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大帝7收揽士心

 金色年华554 2017-05-06


内容简介:吴三桂在昆明举起“反清”的旗子,并不孤立,江南烽,燃及九省,康熙帝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平定“三藩之乱”只用军事手段行吗?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手里举着两件法宝:一件是弓马骑射,一件便是儒家思想。 

全文:

解说:公元1681年阴历1220日,28岁的康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宣捷中外”,宣布历时八年的的三藩乱终于被平定,但是康熙皇帝紧锁了八年的眉头并没有因为这样一场空前的胜利而有所舒展。此时此刻,他的大清王朝仍旧处在危机四伏之中,因为连年的战争,因为满汉文化的冲突,天下的民心特别是士人之心,仍旧对他的这个王朝充满了抵触的情绪。一贯就深知“得民心者天下”的康熙帝更明白在这其中得士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在。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民心与士心的获得又是何其难,天下的士人也都在睁大眼睛看康熙会怎么做。那么面对摆在眼前急需解决的棘手难题,年轻的康熙皇帝究竟如何解决这个可能会危及王朝统治的潜在危险,保持他的王朝基业常青。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四个字《收揽士心》。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因为上一讲讲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清朝的二祖一宗就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和世祖顺治一直到康熙12年花了90年的时间可以说征服了中原土地,但是没有征服中原的人心。

吴三桂叛乱之所以那么多的人特别一些绿营人响应,还有一部分汉人的知识分子同情,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心未服。所以,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道难题,就是摆在康熙皇帝面前一道难题,怎么收复天下的人心。

当年范文程曾经向顺治皇帝提过建议,说“得天下再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在清朝,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所以得天下在得民心,得民心在得士心。而要得士心要得名士之心,就是那些知名人士、知识分子之心。这个问题90年没有完全解决,是摆在康熙御案前的一道难题。

有人问,怎么90年还没有完全解决?其实也不奇怪,在历史上,凡是改朝换代,江山易祖的时候,总是有一些人对新朝不服。清朝代替明朝,是江山易主,面临着两个不认同。一个是新与旧的不认同,一个是夷与夏的不认同。所以清朝跟明朝新建的时候还又多了一个夷夏之变。这两个不认同旧跟新,夷跟夏这两个不认同到康熙12年的时候,没有完全解决,也不是一点没解决,到清初的时候,士人,士什么意思?有不同的解释,一种狭义解释,就是指读书的人,广义解释还包括士绅、进士。总之吧,是读书的,有学问的,还有一部分做其他事情。这些人怎么办?这些人还有一个特殊的难题,我刚才讲了,夷夏之变,就是顺治初年多尔衮做摄政王的时候推行了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等六大弊政,加剧和激化了满含之间的文化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要收复中原的民心,士心、名士之心是康熙面前很难的一个题目。 

解说:面对多尔衮所留下的重重矛盾与危机,面对纠缠在这其中的种种难题与敌意,年轻的康熙皇帝究竟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当时的士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同样年轻的大清王朝究竟又都是怎样的态度呢?

清初的士人主要有三种态度,三类人。第一类人投靠清朝比如说有一个人叫冯铨,现在河北涿洲人,他的父亲受到东林党的反对,后来魏忠贤到涿洲上香,冯铨就跪在道旁迎接魏忠贤,述说他父亲的遭遇,魏忠贤就注意他,后来魏忠贤就对这冯铨加以重用,官到大学士、尚书,崇祯上台以后就惩治了魏忠贤,冯铨就罢官了,回家。那么清军入关之后,这个冯铨就投降了清朝。举家男妇,皆效满装,都穿了满人的服装。清朝很高兴,多尔衮也很高兴,他跟多尔衮说一句话,说什么,“一心可以事二主,二心不可侍一君”,就是一个人可以给两个主人做事,但是一个心不能侍两个主人。什么意思啊?就是我虽然给前明做事,我现在这个心还可以给你多尔衮,给清朝做事,多尔衮一听很高兴啊,封官,封到了大学士、尚书。但是这类人,在开始比较少。

