象征性在于它是“万物之情”的模写。来知德根据《系辞》“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的观点,提出易之本质在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矣”(《周易集注·系辞下第三章注》)。而错综之象反映万物对待流行,是易书最根本的象。

来知德在周易集注·易经字义》一文中引用朱熹对卦象失传的认识:

《朱子语录》云:“卦要看得亲切,须是兼象看,但象失其传了。”

《周易》古经有卦符、系辞(卦爻辞)两部分,卦爻辞是依据卦符的卦象得出的,这就是《系辞传》所说的“观象系辞”。王弼之前的汉易着重于探索卦爻辞的卦象,“是以汉儒求之《说卦》而不得,则遂相与创为互体、变卦、五行、纳甲、飞伏之法,参互以求,而幸其偶合。其说虽详,然其不可通者,终不可通;其可通者,又皆傅会穿凿,而非有自然之势。”(《朱文公易说·象上传·易象说》,下同)王弼易学以至于程颐、朱熹的一千年间,着重于发挥卦爻辞的义理,而卦象几于失传:“然观其意,又似直以《易》之取象,无复有所自来,但如《诗》之比兴,《孟子》之譬喻而已。如此则是《说卦》之作,为无所与于《易》。而'近取诸身,取诸物者,亦剩语矣。故疑其说亦若有未尽者,因窃论之,以为《易》之取象,固必有所自来,而其为说,必已具于太卜之官,顾今不可复考,则姑阙之。”朱子认为卦象体例掌管于先秦的太卜,如今已经不可复考了。

然而,早在孔子12岁时(即公元前540 年),韩宣子聘鲁,被请到珍藏周室秘笈的大史氏,观览周公《易象》与《鲁春秋》两书韩宣子发出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的赞叹。(《左传·鲁昭公二年》孔子终其一生恢复周礼,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所以后世大儒无不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而始终“愿学孔子”的来知德隐遁深山二十九年,正是为了破译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千古不传之秘”,他说“易自孔子没而亡至今矣易亡者何以象失其传也。”(《周易集注·易学六十四卦启蒙说

来知德体例作了详细的分类,见周易集注·易经字义》现分述如下

(一)卦情之象

有自卦情而立象者。如乾卦本马而言龙,以乾道变化,龙乃变化之物,故以龙言之。《朱子语录》:或问卦之象,朱子曰:“便是理会不得。如乾为马而说龙,如此之类,皆不通。”殊不知以卦情立象也。且《荀九家》亦有乾为龙。又如咸卦,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男女相感之情,莫如年之少者。故周公立爻象,曰拇、曰腓、曰股、曰憧、曰脢、曰辅颊舌,一身皆感焉。盖艮止则感之专,兑悦则应之至。是以四体百骸,从拇而上,自舌而下,无往而非感矣。此则以男女相感之至情而立象也。又如豚鱼知风,鹤知秋,鸡知旦,三物皆有信,故中孚取之,亦以卦情立象也。又以渐取鸿者,以鸿至有时,而群有序,不失其时,不失其序。于渐之义为切;且鸿又不再偶,于文王卦辞女归之义为切,此亦以卦情立象也。周易集注·易经字义·象

所谓卦情,是指经卦、别卦乃至卦爻的性德、属性。来氏以乾、咸、中孚、渐四卦为例作了说明。

1.乾为龙:

《说卦》“乾为马”而爻辞说龙朱子于此生出疑问来氏认为“乾道变化,龙乃变化之物,故以龙言之”。“乾道变化”出自《乾·彖传》,可这并非只是乾卦的卦德属性,《坤·文言》及《系辞传》言天地变化”,可知乾坤二卦皆有变化之德。不惟乾坤,其它卦也有变化之德。易,本来就是变化之义。故来氏之说恐不准确。

《周礼·夏官·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古《逸礼》称“天子驾六马”,乾·彖传》说“时乘六龙以御天”。孙星衍《周易集解》引汉·孟喜注曰“天子驾六”。可见乾卦言龙仍然是遵循了《说卦传》。

在经学最为兴盛的东汉(公元2世纪),经学家们为周天子“驾六马”或是“驾四马”发生了争论。许慎在《五经异义》以《易》京氏、《春秋公羊传》和《逸礼·王度记》为据,认为古制“天子驾六马”。郑玄则以《周礼》、《尚书》为据,认为古制“天子驾四马”。此后的1800多年间经史学家专主郑玄之,此所以朱子不解“乾为马而说龙”。直到2002年到2006年,在东周王陵遗址内“驾六”乘舆连续几次被发现,充分证实了许慎“驾六马”之说正确的[1]

——————————————

[1]叶万松、韦娜:周礼:“天子驾六”马——洛阳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及其意义河洛文化论丛,第四辑152~180.

