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里何为正气何为邪气

 昵称535749 2014-10-02

2014-10-01 09:20:04

 

中医里何为正气何为邪气?+祝味菊1929年着:正气与治疗之关系+浅析扶正与祛邪+正气与邪气之关系+养正气去邪气+何提升正气消除邪气+帮正气还是帮邪气?  

 

中医里何为正气何为邪气?

 

中医里的‘正气’是对人体本身健康指标的描述。有正气‘足’与‘不足’之分。

 

‘邪气’则是外界‘六淫’和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体‘正气’损害程度的‘量’。有‘盛’‘衰’‘弱’之分 。

 

所以,同一‘量’的‘邪气’对不同体质的人影响是不一样的。

 

祝味菊1929年着:正气与治疗之关系

 

中医治疗,向重正气,凡疾病之得失轻重,皆视正气之有无强弱为转移,但正气二字,在人体上究为何物,竟有此种左右疾病之能,从近世科学中揣摩瑞册,吾以为中医之所谓正气,即西医之所谓自然疗能是也,何谓自然疗能?组织人体之细胞,各个皆有独立之生活机转,凡有益于生活者则取之,有害者则弃之,若遇外因侵害,则起反应作用以抵抗之,此反应作用,名曰自然疗能,(若发热咳嗽呕吐下痢脓溃之类)自然疗能,所以使疾病有自然全愈之倾向,疾病之痊愈或死亡,亦视细胞之自然疗能缺乏与否以为断,准此以观正气与自然疗能,皆有转移疾病之权利,皆为疾病之重要关键,其势力与作用,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正气二字,即视为自然疗能可也.

 

正气之意义既明,更进而言其与治疗之关系,夫正气为人体之要素,任何人不能离正气以生存,亦任何医学不能舍正气以救人.医学之为用,不过辅助正气以调节病变而已。顺正气者生,逆正气者死,此自古治疗之大法也.吾国医学于治疗上所以能奏伟大之功效者,亦即古圣教人尊崇正气之故耳,仲师伤寒金匮两书,为自来医家之宝函,其立法处方,无不以正气为重,观其病之在表者,或虽在里而症状有向外抵抗之势者,必谆谆然以下为戒,例如太阳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由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之,又曰:结胸症,其脉浮大,皆正气抵抗病变之表现,倘医不能助其向外调节而反下之,则与正气背道而弛,故曰逆,逆则有伤正气,引病内陷,病变百出矣,然犹恐后人忽视而不置信,则又列举误下之边,如下后脉促胸满,下后其气上冲,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数下之遂协热而利诸条,其所以反复声明者,盖无非此意耳,由观禁汗诸条,如衄家不可发汗,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家不可发汗之类,其禁汗之目的,或则因贫血,或则津液缺乏,或则体温不足,凡此皆细胞生活机能衰弱,正气不足之症,治疗上宜探其原因以补益之,鼓舞之,若复发汗,则细胞势力愈衰弱,正气愈不足,而病变亦愈重,此仲景提出禁汗诸条之用意也.再就太阳病症状及方剂而论之,脉紧头项强痛,肢疲而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皆为正气抵抗病变之现象,而非疾病之本体,盖延髓中之生温中枢,受外邪毒素之刺激而兴奋,其结果为体温升腾,此时体温调节中枢起救济作用以调节之,其方法即放散异常之体温于体外,故中枢陆续输送含有害物质之血液于表层,以期努力放散,此即正气之自然妙机,但同时因汗腺闭结,终不得发汗,使无从输泻之血液迫于筋肉,故头项强疼,肢疲而痛,欲泻而不得泻,故恶寒发热,浅层动脉充血,故脉息浮紧,倘人体无正气向外抵抗,则此等症状从何而生,且亦不得称为太阳病矣,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皆辛温发汗剂,皆所以补助正气之不及,使 集于表层之有害物质逐于体外也,设不此之图,于此时而用西医之冰囊,及冷水浴等疗法,则未有不殆者,故仲景曰:病在阳者应以汗解之,亦此意也。又如阳明实证,因病机不能外达,持续日久,正气失其机转,有害物质遂深集于体内消化器官,故现神昏谵语状热便秘之症状,病在里,则非下剂不可,三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皆扫荡有害物质之剂,随病变集积之程度与病人体质之差别而选用之,此去其害因以恢复正气之机转也。至于三阴为病,多属细胞生活力衰弱,正气不足,故治疗亦多补养鼓舞之剂,由此以观,治疗不过为除去外因恢复正气,或补助之,鼓舞之,以促其治愈之方法而已,内经所谓治病当求其本,顺其志,即此之谓也,至于疾病之治与不治,不在药石之功效,而在正气之机转,苟正气机转消亡,则死病无良医,虽古医圣复见于今日,亦将束手无策,付诸命运而已,昔扁鹊治虢太子之尸厥也,天下皆难其能生死人而肉白骨,扁鹊辞曰:自生者我起之。观此可为佐证。

