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传统手工艺者访谈录》 [日]盐野米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他,用三十年的时间走遍了日本全国乃至世界多个国家。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和不同国家的匠人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活计。在日本,他因为开创了“听写体”这一书写形式的先河而被众人熟知。濒临消失的业种因为他的努力得到重生。 盐野米松,1947年出生于日本秋田县的角馆町。角馆町因为在江户时代曾经武士辈出而闻名。那里至今还保存有很多武士曾经居住过的宅院。那是个历史文化底蕴很丰厚的小城。盐野米松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他一直认为正是因为成长于这样的环境,才会让他在日后产生了记录匠人们生活的想法。“我小的时候,街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作坊。我的同学们每天放学后都要回家帮助他们的父亲忙活计,我也曾经有过很多帮把手的经历。那些敲敲打打的声音,冶炼的火焰和匠人们熟巧的双手至今都还历历在目。在一个小孩子眼里,那些匠人的形象简直就像英雄一样高大。” 高中毕业那一年,盐野米松考取了东京理工大学理学部应用化学系,他离开家乡只身来到了600公里以外陌生的东京。那里正是一片近代化的景象。19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正处于高度成长时期。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带来的是工业化的产量高、速度快、价格低的生产模式,也从而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制作,各地的手艺人关掉作坊开始另寻出路。“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他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所以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因“铁臂阿童木”而闻名于世的著名漫画家手塚治虫创办的“虫Prodaction”制作公司的出版部,负责编辑出版著名的“COM”杂志,COM在当时是一本非常有名的漫画杂志,被视为年轻漫画家们的龙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盐野米松也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但是由于“虫Prodaction”经营不善,在盐野米松进入公司20个月后,公司最终还是没能逃离倒闭的命运。离开虫Prodaction的时候他已经是编辑科科长的身份了。如果再重新进入一家出版社,他会得到更高的待遇,但是他没有那么做,相反地,以此为契机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而这个时候他已经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创作的小说开始被人们喜爱,他正在成为人气作家。他很清楚,即使不进入一个收入稳定的机构,只要专心于小说的创作,也会让他成为更有名的作家,同时版税的收入也可以给他的家人带来固定的生活来源。但是他还是决然地将自己创作重心的一部分放到了对各地手艺人的考察和采访上。那是当他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来到八丈岛(八丈岛隶属于伊豆群岛之一。从东京乘船约10小时可到达)采风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正面临失传的民间印染“黄八丈”,这种用八丈岛特有的植物进行染织的工艺,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室町时代就曾经作为贡绢进贡过朝廷,江户时代又曾经是将军们的爱用之物。黄八丈的发现让盐野米松更坚定了自己的使命,“总要有人出来做这样的工作,这可能是上天安排给我的任务”。没过多久,一本系统地介绍“黄八丈”的工艺和历史的书籍经过盐野米松的整理得到了出版。也让这个工艺得到了挽救。 “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还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这些手艺人日常中很少有机会对别人讲述他们的工作内容,更不可能以文章的形式公示于众,而他们的语言却是那么活生生的,这些语言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如果仅仅是将对他们的采访以文章的形式进行介绍和报道,完全不足以彻底地表述出他们的真谛,于是我想到了采用[听写体]这一书写手段,用他们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而我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发现者、倾听者、记录者和整理者。我觉得我很想一个园艺师,先倾听,然后再进行修剪、重新整理、最后完成,只不过我倾听的过程很长。” 对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的采访给盐野米松留下了永远都讲不完的故事。1984年,37岁的盐野米松开始对日本最后的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栋梁(在日本,栋梁是对于木匠的最高称谓)进行采访,这个采访一做就做了10年,直到西冈去世。这是让他最花心血和最难忘的采访。西冈常一是奈良有着1300年历史的日本最古老的建筑法隆寺的大木匠,被称为日本最后的宫殿大木匠,人间国宝。