2.咸卦:

来氏认为,咸卦本义为“男女相感之情”,“是以四体百骸,从拇而上,自舌而下,无往而非感矣”,故“周公立爻象,曰拇、曰腓、曰股、曰憧、曰脢、曰辅颊舌,一身皆感焉”。

然而,艮卦德为止,与咸卦“相感之情”判若天渊,艮卦与咸卦两者取象相似,爻辞曰趾、曰腓、曰限、曰身、曰辅。来氏之说不能一以贯之。

艮卦与咸卦都是按人体部位自下及上对应爻位:

咸(下艮上兑)

艮(下艮上艮)

上六:咸其辅颊舌(头)

上九:敦艮(身外)

九五:咸其脢(背肉)

六五:艮其辅(头)

九四:朋从尔思(心)

六四:艮其身(身心)

九三:咸其股(大腿)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腰、脊)

六二:咸其腓(腿肚子)

六二:艮其腓(腿肚子)

初六:咸其拇(脚拇指)

初六:艮其趾(脚趾)

艮字古文,上一只夸张的大眼睛“目”,下为侧立人身,与目背向(故艮卦曰“艮其背”)。《说文》“艮,从匕目”之“匕”是侧立背向人形之讹。可见“艮”古义是反观其身。《周易》以下卦为贞,故咸艮二卦取象皆取下卦艮之古义也。咸卦上兑,兑为口,故兼取“辅颊舌”。

3.中孚卦:

《序卦传》和《杂卦传》都认为中孚卦的卦德为信。序卦传》“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杂卦传》“中孚,信也来氏说“豚鱼知风,鹤知秋,鸡知旦,三物皆有信,故中孚取之,亦以卦情立象也。”

鹤知秋”不知何据,《淮南子·说山训》曰:鸡知将旦,鹤知夜半”,《繁露》曰:鹤知夜半。

吴澄(1249-1333)《易纂言》:豚鱼,泽中之物,俗谓江豚。泽将有风,则浮出水面。有南风则面向南,有北风则面向北。舟人称为风信。唐人诗曰:'江豚吹浪夜还风。’风泽之卦,故取以为象中实之孚,其信如豚鱼。”此可辟自汉至宋诸儒释中孚“豚鱼”为豚和鱼两物之误也。

4.渐卦:

渐卦,言女归,女子出嫁之义。来氏说以渐取鸿者,以鸿至有时,而群有序,不失其时,不失其序。于渐之义为切;且鸿又不再偶,于文王卦辞女归之义为切,此亦以卦情立象也。

《周易》中有五个婚姻卦,特点分别是:咸卦是自然属性,恒卦是道德属性,姤卦是失德属性,渐卦是礼仪属性,归妹是制度属性。渐卦作为礼仪属性,渐为有次序的行进。古代女子出嫁,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故《杂卦传》云:“渐,女归待男行也。”[1]

——————————————

[1]详见拙著《周易诠释·渐卦第五十三》。

(二)卦画之象

有以卦画之形取象者。如剥言宅、言床、言庐者,因五阴在下列于两旁,一阳覆于其上,如宅、如床、如庐,此以画之形立象也。鼎与小过亦然。周易集注·易经字义·象

卦画符号形状像某物,则取象之为卦画之象。宅、床、庐如剥卦形,一阳爻在上似屋顶;五阴爻列于两旁似围墙。鼎卦初爻鼎足,二三四爻鼎腹,五爻鼎耳,上爻鼎铉故鼎卦取象为鼎小过中两鸟身,上下两阴爻鸟翼,故取象鸟。这种取象又见于颐卦、噬嗑卦、中孚卦等。

(三)大象之象

又有卦体大象之象。凡阳在上者,皆象艮巽。阳在下者,皆象震兑。阳在上下者,皆象离。阴在上下者皆象坎。如益象离,故言龟。大过象坎,故言栋。颐亦象离,故亦言龟。又如中孚“君子以义狱缓死”,亦取噬嗑火雷之意。以中孚大象离,而中爻则雷也。故凡阳在下者动之象,在中者陷之象,在上者止之象。凡阴在下者入之象,在中者丽之象,在上者说之象。周易集注·易经字义·象

大象之象,渊源有自,来氏发挥之。郑玄释大畜“不家食”:“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清·栋编《新本郑氏周易》)朱子曰:“中孚便是大底离,小过是个大底坎。又曰:中孚是个双夹底离,小过是个双夹底坎。大过是个厚画底坎,颐是个厚画底离。”(《朱子语类》卷第六十七)宋末元初俞琰言“积体”,元胡一桂言“似体”皆属大象之

(四)中爻之象

又有以中爻取象者。如渐卦九三妇孕不育,以中爻二四合“坎中满”也。九五三岁不孕,以中爻三五合“离中虚”也。周易集注·易经字义·象

……

如离卦居三,同人曰三岁,未济曰三年,既济曰三年,明夷曰三日,皆以本卦三言也。若坎之三岁,困之三岁,解之三品,皆离之错也。渐之三岁,巽之三品,皆以中爻合离也。丰之三岁,以上六变而为离也。周易集注·易经字义·中爻