第二类士人反抗清朝。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张煌言又叫张苍水,浙江鄞县人,今浙江宁波人。就是写《建夷宫词》影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那位先生。明亡之后,他参加了南明的王朝,举兵反抗清朝,失败之后,他就退到了舟山,又失败了,最后剩了几个人了,就隐藏在一个山里头。山里头他要吃饭啊,就派让去买东西,这时候官员跟着买东西的人,侦查到他住什么地方了,当地的官员就派了一些人装成普陀寺的和尚,就夜里头突然到了张煌言住的地方,然后就把张煌言给抓了。抓了以后就押解,押解的途中路过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就在瓦片上写上字,就扔到张煌言的脚底下,张煌言拣起来一看,上面写的什么字呢?写着“此行莫作皇冠想,静听先生正气歌。”你抓住以后你去啊不要投降来做官,静听先生正气歌啊,我们想要看看你怎么像文天祥一样。这样就把张煌言押解到了杭州,清朝的官员让他投降,剃法,而且允许说,你还可以官做到大司马,就是兵部尚书,张煌言不做,不降,不降就把他杀了。临死之前,张煌言做了一个叫做《临行诗》,他说,“我年四十五,今朝九月七,含笑从文山,一死万事毕”。就是他要学文天祥,誓死不降。结果就把他杀了,埋在杭州岳飞坟和于谦墓之间,史称“西湖三杰”。

第三类人,不予合作,不同清朝合作。我想概括主要由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剃发为僧,一个人呢叫卢象晋,这个人大家不熟悉,说他哥哥就知道了,他哥哥叫卢象升,当过宣府大同山西总督,三镇总督,袁崇焕才是蓟辽总督,蓟和辽两个镇的总督,他三个镇的总督。后来为了明的江山而死。他的弟弟叫卢象晋,清朝让他剃发,他不剃法,不投降,不投降就把卢象晋妈妈抓起来了,抓起来关起来,你关起来我也不投降,绝食不投降。昏昏沉沉的时候,清朝官员就把他捆起来,捆起来迷迷胡胡当时就把他的头发给剃了。他醒了一看头发剃了,就把他放了,干脆我就头发全剃了,我就做时和尚,披着袈裟做和尚了坚决不降,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佯装癫狂,就是装疯装傻。

第三种人就是隐遁不出,比如说李颙,他是关中人,关中大儒,让他出来做官,他不出,连着八次上疏拒绝。后来清朝官员就逼迫他,怎么逼迫他呢?叫舁床至省,水浆不入。就是弄了一个床,类似担架,把你在上头,抬到省城抬到西安,逼迫你投降。水浆不入,不喝水不吃饭,绝食。清朝官员一看,没办法,放了你回家吧,回家以后他就隐遁起来,著书立说,成为很有名的一个哲学家。

第四种,潜心著述。比如山西太原人傅山,傅青主,康熙举行博学鸿儒,请他来他不来,康熙还算开明一点,算了,放他回家吧,就放他回家了。放他回家是住在山洞里头,不再做官,进行著述。我举了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人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士心,名士之心对清朝的统治不服。

解说:可以看到入主中原时间并不很长的清朝,现在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康熙皇帝必须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这个延续大清江山的重任。否则他的祖先千辛万苦所缔造的王朝可能会重新退回关外。而严酷的历史是不会因为康熙的年轻而对他有所宽容的。那么只有28岁的康熙皇帝究竟如何解决这个历史难题呢?