 

综上所述,可作一结论曰:正气因病变而不足者,必借重于治疗,而治疗必须顾正气,二者宜相辅而行之,不然舍治疗而徒赖正气,不特病之经过太久,且将发生他种变化,若舍正气而专事治 ,药石乱投,救人无数矣。

 

浅析扶正与祛邪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和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正气不足,又有邪气,是发病的根本。从广义、宏观、总体上看,所有的治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恢复人体的正气,因此,所有的治法都可以理解为是“扶正”之法;而另一方面,所有的治法又都是为了祛除侵袭人体的邪气,所以,所有的治法又都可以理解为是“祛邪”之法。由于强调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辨证的统一。 具体到某一病证时,使用又有所区别。清代程钟龄将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汗和下消吐清温七法重在祛除邪气,为祛邪之法,补法重在扶助正气,为扶正之法。“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说明八法之间可根据不同病证相兼为用,变化无穷。“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这个“一”,就是“扶正(补法)祛邪 (七法)”之法。

 

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其发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正气有能力祛邪并祛邪外出,则不必服药治疗而痊愈;②正气有能力祛邪,但不能祛邪完全外出,且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邪气盛);③正气无力祛邪,但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邪气盛,正气虚);④正气无力祛邪,也不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正气虚)。多数疾病都有上述的转化过程,一般说来,过程不能省略,但时间可长可短。 以证测方,实证,其主要矛盾是“邪气盛”,但正气不虚。人体正气有能力祛邪,但尚不能祛邪完全外出,且能够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这时方中使用祛邪之法 (七法)以祛邪外出。虚实夹杂证,其主要矛盾是“邪气盛,正气虚”。人体正气无力祛邪,但尚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这时处方需扶正(补法)与祛邪(七法)并用,扶助人体祛邪之正气,并合祛邪之法,以祛邪外出。若正气虚重,则以扶正(祛法)为主;若邪气盛重,则以祛邪(七法)为主;若正气虚,邪气盛皆重,则扶正(补法)与祛邪(七法)并重。虚证,其主要矛盾是“正气虚”,但有邪气。人体正气无力祛邪,也不能耐受祛邪药物的 。作用,方中只能用扶正之法(补法),扶助人体祛邪之正气及耐受祛邪药物之正气,以祛邪外出。

 

可见,人体之正气可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祛邪之正气,二是耐受祛邪药物之正气。而扶正,一是扶助无力祛邪之正气,二是扶助无力耐受祛邪药物之正气。 以方测证,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判定病证的虚实夹杂。一是“是否扶正判虚实”。方中未使用扶正之法 (补法),是实证;使用了扶正之法(补法),是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二是“是否祛邪定夹杂”。在使用扶正之法 (补法)基础上,方中如果又使用了祛邪之法(七法),则为虚实夹杂证,这时扶正之法(补法)扶助的是无力祛邪之正气;如果未使用祛邪之法(七法),则为虚证,这时扶正之法(补法)扶助的是无力祛邪之正气及无力耐受祛邪药物之正气。三是“以谁为主定轻重”。对于虚实夹杂证,方中如果以扶正(补法)为主,则正气虚重;如果以祛邪(七法)为主,则邪气盛重;如果扶正(补法)与祛邪(七法)并重,则正气虚,邪气盛皆重。