中爻即互体,是《周易》的重要体例。《左传》之言互体明见于遇观之否。来氏惑于“坎中满”、“离中虚”歌诀中“满”、“虚”二字,遂以为坎为孕,离为不孕,此不合《说卦》。郑玄:“九三上与九五互体为离,离为大腹,孕之象也。”(清·栋编《新本郑氏周易》)潘雨廷说:“又若孕当取离为大腹,而来氏取坎,乃其错象。”[1]

来氏以先天数离卦居三释《周易》古经的“三”,此不能贯通全经。《周易》言“三”凡21例,其中有19例以“坎为三”释读,只有2例以“乾三连”释读。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一书考证:“坎”与“三”古音并隶侵部,所以“坎”与“三”相通。[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来知德《周易集注》提要潘雨廷著.读易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

[2]见拙著《周易密钥》第1-5节:周易》中的数字“与坎象。

(五)错卦之象

有将错卦立象者。如履卦言虎,以下卦兑错艮也。周易集注·易经字义·象

……

错者,阴与阳相对也。父与母错,长男与长女错,中男与中女错,少男与少女错。八卦相错,六十四卦皆不外此错也。天地造化之理,独阴阳不能生成,故有刚必有柔,有男必有女,所以八卦相错。

八卦既相错,所以象即寓于错之中。如乾错坤,“乾为马”,坤即“利牝马之贞”。履卦兑错艮,“艮为虎”,文王即以“虎”言之。革卦上体乃兑,周公九五爻,亦以“虎”言之。又睽卦上九纯用错卦,师卦“王三锡命”,纯用天火同人之错,皆其证也。又有以中爻之错言者。如小畜言“云”,因中爻离错坎故也;六四言“血”者,坎为血也;言“惕”者,坎为加忧也。又如艮卦九三中爻坎,爻辞曰“薰心”。坎水安得薰心,以错离有火烟也。周易集注·易经字义·错

错卦,即虞翻所谓旁通,孔颖达所谓“变”。一个卦的阴阳爻全部变化,就成为其错卦。如乾之坤,师之同人之类。《周易》确实存在错卦体例,但虞翻、来知德的用法是错误的。

来知德当年读《周易大全》,其中有胡炳文的《周易本义通释》[1]。来氏的《易经字义》似效仿胡炳文《通释》卷八《说卦传》部分:

通曰此章广八卦之象凡百十有二,《本义以为多有不可晓盖有当解者,有不必强解者。

其中有相对取象者如乾为天坤为地之类是也……“乾为木果”,结于上而,“坤为大舆”,载于下而方“震为决躁”,“巽为进退为不果”,刚柔之性也,震巽独以其究言,刚柔之始也坎内阳外阴,水与月内明外暗离内阴外阳,火与日则内暗外明坎中实,故于人“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离中虚,故于人为“大腹”艮为“阍寺”“为指”,艮之止也“兑为巫”“为口舌”,阴之说也

有相反取象者“震为大涂”,反而艮则“为径路”,大涂阳辟乎阴无险阻也;径路阳阻而下阴不能辟也。“巽为长为高”,反而兑则“为毁折”长且高者,阳之上达毁而折者,阴之上穷也。

有相因取象者……

有一卦之中,自相因取象者……

————————

[1]周易大全永乐年间,胡广、杨荣、金幼孜等四十二人奉敕修《五经四书大全》。《周易大全》为五经之首,共二十四卷。就前儒成编,取材于董楷《周易传义附录》、董真卿《周易会通》、胡一桂《周易本义附录纂疏》、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皆笃守朱熹,其说谨严;董真卿则以程颐、朱熹为主,博采诸家以辅之,其说颇为赅备。其书由朝廷颁布推行,其后二百馀年间,一直将此作为科举取士之书。有明刊《五经大全》本、明万历乙巳书林余氏刊本、菊仙书屋本、清重刊本。 

胡炳文说的“相对取象”即来氏所谓错卦。胡氏研究《说卦》发现,相对的卦必有相对的象,如乾为天,其错卦坤,坤为地,天与地相对;“乾为木果”,是“结于上而圆”的象,“坤为大舆”则是“载于下而方”的象,圆与方相对。震的错卦是巽,震为决躁,而巽为进退不果(犹豫不决),两者取象相对。坎的错卦是离,坎为水月,内明外暗;则离为火日,内暗外明等等。总之,错卦必取相错、相对之义。

而来知德却是错卦取相同之义。如如乾错坤,“乾为马”,坤为“利牝马之贞”。履卦兑错艮,“艮为虎”,故履卦言“虎”。革卦上体兑错艮,故九五言“虎”。等等。来氏的错卦体例用法完全违反了《说卦传》本有的逻辑,因而是错误的。

实际上,错卦就是东汉末年虞翻所说的旁通。这个错误的体例一直在易学界流行1800余年,至今也未能彻底破除,不得不令人唏嘘不已。

来知德释师卦九二“王三锡命,纯用天火同人之错虞翻释师卦六三“师或舆尸”旁通同人卦。王引之辨驳说“同人上乾下离,师则上坤下坎,刚柔相反,不得取象于同人也。如相反者而亦可取象,则乾之初九亦可取象於坤而曰'履霜’,坤之初六亦可取象於乾而曰'潜龙’矣,而可乎?夫圣人设卦观象,象本即卦而具,所谓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也。今乃舍本卦而取於旁通,刚爻而从柔义,消卦而以息解,不适以滋天下之惑乎?虞仲翔以旁通说《易》,动辄支离,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经义述闻·卷一·师或舆尸)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二·虞氏以旁通说彖象显与经违》用《彖》《象》实例论证旁通之非,说理严密,足以破错卦之谬也![1]