我下面要讲第二个问题:一项举措。康熙为了收揽士心,特别是收揽名士之心,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一项措施叫“开博学鸿词科”。在他之前啊,顺治朝已经开科取士了,三年举行科举考试了,科举考试主要是解决一般的知识分子的事。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我不参加科举考试,你怎么收揽他的心呢?康熙用了一个办法,叫开博学鸿词科。这词可能有一些人觉得新鲜一点,其实唐朝就有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就搞了博学鸿词科,吸收一些名士、知识分子。康熙在三藩之乱正在热潮的时候,他在康熙十七年做了一个决定,要开博学鸿词科。那这博学鸿词有什么特点呢?跟考进士有什么不同呢?有三个不同。

第一,科试高端。进士考出来就是个进士,进士之后放出去做个知县,这个不,这个比那个高端,更高一层。

第二,严格灵活。进士是三年一考,秀才,举人,进士。进士是三年一选,博学鸿词科是不定期。

第三,荐考结合。荐是推荐,考是考试,推荐与考试相结合。进士没有推荐,就是考试,三年一考,最后按照成绩来一甲、二甲、三甲,来取名次。这个博学鸿词的考试呢,它是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怎么推荐呢?在京三品以上的官员,地方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推荐,用我们今天话来说在地方和中央要省部一级的推荐才可以。

推荐完了大约到了11月份,这时候天比较冷,不便于考试。因为那时候没暖气,你蘸着毛笔这么写字,墨汁就冻了,结冰了,康熙说推到来年春天再考试。这一段时间怎么办?他们都到了北京,每人每月给三两银子,三斗米,他们这样安心的生活,来准备考试。第二年康熙18年,1679年三月初一,被推荐的143位名士集中到了皇宫的太和殿,康熙先召见他们,他们行了三跪九叩大礼,然后赐宴,最后在体仁阁来进行考试。考试完了之后阅卷,最后康熙在保和殿又御览试卷,宣布考试结果,录取了彭孙啭等50名。这50名其中江苏23名,浙江13名,浙江和江苏录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2%。一方面说明江浙人才多,另一方面,这一次收揽人心的重点是江浙。 

我举三个例子,明末清初有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他们三个人态度,就可以折射出康熙举博学鸿词科的作用和意义。先说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儒,他抗清,他的弟弟被杀了。他一个母亲被砍掉了一个胳膊,他另外一个庶母,用绝食来抗争,所以顾炎武是备受罹难及,后来顾炎武用两匹马,两个骡子驮着书云游北方,我们今天话就叫游学。

康熙要见他,不见,推荐他博学鸿词科,他不参加。但是这个人看到康熙这个措施心灵也有所变动。比如说他这个学生潘耒,潘耒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后来又到了明史馆修《明史》,这个潘耒跟他还有来往,顾炎武有三个外甥,一个叫徐乾学,一个叫徐秉义,一个叫徐元文,这三个外甥一个状元两个探花。顾炎武他三外甥去参加科举考试,他反对,他们都做了高官跟顾炎武还经常有联系。就说明顾炎武这个时候的态度也有所软化,有所变化。

第二个黄宗羲,浙江余姚人,黄宗羲他父亲叫黄尊素,被魏忠贤这个阉党迫害致死。崇祯上台以后就惩治阉党,魏忠贤死了,但是魏忠贤这些余孽没有完全处理,结果有一个人叫许显纯就逍遥法外。这个时候黄宗羲就从浙江到了北京上疏,说要清除阉党的余孽。崇祯就下令在刑部大堂审判阉党的余孽,其中包括这个许显纯。黄宗羲到北京来带两样东西,一个是上疏,一个怀里揣着锥子,让他到刑部大堂去作证。在审许显纯的时候,黄宗羲在刑部大堂作证,正审的时候黄宗羲突然就扑到许显纯的身上,拿出锥子就刺许显纯,震惊了整个刑部大堂。黄宗羲就是这样一个有骨气的、勇敢的一个知识青年。