 

正气与邪气之关系

 

民国有祝味菊氏,学术观点宗于郑火神,其治疗多在阳气下功夫。著有一书《伤寒质难》,谈伤寒之理。书中宗阳主阴从之旨,论病治方皆暗合仲景之理。其理微,其论精,其效宏。每每小读而深有所获,诚当世不可多得之医书也。寻得此篇正气与邪气之关系,其论述清晰且实用,大有利于广播中医之正理。故乐为之小注。括号内为注。

 

中医治疗,向重正气,凡疾病之得失轻重,皆视正气之有无强弱为转移。(故内经一书,全在正气上讲养生长寿,在正气上讲治病祛邪之理。试想,正之不存,谈何命在?没有生命,谈何祛邪?故养生、治病皆关乎正气的存亡得失。正气在则命在,则有治病祛邪之可能;正气虚,则当先扶正,正足则邪方可去。否则,正伤而祛邪无力,祛亦恋而不净。如西医治疗肿瘤之笨法,每以化疗放疗为能事,其法即过于关注祛邪而伤了人身正气。更有两个门板压直偻者,偻虽去而命不复,如此治疗亦是无妄。放化疗之与此法比较,似同一辙。君不见放化疗之后,哪个病人不是面色苍白,有气无力的样子?如此方法,杀敌八千,自损一万,不足以为高明的医学治疗手段。中医治疗,如果也在祛邪上过于做文章,又与放疗化疗治疗肿瘤之法何异。)

 

但正气二字,在人体上究为何物,竟有此种左右疾病之能,从近世科学中揣摩瑞册,吾以为中医之所谓正气,即西医之所谓自然疗能是也。(正气为何物?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如此即是正气之生发。正气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而后得后天水谷滋养而益发壮大。其得之于天地之间也。)何谓自然疗能?组织人体之细胞,各个皆有独立之生活机转,凡有益于生活者则取之,有害者则弃之,若遇外因侵害,则起反应作用以抵抗之,此反应作用,名曰自然疗能,若发热咳嗽呕吐下痢脓溃之类。(此处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问题。就是何为人体的自然的祛邪的反应?按祝氏之道理,发热当是正气与邪气抗争不下形成的自然反应;咳嗽则是肺中正气努力祛除邪气而发;呕吐则为上焦邪气之排出途径;下痢当是下焦邪气之排出途径;脓溃为在皮肤腠理之间的邪气排出途径。有了此等认识,在治病过程中,见此等反应,当知是邪之欲出反应。如此,则不会见此等反应反而不识,更去制止其反应。结果留邪于体内而病情转重。如果见此等祛邪反应,正确的治疗大法当是扶助正气,根据五脏经络所属,扶正则自然祛邪。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把郁于体内各个层面的邪气完全彻底地排出去。这也是人体生命的自然规律,排出邪气,保持自身的健康。奈何当前的医学把人体的排邪反应当成了疾病,治疗的结果是把邪气再压回体内。医之昏庸莫过于此。)自然疗能,所以使疾病有自然全愈之倾向。(凡是生命皆有自然的祛邪反应。如一木刺扎于肉中,局部即开始肿胀疼痛。机体开始慢慢地把木刺推出体外,之后刺脱肿消。简单的小病是这样的,复杂的大病也不过如此。如SARS之疾病反应,即是通过高热来祛邪侵入的邪气。单纯地清热,如大量并用抗生素、清热解毒中药等等并不能完全治愈。而佐以扶正的祛邪则是治疗正法。)疾病之痊愈或死亡,亦视细胞之自然疗能缺乏与否以为断。(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即使偶有邪干于体内,亦可能信赖充足的正气而自然祛除。而正内一虚,则诸邪大作。一旦正气完全耗脱,生命也将结束。因此,治病的目的就是把正气扶起来,也就在于把生命扶起来。)准此以观正气与自然疗能,皆有转移疾病之权利,皆为疾病之重要关键,其势力与作用,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正气二字,即视为自然疗能可也。(正与邪是治疗疾病的两个方面。每一方面的盛衰强弱都关乎另一方面的变化。因此,扶正莫忘祛邪,祛邪也不能忽视扶正。二者虽然是两个方面,其本质则是一个,就是生命的正气是否因治疗而强大了。正气强大的表现有诸多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在神的方面,即神是不是充足了。神足则正气自然充足。关于如何体会疾病的康复反应,可参考网上诸家之论,不复再述。)