(六)综卦之象

有因综卦立象者。如井与困相综,巽为市邑,在困为兑,在井为巽,则改为邑矣。周易集注·易经字义·象

……

综字之义,即织布帛之综,或上或下,颠之倒之者也。如乾坤坎离四正之卦,则或上或下;巽兑艮震四隅之卦,则巽即为兑,艮即为震,其卦名则不同。如屯蒙相综,在屯则为雷,在蒙则为山是也。如履小畜相综,在履则为泽,在小畜则为风是也。如损益相综,损之六五,即益之六二,特倒转耳,故其象皆“十朋之龟”。夬之九四,即姤之九三,故其象皆“臀无肤”。综卦之妙如此。非山中研究三十年,安能知之?宜乎诸儒以“象失其传”也。

……

八卦既相综,所以象即寓于综之中。如噬嗑“利用狱”,贲乃相综之卦,亦以“狱”言之。旅丰二卦,亦以狱言者,皆以其相综也。有以上六下初而综者,“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是也。有以二五而综者,“柔得中而上行”是也。盖易以道阴阳,阴阳之理流行不常,原非死物胶固一定者,故颠之倒之,可上可下者,以其流行不常耳。

故读易者不能悟文王《序卦》之妙,则易不得其门而入。既不入门而宫墙外望,则“改邑不改井”之玄辞,“其人天且劓”之险语,不知何自而来也。噫!文王不其继伏羲而神哉。(周易集注·易经字义·综

————————————————

[1]详见:杨效雷.王引之《经义述闻》对虞翻《易》注的辨驳《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4期 (又题:高邮王氏父子对汉《易》古注的辨驳)

所谓相综,是说一个卦上下相互颠倒,如巽倒转则为兑,巽兑相综;屯倒转则为蒙,屯蒙相综。

来氏企图以相综解释《周易》中卦亦爻辞重复的现象。如,损六五益六二相综,爻辞皆言“十朋之龟”,又如九四与姤九三相综,爻辞皆言“臀无肤”。

来氏在这里自赞“综卦之妙如此。非山中研究三十年,安能知之?宜乎诸儒以'象失其传’也。可是此卦爻相综体例并不能一以贯之,如泰卦初九、否卦初六皆言“拔茅茹以其汇”,泰否相综,而爻不相综。履卦六三、归妹初九皆言“跛能履”,卦与爻皆非相综关系。

来氏又说噬嗑、贲乃相综之卦,《大象》皆以“狱”言之;旅丰二卦相综,《大象》亦以“狱”言者。实际上《大象》言“狱”共有五卦,中孚《大象》“君子以议狱缓死”。这五卦都含离卦,中孚大离。离,帛书《易》作“羅”,离、羅皆从网,古音同,罗网即牢狱也。

井与困是一对综卦,来氏以困卦释井卦卦辞“改邑不改井”说,巽为市邑(此“巽为利市三倍”引申),困卦上体的兑,到了卦变为下体巽,这是兑卦改成了巽卦,故谓之“改邑由于二五刚爻相综时不变其阴阳属性,故曰“不改井”、“往来井井”。来氏自谓“《易经》与各经不同,元妙处正在于此”。(《周易集注卷九·井卦》)如此解释很荒唐。[1]

综卦取象是胡炳文所谓“相反取象”。“震为大涂”,反而艮则“为径路”,震大而艮小;“巽为长为高”,反而兑则“为毁折”,巽膨胀(利市三倍)而兑枯萎。故综卦是反向取义。来氏终生阅读《周易大全》,二董二胡之书尽在其中,不知为何不悟?

错综之象是来氏易学区别于其它易学的重要标志,来氏说:“若无错综,不成易矣。”(《周易集注·易学六十四卦启蒙》)来氏注经的主要特色是,在继承王弼、孔颖达、程颐、朱熹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错综取象。错综取象会将《说卦传》的八卦类象体系搅成“一滩浊水”:乾坤相错,则乾象同于坤象,乾坤混矣;坎离相错,坎象同于离象,坎离混矣;震巽相错、震艮相综、巽兑相综,艮兑相错,则震巽艮兑四卦同象而混。如此八卦只有三类象,即乾坤一类,坎离一类,震巽艮兑一类。三类即三卦,重卦不过九个,九个卦岂能“弥纶天地之道”、“曲成万物而不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其人天且劓”,是睽卦六三爻辞。万历九年(1581年),五十七岁的来知德,游华山,欲静坐山中,悟易象之理。后至华阴,返万县求溪,“思《易》十夜不寐,忽一夜梦一黄衣人与先生相揖让,若授受意。次日,偶思'见豕负涂’句,遂悟其象。”(《来瞿唐先生日录卷三·入圣功夫字义》王必恭 ,另见《来知德年谱)“见豕负涂”是睽卦上九爻辞。由此可见,睽卦释读当是来氏“出神入化”之作。来氏解睽卦其人天且劓”曰:

“其人天”者,指六三与上九也。六三阴也,居人位,故曰“人”;上九阳也,居天位,故曰“天”。周公爻辞之玄至此。错艮为鼻,鼻之象也。刑,割去鼻曰“劓”。鼻之上有戈兵,“劓”之象也。艮又为“阍寺”。刑人不曰“阍寺”而曰“劓”者,戈兵之刑在卦之上体也,故阍寺则在下体矣。然非真割鼻也。鼻者,通气出入之物,六三、上九本乃正应,见其曳掣,怒气之发如割鼻然,故取此象。“且”者,未定之辞,言非真割鼻也。(《周易集注卷八·睽卦》)

既然来氏错卦是荒谬的体例,此处最关键的取象“劓”已错了。“其人天且劓”是指车夫受过黥额割鼻的刑罚来氏言“且”为未定之辞,恐非。且,又也。《诗·小雅》“君子有酒,多且旨”、坎六三“险且枕”、解六三“负且乘”,与睽六三“其人天且劓”之“且”同一用法。

《周易集注》一书中,错综取象占的篇幅不多,八成内容是承继先儒的解说和发挥《易传》的本义。来氏所设想的体例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很难一以贯之地解释一切卦爻象和卦爻辞,所以朱伯昆说,来氏“将已失传的《周易》的象发掘出来,实际上仍旧是一种失败的尝试。”[1]

宋儒不知文王《序卦》,如屯蒙相综之卦,本是一卦,向上成一卦,向下成一卦,详见前伏羲文王错综图。如讼之“刚来而得中”,乃卦综也,非卦变也,以为自遯卦变来,非矣。周易集注·易经字义·变

来知德反对先儒的“卦变说”。《彖传》中言刚柔上下往来之语,先儒以“卦变”释之。历代言卦变者主要有虞翻、李挺之和朱熹三家。以乾、坤为祖相交而生十辟卦又由十或六辟卦自身“刚柔相推”而变得他卦卦变所依据的根本体例。来氏认为《彖传》刚柔上下往来之语是言“综卦”,而非先儒所谓的“卦变”。

来氏释需卦《彖传》位天位以正中”:

需讼二卦同体,文王综为一卦。故《杂卦》曰:“需不进也,讼不亲也。”“位天位以正中”者,讼下卦之坎往居需之上卦九五,又正而又中也。五为天位,因自讼之地位往居之,故曰“位乎天位”。如在讼下卦,止可言中,不可言正矣。(《周易集注》卷二·需卦)

释讼卦《彖传》“刚来而得中”

需讼相综,需上卦之坎来居讼之下卦九二,“得中”也。前儒不知《序卦》《杂卦》,所以依虞翻以为卦变。(《周易集注》卷二·讼卦)

是说,需卦上坎,讼卦下坎,需卦《彖传》“位天位以正中”是指讼卦的下坎去往需卦的上卦九五。而讼卦《彖传》“刚来而得中”则是指需卦的上坎来到讼卦的下卦九二。这是以讼卦解释需卦,以需卦解释讼卦。

无妄卦《彖传》“刚自外来而主于内”

本卦综大畜。“刚自外来”者,大畜上卦之艮来居无妄之下卦而为震也。(《周易集注》卷六·无妄卦)

大畜《彖传》:“刚上而尚贤”

大畜综无妄,无妄下卦之震上而为大畜之艮也。上而为艮,则阳刚之贤在上矣,是尚其贤也”。(《周易集注》卷六·大畜卦)

这是以大畜卦解释无妄卦,又以无妄卦解释大畜卦。

这种“循环论证”格式充斥《集注》整个六十四卦的解读,建立起了来氏新的“卦变说”。传统的“卦变说”最多从十二个辟卦导出,来氏的“卦变说”则是每一卦都来自其各自的综卦,如此六十四卦需有六十四个卦导出,如同小儿戏论。

“卦变说”到了明代已是穷途末路,来知德提出错综说,本来是为了批评“卦变说”的错误,但由于不明往来之旨,其说反而越离越远。

——————————

[1]朱伯昆 著.易学哲学史 第三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286

在来知德之后约130年,有一位大儒在深研先儒的“卦变说”和来氏的“错综说”的逻辑错误之后,终于得出了至简至易的“体卦主爻说”,他就是清初理学家胡煦(1655—1736)。其说本自《说卦传》乾坤生六子,如巽、离、兑的主爻是其唯一的阴爻,震、坎、艮的主爻是其唯一的阳爻。《彖传》所言“来”是指内卦,“往”是指外卦。