明朝灭亡之后黄宗羲不投降清朝,后来到康熙的时候就请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他不参加。请他到明史馆修《明史》,他说我年老体弱不能修了。但是有一条,他派他那个儿子黄百家到明史馆修《明史》,说明一个态度。他有一个学生叫万斯同,让他到明史馆修《明史》,而且这个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是王夫之,就是王船山。王船山抗清,不同清合作,清朝政权已经巩固了,他怎么办?他说他是瑶人,瑶族的瑶,住在瑶人的山洞里,抓他,后来他就到树林子、草堆里住。王夫之的态度也有变化,吴三桂反叛之后,康熙17年,吴三桂要称帝,在湖南衡阳要称帝。有人推荐王夫之写劝进表来推崇吴三桂称帝,王夫之什么态度?因为吴三桂反清,王夫之拒绝之,这也是一种态度。

以这三个人做例子,就说明这些大儒、名儒、名士同清朝对立的心结有所缓解。一部分人入了博学鸿词科,一部分人参加修《明史》,更多人参加进士考试。所以后来清史大家孟森先生对康熙的举博学鸿词科有一个评语,他说:“此举为定天下之大计”。

解说:但是仅仅有了科举考试,仅仅有了博学鸿词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少年老成的康熙皇帝显然不会这样掉以轻心。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似乎也很难再想象出有什么办法可以进一步拉近天下士人与大清王朝的关系。那么康熙皇帝还有什么办法呢?

三,一个平台。康熙收揽士心,收揽名士之心,除了举行具体措施之外,他还有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叫做南书房。康熙设立南书房,要搭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南书房。南书房在什么地方呢?就在紫禁城乾清宫南边,北向一个房子,因为在乾清宫之南,所以书房叫南书房。原来康熙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就在这个地方,也叫南斋,后来这个地方变成了南书房。

什么时候开始建的?就是康熙16年,也是在平叛战争正激烈的时候。为了这个事情,康熙有一个御旨,他说“朕愿得文学之臣,朝夕置左右,惟经史讲诵”,就是康熙愿意得到一些文史的名臣,经常在他身边左右,给他讲经讲史,所以要设立南书房。南书房多少人呢?这个官员不定,来回有变化。官吏品级有中书七品,有学士五品,有侍郎三品,有尚书二品,有大学士一品,有的是兼职,有的是专职。

这些人啊很辛苦,叫做辰入戌出,辰大约早上八点钟,戌大约晚上八点钟,他们在南书房入值的时间大体上一天12个小时。有时候走的还晚,事情没完,有些紧急的事情处理,文件的起草,这时候皇宫关门,他就出不去了。你比如高士奇,事情完了以后关门了,皇帝特别通知,宫门不能上锁,什么时候南书房的官员高士奇走了之后你再上锁。

康熙和南书房这些官员的关系呢八个字,亦师、亦友、亦臣、亦奴。我先说这个亦师,南书房的官员很多是康熙的老师,譬如张英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张英就给康熙皇帝讲经《四书五经》,讲史,讲《资治通鉴》。那么张英跟康熙的关系,康熙自己说,他说“每日进讲,启导朕心,甚有裨益。”那就当老师来看待啊。亦友,又是他的朋友,康熙跟他们当朋友对待,怎么证明呢?比如玉泉山的水,相当于现在的矿泉水,一般人是不能喝的,他分赐给南书房官员喝,送到他家。有了好的鱼,有了鹿肉,让内务府送到这些人家里去。譬如说张英他回家办事情,钱不够,康熙赠送他白银500两,这是对朋友的一个相助。第三,亦臣。南书房的官员和康熙究竟是君臣的关系,这些人有错误康熙也是不容许的。你比如说最有名的那个南书房官员叫张英,四起四落,四次对他处分,一次最多时候降五级处分。亦奴,奴才那个奴。南书房这官员归根结底还是皇帝的奴才,因为你尚书都是皇帝的奴才,更不要说南书房的官员了。怎么能证明是奴呢?就是康熙一来,这些大臣都得站起来,站起来他在这一个小时你得站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得站两个小时,始终站着。所以有一个南书房官员他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伺候时立得脚痛,钞录时写得手痛。”所以我说南书房的官员跟康熙的关系很复杂,我概况八个字叫做亦师、亦友、亦臣、亦奴。

解说:在刚才对南书房的讲述中我们多次听到了张英和高士奇这两个人物,他们同样也是康熙朝非常著名的大臣,而且有关于这两位大臣也都有着许多的故事和传说。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样两位南书房中的重要人物究竟是两个怎样的人呢?  