 

正气之意义既明,更进而言其与治疗之关系。夫正气为人体之要素,任何人不能离正气以生存,亦任何医学不能舍正气以救人。(非正气无以谈生命,非正气亦无以谈治疗。治疗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把正气扶起来,把邪气祛除出去。)医学之为用,不过辅助正气以调节病变而已。顺正气者生,逆正气者死,此自古治疗之大法也。(此语最是简明,奈何当世医者多不明此理,反而尽在排毒上下功夫。多用苦寒以伤正,更发明凉茶一物,且美其名曰治热气。不知正气之伤,万难修复。而凉药恣意滥用,伤人无数。君不见两广多见脸色暗淡之人,皆是滥用苦寒,多服凉茶的必然后果。)

 

吾国医学于治疗上所以能奏伟大之功效者,亦即古圣教人尊崇正气之故耳,仲师伤寒金匮两书,为自来医家之宝函,其立法处方,无不以正气为重。(仲景一书,若以一言以总之,不过扶正而已。故书中多用阳药,如附子、干姜、桂枝辈每见于多个经方中。为何如此,难道仲师不知道用清热解毒药吗?凡病当在正气上下功夫,如此方是苍生大医。反观含灵巨贼,滥用苦寒伤害正气,病去三分而正伤五分,病邪未能祛尽而正气已然不支。如此每把小病治成大病,把轻病治成重病者,多矣。其皆不懂扶助正气之理使然。)

 

观其病之在表者,或虽在里而症状有向外抵抗之势者,必谆谆然以下为戒。(恐伤正也。正必伤正。正伤则邪气必然内陷。故治单纯的表证,当以辛温之药。辛以开之且助阳外向外祛邪;温以扶阳且阳气内旺更宜于祛除其邪气。即如辛凉诸法,虽未能内扶阳气,但仍有外祛邪气之效。但不若温药扶正之效之大,且尚可与言至精至微之医道;但如滥用下法以治表证,则是医者之最烂者也,未可与言医也。)

 