胡煦释无妄《彖传》“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

“刚”谓震阳,“来”谓居初。“自外来”者,二三两阴本坤之静体居内(震本坤体),乾用其九一交于初(震一索而得长男),则为“自外来”矣。“外来”者对居内之静坤而言。卦以震刚为主,圣人教人观象以择主爻,故有“为主于内”之说。凡一卦三画,其两画相同者皆静体也。其“往来上下”之爻称为主爻,动用故也。诸《彖》之“往来上下”皆言动用之主爻,不可不察。(胡煦周易函书》)

胡煦认为《彖传》大多是解释主爻的,他的解释与经传若合符节,所以牟宗三称赞“胡煦以体卦说注解经文,极为恰当,于自然生成之理,极有悟解。因此对于初上九六二三四五八字命爻之义,解之极精极谛,古所未有。”吕绍纲先生也称“他提出的体卦主爻说,彻底推翻了卦变说,在易学史上是一大发明,一大贡献,他的易学地位应在来知德、焦循之上。”[1]

来氏破除“卦变说”的企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敢于质疑理学权威的精神值得称许,正是由于来氏的学术转向,才为以后的胡煦发现“体卦主爻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虞翻至今已有1800余年,“卦变说”仍然充斥于易学界,不禁令人叹息不已。

(七)爻变之象

变者,阳变阴,阴变阳也。如乾卦初变即为姤,是就于本卦变之。……盖爻一动即变。如渐卦九三以三为夫,以坎中满为“妇孕”,及三爻一变则阳死成坤,离绝夫位,故有“夫征不复”之象。既成坤,则并坎中满通不见矣,故有“妇孕不育”之象。又如归妹九四,中爻坎月离日,期之象也,四一变则纯坤,而日月不见矣,故“愆期”,岂不玄妙。周易集注·易经字义·变

爻变属于变卦(变卦非卦变),是《周易》体例之一,《左传》《国语》筮法已有之。但来氏对“本义以为多有不可晓《说卦》八卦类象强作解人。他以坎中满为“妇孕”,变卦坤则为有“妇孕不育”,此与《说卦》本义违背。坎卦之德为险,即中间阳实之爻陷于二阴爻之间也。故胡炳文说“坎中实,故于人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皆中实之险也,故坎卦绝无“妇孕”之象。坤为母、为腹,正有“妇孕”之象。

来氏说,九四变卦坤,而日月之象不见,故“愆期”。日月不见是无期,“愆期”只是延期,非无期也。实际上“愆期”缘于爻际关系:九四居位不正,与初九不应,故曰“愆期”、“迟归”。

来氏用爻变、变卦解经虽多有穿凿,然而这是在汉易象数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探索,为后人研究易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变卦体例作为《周易》的辅助性体例,发轫于《左传》《国语》筮例,明确于南宋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絮的《易变体义》,经宋元之际吴澄的《易纂言》和丁易东的《易象义》,到明代黄道周的《易象正》达到其高峰。[2]

————————————

[1]程林:胡煦之“体卦主爻说”及对“卦变说”与“错综说”之批评.《周易研究》2005年第6期

[2]翟奎凤.变卦解《易》思想源流考论《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

、来知德的序卦

《系辞上传》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来氏认为所居而安者文王之序卦所乐而周公之爻辞”。这是正确的。来氏的易象说着重解决周公爻辞(包括卦辞),来氏的《上下经篇义》着重解决《周易》六十四卦卦的排序问题。两者皆以错综为中心。

《周易集注·卷首·上下经篇义》:

上经首坤者阴阳之定位万物之男女也易之数也对待不移者也。

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矣。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坤变矣。故坤综而为泰,乾综坤而为否。否泰者,乾坤上下相综之卦也。坤既迭相否泰则其间万物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自同人以下至大畜无非否泰之相推无否无泰非易矣。水火者,乾坤所有之物皆天道也体也。无水火则坤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坤之水火可交。颐大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颐有离象大过有坎象故上经首否泰至颐大过而后终之以坎离。

下经首咸恒者阴阳之交感一物之坤也易之气也流行不已者也。

自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十矣。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男女变矣。故咸之男女综而为损恒之男女综而为益。损益者男女上下相综之卦也。男女既迭相损益则其间万事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自夬以下至节无非损益之相推无损无益非易矣。既济未济者男女所交之事皆人道也用也。无既济未济则男女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男女之水火相交。中孚小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中孚有离象小过有坎象故下经首咸恒必咸恒损益至中孚小过而后终之以既济未济。

来氏以错综说阐述《周易》序卦之理。邵雍、朱熹以《说卦传》“天地定位”章为先天八卦,来氏继承并补充说“伏羲圆图皆相错,以其对待也。”孔颖达《序卦·正义》曰“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非覆即变。”覆,即综;变,即错。然以综为主。根据“非覆即变”可将《周易》六十四卦分成三十六宫,上下经各十八宫。这时就可以发现序卦的“骨架”:即上经的乾坤、否泰、坎离,下经的咸恒、损益、震艮巽兑、既济未济,吴澄谓之经卦。这些统领六十四卦的经卦排序恰符合《说卦传》所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而《说卦传》所谓“帝出乎震齐乎巽”的后天八卦与《周易》卦序之间看不到关联。