南书房我讲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张英,张英是进士出身,考试满语、满文他得第一,这样就把他收到南书房里。这个人是谨小慎微,严严谨谨,学问很好,他主要负责给康熙讲经讲史,进讲《资治通鉴》。有时候也难免笔误、手误出错,所以他是四起四落,最后官做到尚书、大学士。随着康熙20多年,近30年,最后老了,告老还乡。张英给康熙讲课的时候不光是照本宣科,他还联系实际。他自己回忆说是这样的,他说:“凡生民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造膝前席多社稷大计”。就在皇帝的席前,讲民生疾苦,讲天灾人祸,讲历代兴亡。他老了以后回到老家,在他那个家里头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很有意思,值得我们每个人参考。你看做过皇帝老师,做过尚书,做过大学士,荣归回乡啊,他这对联怎么说的呢?上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官都做到皇帝老师了,还觉得读不尽架上的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啊,到70多岁的人还要时时努力,何况我们乎?

还有个人叫高士奇,浙江杭州人,他是到北京来科举考试。有的书说他挑着被卧,棉袄到北京来的,不是很有钱。到北京来之后家里又发生了变故,就很落魄,没饭吃,怎么办?在报国寺,宣武门外的报国寺在那儿靠卖字卖画为生。字写得比较好,经常给人写字,有人推荐给大学士明珠。明珠又把他推荐到皇宫里去。正好皇宫里修关帝庙,让他写横楣。他喝了酒,半醉半兴奋,挥毫洒笔写了五个大字“天子重英豪”。大家知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那个“天子重英豪”,字写得遒劲挥洒,一天康熙跟那儿一走,这五个字写的不错。谁写的?一打听高士奇写的,干嘛的?没事情做,让他来,就到了南书房,赐给他一个博学鸿儒。这是博学鸿词科啊,赐给他一个博学鸿儒。

这个高士奇人很聪明,在康熙身边起草诏书,抄写文字,以备顾问。住哪儿呢?就住在西安门里。每次下了朝之后,到他胡同的时候,回家到胡同的时候,胡同两旁车马人满满的,迎接高士奇下班,回来了。为什么呢?高士奇有个诀窍,他有一个囊袋,类似荷包袋,里头就装黄金的金豆,装这么一袋,到朝廷里头逮着太监问皇帝怎么样啊?身体怎么样啊?看什么书,吃什么啊?提供一个信息就给一个金豆。有的太监说皇帝正在看什么书,康熙看这书啊,他赶紧回家也看这个书,皇帝一提这个书上的问题他就对答如流。这两天皇帝正烦,心情不好,你这个时候小心谨慎,别碰人家钉子上,所以他的信息特别多。他下了班,到了胡同,很多人就等着他,问窥测内廷的机密。大学士,宰相都在门口等着。他说我没有时间,不见,就不见了。他说见就见,见完了几句话,说一两件事就行了,完了就走了。所以很多人给他送礼送钱,这个人后来很贪,花钱买信息嘛,买最高的机密,皇帝的信息。这个人后来别人就弹劾他,将来我还要讲。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南书房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一方面它收揽名士之心,另一方面康熙是满人,他是满族文化,通过南书房这个平台吸收汉族文化儒家文化,所以我说南书房既是一个机构,又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满汉文化进行交流,逐渐逐渐地融合,后来就出现一个康熙治世的一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内部整顿好,他就有力量了,就开始了一些重大的举措,就是收复台湾。下一讲我讲康熙统一台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