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书房行走

 他山石庄 2014-10-01

南书房行走 - 官位介绍

清朝的官制中,“行走”是指本有官职而被派到其他机构中办事的临时差遣官,如“军机处行走”。这种办事方式有临时的性质,因此称“行走”,但相关的机构却并非临时的。
南书房,是清代翰林在内廷侍候皇帝读书和做机要工作的地方;南书房行走,就是指原来有翰林一职,而被派到南书房中去执勤。凡入直南书房的翰林,其正式官衔,称为“南书房翰林”,也叫“南书房行走”。南书房行走官员不限品级,从尚书到编修,检讨均可充任,原则上使用翰林出身者。

南书房行走 - 设立背景

南书房原为康熙皇帝在皇宫读书的地方,因地处皇帝听政的乾清宫的西南而得名。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于康熙十六年(1677),设南书房,并在翰林等官员中,初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翰林官员“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之“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
在康熙时代,南书房在中央政权中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要,除应制撰写文书外,还遵照皇帝意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所在。军机处成立后,南书房内的官员不再参预机务,专司文词书画等事。然而,南书房是御用机要秘书机构,因此直接与皇帝接触的南书房仍有机密性质。《清史稿》说它“地分清切,参与密勿”。
如各地有上报康熙帝的密缮小折子,都要交与南书房“管理宫报首领,从内密达御前”。“圣驾(康熙帝)在外,南书房绝无人到,极为隐秘”。南书房行走供职时也都“慎密恪勤”,格外小心。

南书房行走 - 性质与地位

这个职务的实质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皇帝的许多重大决策,都经由“南书房行走”参与完成。南书房行走不仅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同时也是皇帝的决策顾问,还兼着太子的老师,是真正的作帝王师的职务。
南书房行走,是康熙皇帝的亲密近臣,在清廷诸大臣中的地位尤为显赫。关于南书房创设的目的,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打算设置南书房时说:“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东华录》载,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始设南书房,简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等入直,以备顾问”。

  实际上,康熙帝设置南书房,并非只是为了“讲究文义”,而是把“特颁诏旨”的起草之权交给了南书房。张英入直南书房时,康熙政务军务繁忙,张英侍读左右,“一时制诰,多出其手”。昭《啸亭续录》载,“康熙中谕旨,皆其(南书房)拟进,故高江村(士奇)之权势赫奕一时”。由于高士奇是康熙帝近臣,掌管机要,所以朝臣纷纷至高宅探访消息,以至高士奇“每归第,则九卿肩舆伺其巷皆满”。张、高之外,还有不少清初著名文人学者入直过南书房,如王士祯、查慎行、朱彝尊方苞、沈荃、何焯、戴梓等等。

南书房行走 - 官员选拔

 南书房的人选是非常严格的,虽然“无定员,亦无品级限制”,但必须经过皇上亲自遴选,“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可见,进入南书房的廷吏首要条件是对皇上忠心耿耿,自然就成为皇上的心腹。此外,入选者皆为饱学之士,决非等闲之辈。
 
南书房的设立使许多身份卑微的才子参政议政
南书房的设立使许多身份卑微的才子参政议政
康熙帝选拔南书房行走的标准是:“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惟视学问之优, 不尽为官职”。

如查慎行入选因其举人出身,又是著名诗人,名闻禁中。

高士奇出身寒微,曾卖字为生,但能诗,善书法,精鉴赏,因而能入值南书房。

方苞因戴名世《南山集》案下过刑部大狱,但因“圣祖(康熙帝)夙知苞文学”而入选。

康熙皇帝选拔南书房行走的方式,或亲自考察,或询于他人。

如选拔张英,“召入对,上心识之。自是再四咨询,对者无异词”,于是入选。

即使已成为南书房行走的,也还要受到康熙帝的随时抽查,可见选拔南书房行走之严格。

南书房行走 - 官员特点

南书房行走有两个特点: 
 第一,绝大多数是汉人,这是清朝采取的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消除汉族士人反清意识从而使之为清朝服务的政策的具体表现;
第二,均为经史、文学、书法、绘画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出类拔萃的才人学者。入直南书房的王士祯为诗坛一代宗匠,朱彝尊与王士祯并称朱王,方苞是桐城文派创始人,沈荃经术湛深,戴梓是很高明的天文算学家,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