例如太阳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又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之,又曰:结胸症,其脉浮大,皆正气抵抗病变之表现,倘医不能助其向外调节而反下之,则与正气背道而弛,故曰逆,逆则有伤正气,引病内陷,病变百出矣。(下法是攻邪之法,是通过阳明的途径所邪气排出去,其相关联的脏腑有肺、胃、大肠等。对肺来说,下法是攻肺中之邪气,使从阳明谷道而出。对胃肠来说,下法是清利阳明谷道,使邪气通过大便排出体外。但实际上,我们正常人体天天都要大便,这是自然的下法。这个正常的大便正好说明了阳明以降为顺,以降为补的道理。而治疗意义的下法是促进这个排便的过程,使之增加排出能力,以排出更多的粪便,排出的粪便中就包含着体内不同程度的邪气。因此说,下法就是顺畅阳明的一个过程。大凡病邪阻滞了阳明谷道,下法是首要的治疗手段。但即使邪气未在阳明,下法也是其必然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下法,把其他层次的邪气排出去。特别是治疗肿瘤等大病重病顽固病症,下法未失为一个重要的治疗大法。但下法会伤正气,这是医者要谆谆注意的问题。在不伤正气,或者正气充足,尚奈下法的情况下,下法是祛邪的重要手段。如果因此而忽视下法,则是医者之错。因此,谈正气不是不用下法,相反,是通过攻邪而扶正。)然犹恐后人忽视而不置信,则又列举误下之变。如下后脉促胸满,下后其气上冲,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数下之遂协热而利诸条,其所以反复声明者,盖无非此意耳。由观禁汗诸条,如衄家不可发汗,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家不可发汗之类,其禁汗之目的,或则因贫血,或则津液缺乏,或则体温不足,凡此皆细胞生活机能衰弱,正气不足之症,治疗上宜探其原因以补益之,鼓舞之。若复发汗,则细胞势力愈衰弱,正气愈不足,而病变亦愈重,此仲景提出禁汗诸条之用意也。再就太阳病症状及方剂而论之,脉紧头项强痛,肢疲而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皆为正气抵抗病变之现象,而非疾病之本体。(一语惊醒梦中人。太阳表寒证,其各种病状表现全是正气奋起抗邪之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整部《伤寒论》不过是一部正气从各个层面奋起抗邪的写照。则伤寒也罢,杂病也罢,如果能清楚地认识到正气在不同层面的不同抗邪反应,医者自然会采用合适的治疗手段去扶正祛邪,而不是祛邪伤正。由此,强调一个真正的治疗思路:凡治病,当需顾护正气,想正气所想,虑正气所虑,理解正气的工作方式,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认清何为真正的疾病反应,何为正气的祛邪反应,如此方为正气所需,药为正气所用,疾病自然得愈。)盖延髓中之生温中枢,受外邪毒素之刺激而兴奋,其结果为体温升腾,此时体温调节中枢起救济作用以调节之,其方法即放散异常之体温于体外,故中枢陆续输送含有害物质之血液于表层,以期努力放散,此即正气之自然妙机,但同时因汗腺闭结,终不得发汗,使无从输泻之血液迫于筋肉,故头项强疼,肢疲而痛,欲泻而不得泻,故恶寒发热。浅层动脉充血,故脉息浮紧。倘人体无正气向外抵抗,则此等症状从何而生,且亦不得称为太阳病矣。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皆辛温发汗剂,皆所以补助正气之不及,使集于表层之有害物质逐于体外也,设不此之图,于此时而用西医之冰囊,及冷水浴等疗法,则未有不殆者。(一以扶正以祛邪,一以伤正而养邪。两种治疗手段的优劣一目了然矣。故仲景曰:病在阳者应以汗解之,亦此意也。

 

在表者,正尚在内而未伤,尽可以汗法祛邪于外。如果正气不足,忧虑汗法伤正,自可加人参于麻黄汤中,而麻黄理中汤。此为变通之法,但亦常用于当前临床。既然有理中护中,则麻黄汤量当需用足,如此一鼓作气,一剂而邪气得祛而病愈。故治外感病者,当需一剂已,如此则或可为良医。若病家服药三天未效,七日尚恶寒,如此之庸医,未知何可有面目面对病家之期盼!)

 