来氏的这一探索,到李光地编纂《周易折中》完成了理论的自觉。《周易折中·卷十一·启蒙附论“先天图者《序卦》之根”一节曰“先天图八卦,两两相对,《序卦》之根也”“是故天地定位,上经所以始于乾坤,中于否泰也;山泽通气、雷风相薄,下经所以始于咸恒,中于损益也;水火不相射,上下经所以终于坎离、既未济也”。

李光地“先天图者《序卦》之根”的论断,在上世纪新发现的马王堆帛书《周易》那里得到了充分验证。帛书《易传》的“天地定位”章的叙述与《周易》有所不同,帛书《衷》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薄。[1]

这是帛书《易》六十四卦卦序的总纲。帛书《易》六十四卦按乾、艮、坎、震、坤、兑、离、巽分为八宫同时也是上卦,下卦排列的次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帛书《易》首卦是乾,终卦是风雷益。卦序排列均等,完全符合帛书《衷》“天地定位”章句的叙述。

—————————————

[1]“山泽通气”字原缺,据陈剑告,其残片已找出。转引自:廖名春: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文物》2013年第8期

现在我们终于幡然醒悟,孔子当年编纂《说卦传》,为何“水火相射”多出一字为“水火不相射”的缘故了。十六个字,每字四卦为六十四,《周易·说卦传》后句多一字,意味着下经比上经多出四卦,上经30卦,下经34卦。帛书《易》的终卦是风雷益,则《周易》的终卦一定是火水未济,皆末句反读而成。

、来知德的易图

黄宗羲说:(来知德)“潜心三十年,以求《易》象,著《错综图》,一左一右曰错,六爻相反,如《乾》、《坤》是也,一上一下曰综,反对如《屯》、《蒙》是也,以观阴阳之变化。著《黑白图》以验理欲之消长。”(《明儒学案·徵君来瞿塘先生知德

来氏易学的核心是错综说,所以他的《易注杂说诸图》在朱子《易学启蒙》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错综图,甚至将原有的易图也赋予错综的意义。如释《伏羲八卦方位之图》说“伏羲圆图皆相错,以其对待也”,释《文王八卦方位之图》说“文王《序卦》一上一下相综者,以其流行而不已也”。为了将错综理论合为一统,来氏“发明”了《黑白图》,《集注》称“梁山来知德圆图”,即后世所谓“来氏太极图”。


 

	李守力:来知德易学思想研究(北大儒学院 《明代经学史》课题)


有关来氏圆图的来源,郭彧认为:实则此图乃胡一桂《文王十二月卦气图》和韩邦奇“维天之命”、“圣人之心”二图的进一步演化图。”[1]

来氏自注此图式说:“此圣人作易之序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尚乎其中。孔子系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及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形上形下数篇,以至幽赞神明一章,卒归于义命,皆不外此图。神而明之,一部易经,不在四圣而在我矣。”

————————————

[1]郭彧.易图讲座.第三十九讲——明代的易图:来知德的《易经集注》杂说诸图

来氏以此图式囊括《周易》中理气象数一切法则,故将此圆图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以见圣人作易之原以此原理,“又画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画八卦所属相错图又画八卦六爻变自相错图又画八卦次序自相综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文王序卦正综图又画八卦四正四隅相综文王序卦杂综图。”(《周易集注·自序》)

在《集注》的《来图补遗》中,《太极图》、《伏羲卦图》、《伏羲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方位图》、《一年气象图》、《一日气象图》、《天地形象图》、《帝王图》、《历代文章图》、《周家图》、《历代人才图》、《一日混沌图》、《天下混沌图》,皆是在来氏太极圆图上配上不同文字而已,以此彰显“来氏太极图”是“曲成万物而不遗”的大道之图。

来知德易学的历史意义

刘大钧先生在为李尚信著《卦序与解卦理路》一书作的序言中说:“《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

由于东周“礼崩乐坏”和秦火的缘故,经师对《周易》经传的理解到汉代已经分歧不小,《周易》古经两个难解之谜一直成为历代易学家研易的终极目标。东汉末年的郑玄继承费直以传解经的宗旨,对以象解易多有发明,然其爻辰说备受后人诟病。魏晋时期的王弼以其天才总结出爻象义理的路子,唐初孔颖达编著《周易正义》即以王弼注为基础,此后影响唐宋元明一千多年。宋代的易学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程颐的易学仍然是在王弼、孔颖达注疏基础上加以理学的发挥。朱熹虽然认为爻辞皆从卦象得出,但认定《说卦传》的卦象理路失传而缺乏证解。