之所以说他是最后的宫殿大木匠,那是因为,自古以来,专门在寺庙里奉公的宫殿木匠是从来不建民宅的,他们即便是穷得吃不上饭也不接民宅的活计,宫殿大木匠坚守的是不能为了金钱而放弃自己自尊的信念。西冈常一在法隆寺没有活计的时候,曾经靠种地养活过妻儿。1984年盐野米松把要采访西冈的计划书交给日本最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BE-PALL》时,很快就得到了杂志社的首肯,他们愿意拿出杂志的重要版面来刊登盐野米松所作的访谈。就这样,他的采访文章以《树告诉我们》为题在杂志上开始了连载,四年后,这些连载又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发行。《BE-PALL》不仅是年轻人爱读的刊物,因为它涵盖的知识量丰富,在成年人当中也拥有很多的读者,一直以来发行量都很高。《树告诉我们》的发表,不仅让日本人认识了一位默默无闻的宫殿大木匠,了解了作为宫殿大木匠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技艺,同时盐野米松所总结的西冈栋梁的人生心得更是成为教育年轻人励志的精典。比如:“建堂盖塔不单单是锯割木料的尺寸,还要依照它们的特性取材”、“了解了木头的个性,再了解了跟你一起工作的人的个性,你才是一个好的匠领”、“诸多的技法非一日所成,要对先代们心存感激”。单行本发行后,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好反响,经久不衰地畅销,直至今日。 《树告诉我们》所获得的好评,为盐野米松后来对手艺人的采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前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手艺人们向他打来了大门和心扉,有更多的出版社愿意刊登他的采访文章。这些年他先后出版了近20本关于手艺人的书。2000年他来到中国,从江西的景德镇,到云南,江苏,再到山东,北京,他走遍了半个中国,寻找日本手工艺的根源,回国后整理出版了《中国的手业师》(《中国的手艺人》),他的采访涉及到很多时代背景,让他理解了中国手艺人消失的原因。他为此惋惜,同时也为还能在日本找到这些手艺的传承而庆幸。 1999年他的《学手艺》(中文译名为《留住手艺》)在中国出版,他在出版前言中写道:"其实如果寻根求源的话,这些手工的业种和技术,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多都是来自中国。这些技艺在来到日本以后,是在风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慢慢地改变和完善的。但,还是有不少相通的东西存在至今。中国是被我们看做兄长的邻国。我们的文字、文化都来源于你们的国家。我们之间虽然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但是中国永远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所在。" 他多次被邀请参加中国传统手工艺论坛,美术学院请他去给学生们上课。这些他都乐此不疲。“如果我所做的工作能唤起大家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由于他的努力,日本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掀起了学手艺的热潮。有不少濒临绝迹的手艺迎来了希望入门的弟子,各地成立的民艺馆让手艺人有了展示手艺的场所,国家特设了维护专款。 2006年去世的日本原首相桥本龙太郎在世的时候读过盐野米松所有的书,而且每每都会把读者反馈信认真地填好后寄给他。他的关于手艺人的文章经常会出现在小学和中学的辅助教材中,入学考试的试题中也会出现他书中关于手艺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认识这些手艺人并了解他们的“活计”,他说服出版社在一个高级百货店的会馆内做手艺人的脱口秀,脱口秀的现场犹如电视台的演播间,由盐野米松进行提问再由手艺人讲述,同时还有现场实际操作。这个脱口秀持续了四年,场场爆满。 “这些年来我采访的手艺人应该有300多人了吧,已经去世的大约占到了25%,我越来越觉得我能在那个时候想到做这件事是多么的正确。至少我们留下了他们这个业种的记录。” 盐野米松作为对传统手艺人记录的第一人,经常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大学的讲坛上和研讨会的会场上。被提问最多的问题就是问他认为如何才能使传统手艺生存下来。他总是在强调,要想让手艺找到生存的空间,首先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能不能维持让手艺人的产品销售出去的环境、第二,能不能找到相对便宜的原材料、第三,就是这个业种有没有传承人。 7年前,盐野米松开创了以高中生为对象的“听写训练班夏令营”。每年从全国的高中生中挑选100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听写训练。训练内容就是由盐野米松负责提供手艺人的信息,让学生们前往进行采写,再由盐野米松进行讲评。孩子们在这个夏令营中受到的不仅仅是创作方面的教育,更有意义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采写了解了一种手艺和一种生活,丰富了他们的人生,有的甚至还因此选择了当手艺人的道路。他的这个行动得到了日本农林省和文部省的大力支持。国家专门拨款让他继续这个计划。 2003年,为了表彰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的贡献,国际天文联合会将11987号小惑星以YONEMATSU(盐野的日文发音)的名字命名。 |
|
来自: 昵称19642374 > 《盐田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