又如阳明实证,因病机不能外达,持续日久,正气失其机转,有害物质遂深集于体内消化器官,故现神昏谵语状热便秘之症状,病在里,则非下剂不可。三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皆扫荡有害物质之剂。随病变集积之程度与病人体质之差别而选用之,此去其害因以恢复正气之机转也。(此引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邪正的位置。具体来说,邪气一般居于人体的什么层次,什么病位?这不仅决定于邪气本身,也决定于人体的正气情况。如果正气在三阳经层次都比较充足,则邪气客入肌表时,只会在表层与正气抗争,从而引起表证,也就是三阳经证。如果正气在三阴的层次上非常不足,则在表的邪气有可能侵入阴分,引起三阴经证。也就是说,人体就如一个整体,充满着正气。如果有一处正气不足了,跟着就会有一处邪气客入。正虚的越多,邪客的也就越多。正虚在何处,邪侵入何处。三阳正虚,则邪在三阳;三阴正虚,则邪在三阴。正在哪个层次不足,邪正就会在哪个层次上交争。正气想祛邪于外,但能力有限;邪气想侵占正气之地盘,不欲透出。于是正邪交争,引起不同症状。其症状必然表现在某个特定的层次上,这个层次预示着正气抗邪的反应。如果正气得充,则能祛邪外出。正气不足,则邪气更深入一层。如果症状因时间变化而改变,则必然预示着正邪交争的层次有所变化,或是正胜了邪,交争的层次浅了,或是邪胜了正,交争的层次深了。因此,医生诊病,当明白此理。根据邪正交争的不同层次来判断正气的胜衰以及邪气的位置,由此而对证处方用药,方能不误。临床上每见重症大病,经治疗后,病人出现黑便,且臭不可闻,这是太阴层次的阳气充足了而出现的排毒反应。此时即使每天腹泻二十次,也要继续治疗。再如如果出现口苦,咽干,那是邪气从三阴层次被赶了出来,跑到少阳上来了。这是就要用点柴胡法把邪气透出来。这个方法就是根据邪正交争的位置来决定的。如果病人出现高热,邪正可能交争于太阳。此时正是透邪外出的大好时机,要紧紧地抓住这个机会,从内扶正,从外开表,以把邪气完全地透出去。此时最怕不明事理的庸医,动不动就清热,大量地使用抗生素、寒凉中药,就想把这个热清下去。大家想一想,这个高热是什么意思?是邪气从三阴透了出来,正好走在于太阳的层次,是正邪交争于太阳的一种必然反应。清热的结果是伤了正气,本来邪气与正气不分胜负,此时正气一伤,邪气就胜了,于是邪气就会再向里走。从而导致好不容易快治好的病又出现反复,甚至加重。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出两个观点:第一、有一分发热就有一分阳气。发热就预示着正与邪的战争尚在进行,表示阳还不虚,还能抗争。如果热退了,或者是邪气完全排出体外了,或者表示邪气没有遇到抵抗而深入了。因此,单纯地退热并非是什么好事,这可能是疾病深入的第一步。当前有多少外感发热是得到正确的治疗而透邪外出了,又有多少发热是清热退烧而伤正后,邪气内陷了!庸医治病大抵如此。每每小病变大,轻病变重,谁之错耶?第二、发热是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发热预示着疾病的治疗出现转机,正气在努力祛邪外出。此时正确的治疗大法是努力扶正,籍正气的力量来把邪气赶出去。正气充足的过程可能会出现更高的发热,或者更长时间的发热。此时正是看医生的水平的关键时期。医生一方面自己要镇静,以便清楚地认清正邪交争的层次与预后,另一方面还要以极大的信心安慰病家,以防病家乱了方寸而急急用上抗生素。一但误治,则可能前功尽弃。三阴病之发热尤其如此,特别是在少阴的层次上的发热,往往是低热不退,持续很长的时间。其脉可能沉而数。千万不要因其数而滥用清热,此时其数是正虚的表现形式之一,要用四逆汤来扶助正气,或者适当配伍清热轻剂,或者以当归四逆法,或者以麻附细法引邪外透。其要点全在用热药温药为主,而不是相反。单纯的清热只会损伤正气,出现低热时退时烧的局面,这是正气尚未被完全打败,仍能奋起抗邪。如果正气彻底被损害了,那低热是退了,但邪气也更深入了一层。表现为手脚更冰了,面色更苍白了,食欲更差了,乏力更明显了,治愈的可能性也更小了。所以说,遇到发烧,单纯的退烧绝对是投敌卖国行为,是庸医行径。)

 

至于三阴为病,多属细胞生活力衰弱,正气不足,故治疗亦多补养鼓舞之剂。(三阴为病,其本质是正气在三阴的层次不足了,邪气因而客入为患。而治疗三阴病之大法,总以扶助三阴层次的正气为主。三阳居于人体表层,是抗邪的前线;而三阴居于人体的深层,是我们生命的最后根据地。三阴层次的正气强弱直接关系着生命的盛衰,因此其三阴病之治疗,切切不能忘记扶助正气。三阴层次有一分正气,就有可能恢复一分生命活力。三阴层次每损伤一分正气,邪气都将深入一分,邪愈进则病愈重。)

 