明代官方编纂《易经大全》宗奉程朱易学易学研究中脱离易象发挥义理的积习已久弥重,导致说理无根无据,于是后儒逐渐转向易象的研究。来知德研究《周易》,继承程朱易学,又不满足于程朱易学。他说:“本朝纂《易经性理大全》,虽会诸儒众注成书,然不过以理言之而已,均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杂卦》,不知后儒卦变之非。于此四者既不知,则易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门而入,则其注疏之所言者乃门外之粗浅,非门内之奥妙。是自孔子没而易亡已至今日矣。四圣之易如长夜者二千余年,其不可长叹也哉。”(《周易集注 自序》)来氏认定自己总结的错综易象乃“四圣千古不传之秘尽泄于此。学者能于此而熟玩之则辞变象占犁然明白四圣之易不在四圣而在我矣。”(《周易集注·六十四卦启蒙说》)

来氏的这种近乎狂妄的自负,客观上固然与其隐遁深山、“师心自用”有关,但根本上是源于明代思想的禁闭。《易经大全》只收录了二董二胡的著作,将元代的几位在易象研究上很有突破的易学家如俞琰、吴澄等人的著作排除在外。元代的吴澄(1249-1333)终其一生深究《易》取象之义例,在晚年近八十岁时完成《易纂言》《易纂言外翼》两部巨著,《四库提要》称“在元人说《易》诸家,固终为巨擘焉。”况且程朱之前的汉魏易学(如唐李鼎祚编著的《周易集解》)可能也未能进入来知德的视野,这使得来氏的易学研究存在很大的时代局限。

来知德《周易集注》成书后,在明末、清代流传很广,促进了清代象数易学的复兴。他的易学思想影响了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方以智,清代康熙年间的大儒胡煦、陈梦雷等深受来氏易学影响,方以智、胡煦、陈梦雷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易学成就,源于在广泛吸收诸家学说的基础上,与来知德有同样的“沉潜反复,忘寝忘食有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的治学精神。这是我们需要从先儒那里传承的宝贵财富。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2013年9月19日 

2013年9月20日 

2013年9月21日 22:26:16字数:1306

1.河图来知德太极图演变

世传十数河图与来知德太极图完全自洽。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胡煦(1655-1736年)《周易函书》自称独悟“循环太极图”即来自来知德太极图,只是还原了河图与太极图的关系:

“河图”之象,一奇生于北内,三奇长于东内,然后七奇出于南外,九奇尽于西外。二偶生于南内,四偶长于西内,然后六偶出于北外,八偶尽于东外。是“河图”中原具此循环之义也。

明代韩邦奇(1479-1556)《易学启蒙意见》有图,与来知德(1526-1604)太极河图结构相似,两者似乎有传承关系。韩氏图有五行,可证源于河图五行。

韩邦奇太极图

来知德太极河图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2.《周髀算经》七衡六间图、十二消息卦与来知德太极图的关系: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来知德太极图与河图、十二消息卦的关系(文:李守力)

《周髀算经》七衡六间简介:

盖天说认为,太阳在天盖上的周日(视)运动在不同的节气是沿不同的轨道进行的。以北极为中心,在天盖上间隔相等地画出大小不同的同心圆,这就是太阳运行的七条轨道,称为“七衡”,七衡之间的6个间隔称为“六间”。最内的第一衡为“内衡”,为夏至日太阳的运行轨道,即“夏至日道”;最外的第七衡为“外衡”,是冬至日太阳运行的轨道,即“冬至日道”。内衡和外衡之间涂以黄色,称为“黄图画”,即所谓“黄道”,太阳只在黄道内运行。

《周髀算经》盖天说的七衡六间与现今地球上的五带划分存在着对应关系,中衡对应于地球上的赤道,内衡与外衡对应于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盖天说所说的“极下”,即现在所说地球的北极。所以,盖天说对地球上各地气候差异所作出的准确解释,也就不难理解了。

用七衡六间方法说明四季与太阳位置的变化,是在春秋未、战国初之间已经产生了的,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

江晓原《<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16卷3期)一文说:

为《周髀算经》作注的赵爽,竟然就表示不相信书中的这些知识。例如对于北极附近“夏有不释之冰”,赵爽注称∶“冰冻不解,是以推之,夏至之日外衡之下为冬矣,万物当死----此日远近为冬夏,非阴阳之气,爽或疑焉。”又如对于“冬有不死之草”、“阳彰阴微”、“五谷一岁再熟”的热带,赵爽表示“此欲以内衡之外、外衡之内,常为夏也。然其修广,爽未之前闻”----他从未听说过。我们从赵爽为《周髀算经》全书所作的注释来判断,他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够格的天文学家之一,为什么竟从未听说过这些寒暑五带知识?

这说明《周髀算经》与《周易》的命运相似,从两书诞生之始,后人就很难破译其奥秘。江晓原说:《周髀算经》中有相当于现代人熟知的关于地球上寒暑五带的知识。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惊异的现象——因为这类知识是以往两千年间,中国传统天文学说中所没有、而且不相信的。……因此直到明朝末年,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他们的中文著作中向中国读者介绍寒暑五带知识时,仍被中国人目为未之前闻的新奇学说。

当代天文学、地理学已经超越了《周髀算经》。但是与《周髀算经》科学著作不同,《周易》这部哲学著作有内证的天人合一的永恒智慧。人类的内证智慧是退化的,而理性的外证聪明是进化的,所以不可妄谈超越《周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