由此以观,治疗不过为除去外因恢复正气,或补助之,鼓舞之,以促其治愈之方法而已,《内经》所谓“治病当求其本,顺其志,”即此之谓也。至于疾病之治与不治,不在药石之功效,而在正气之机转。(此语精辟。命在正气,不在药物。即使药物进入体内,亦必需信赖正气的运化而能取得治疗之效。简单地来说,药物在死人身上是没有效果的。因为死人没有正气。正气尚存,则药物若能取效。正气消散,药石难复。)苟正气机转消亡,则死病无良医,虽古医圣复见于今日,亦将束手无策,付诸命运而已。昔扁鹊治虢太子之尸厥也,天下皆难其能生死人而肉白骨,扁鹊辞曰:自生者我起之。观此可为佐证。(观当今医院之CCU病房,多是垂危之病人。其若真正属于正气衰危者,仲师亦不能复其生矣。但亦见正气尚存者,医者不识,继续滥用寒凉药物伤害正气,则病人之死,医者为祸良多。医者不自查,病家居然亦不自查。则病人之死,居然是非但与医者无关,反而送礼感觉辛苦治疗云云。如此观之,则世人之愚昧,医者之蠢笨,可以想象矣。)

 

综上所述,可作一结论曰:正气因病变而不足者,必借重于治疗,而治疗必须顾正气,二者宜相辅而行之,不然舍治疗而徒赖正气,不特病之经过太久,且将发生他种变化,若舍正气而专事治,药石乱投,救人无数矣。(所谓中医,简单的来说,是中庸之医,是中正不偏之医。何为中正,何为不偏不倚?余认为生命本身最有发言权。什么是生命?生命是正气的表现形式。因此,正气才决定着是否中正。而如果正气不足,应该如何保持中正呢?当然是扶助正气,使之充足以中正之。奈何这样的道理却不被世医理解,每每滥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大病小病全要寒凉滋阴。如此阴胜则阳衰,生机因此减退,中正之既然不可能,治疗结果自然也不会好。因此说,舍却正气的治疗,全是错误的治疗。不顾正气的医学,根本不足以称之为救命手段!!按照这个理论来看来当前的两种医学体系。中医如此,西医也当如此。当前的医疗现状是,庸医杀人无数,反而未见社会警醒。且庸医依然在杀人,而病家依然前仆后继地前去送死。如此现状,病家之错耶?医者之错耶?)

 

养正气去邪气

 

正气不足的人,汗毛孔(腠理)容易松弛,失去其护卫表皮的作用,因而最容易感受四时流行之气,使四时之气自表皮而入。发则会出现咳嗽、流涕、头昏,或发热、怕风等症状。

 

中医有句话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抗病、康复能力。一般来说,正气不足的人,汗毛孔(腠理)容易松弛,失去其护卫表皮的功能,因而最容易感受四时流行之气,使四时之气自表皮而入。发则会出现咳嗽、流涕、头昏,或发热、怕风等症状。此外,有的病人小便点滴不畅、滴沥不尽,一天数十次,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有癃者,一日数十漫,此(正气)不足也。” 

 

邪,又称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等,也包括机体内部继发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如淤血、痰饮、宿食、水湿、结石等。邪可伤害正气、引起疾病,即所谓的“邪气发病”。身体发热如火炭,颈部和胸部有阻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盛,呼吸喘促而气上逆,这些都是邪气亢盛有余、正邪两旺的表现。

 

一般来说,邪气侵犯人体后,正气与邪气就会相互发生作用,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正气有破坏和损害作用,另一方面正气对邪气的损害有抵御的作用,能祛气,并消除其不良影响。因此,正邪的斗争及斗争中正邪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病机、病症的虚实变化,而且直接决定了疾病的转归。可以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就是正邪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与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存在着消长盛衰变化,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邪气增长而亢盛,邪胜正虚,则正气必然虚损而衰退;正气增长而旺盛,正胜邪退,则邪气必然消退而衰减。

 

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过程,也像国家之间的打仗一样。一个国家要想抵御住外敌的入侵,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强大自己的国防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人体也是这样,如果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正气充足,病邪是无法入侵的。这就是中医理论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内正气足才能与世抗争,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要先修养自己体内的正气。

 

弘扬中医药文化,共创美好健康人生!  点击分享更多健康信息,共同传递健康文化知识!

 

何提升正气消除邪气(转载)作者:龙梅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人们的吃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活命了,而是需要吃的更有益于 人体健康、驱病延年、更富有生命力。重要在这方面,它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药膳含衣食为一体,是根据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药理论和中医的营养理论,用 中药和食物相配伍,加入适当的调料经炮制烹调而成的。中医的药膳可以防治疾病,而且能够扶正务本,调补气血,增强正气。在我们民间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中医 强调医药治病,必须配合五谷为养、五果为供、五禽为益、五菜为充。达到骨肉果菜食养敬之的目的。好,大的纲领大家知道了,接下来我就向朋友们介绍具体的有 哪些食物可以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的人体的免疫力。

 

首先说米谷品。米类、谷类的有什么呢?排在第一位的是我们把它叫粟米,也就是小米。小米能够益气补中;紧接着是白粮米可是除热、益气;第三是绿豆,绿豆可 以清毒,能够治疗丹毒、烦热和五脏行经脉;大家可以拿出笔和纸进行记录。我再放慢点速度。第一个是小米能够益气补中;第二是清凉米可以益气和消渴;第三是 绿豆,绿豆可以治疗丹毒、风疹、烦热和五脏性经脉;再有是小麦可以除热、止烦燥、消渴、利小便;再有是白芝麻,白芝麻能够治疗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 脉、驱头风、润肌肤;还有是蜂蜜,蜂蜜能够补五脏不足之气,益中、止痛、解毒,凝而固合百药,除众病。所以蜂蜜对于医家来讲是用得比较多,比较顺手的一味 药食同源的食物。

 

再说这个肉类,不同的肉它有不同的作用,您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进行适当的选择。牛肉,牛肉可以治疗消渴、安中益气、补脾胃;羊肉呢?羊肉主暖中,大风汗 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狗肉,狗肉能够安五脏、益氧导、补血脉、厚肠胃,时下焦,而且黄狗的肉比较好;再说这个兔肉,兔肉能够补中益气。

 

说完肉类在说这个禽类。禽类这个鹅可以利五脏、治疗消渴,这个丹雄鸡(音译)可以止 血、温中、补虚;这个鸭子,鸭子能够补内虚,消毒热、通利水道;在说鱼,鲤鱼可以治疗水肿、咳嗽、气喘;鲫鱼可以中益五脏;河豚鱼能够补虚、驱湿气;此外 大部分的水果和蔬菜也都营养丰富都人体都有好处。

 

还有您可以用黄芪30个,老母鸡一只洗净,同煮,放少许盐,喝汤,每周喝一次保证你面色红润,有光泽,精力旺盛。

 

再有,猪蹄一个,清水煮熟后加入海带,还可以放入花生,少许盐,一个猪蹄炖汤成三小碗,一天一个,连喝一周,你会呈现儿童般皮肤,不妨试试,简单方便。

 

这是给大家所介绍的能够提升正气的食物。接下来我再给大家介绍怎么去通过吃来解决上 火关于这个火。火及邪气。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怎么去排火?首先说心火,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实火则表现为反复的口腔溃 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所以对于有心火的朋友我一直向大家推荐,什么呀?

 

解决心火最好的就是莲子汤。30克的莲子不去心,15克的栀子用纱布包好,再加上点 冰糖用水煎,吃莲子和汤,这就能去心火。再就是肺火干咳没有痰,或者痰少而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头发红,什么呀?川贝汤。一直以来很多朋友都 在使用川贝汤,并且受益于其中啊。川贝汤有10克的川贝母,捣碎成沫,两只白梨削皮成块,加上适当冰糖,清水适量的炖服。再说胃火,胃火分为虚、实两种。 虚火表现为吃的少、便秘、腹胀、舌红、舌苔少;实火表现为胃部的灼痛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硬,那么可以用绿豆。这个绿豆汤怎么作的呢?用30克的石膏 粉,用糯米、绿豆各适量,然后用水煎煮石膏,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糯米、绿豆粥煮食。大家记录下来了吗?要是没记录下来,回。再说这个肝火,肝火表 现为头痛、头昏、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脏痛,那么解决的方法,一副猪肝,30克的菊花,菊花用纱布包好,在一起煎煮到肝熟,吃肝喝汤。再说这个肾 火,肾火表现为头晕耳鸣、头晕目眩,还有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燥,可以用猪腰子两只,枸杞子、鳝鱼肉各15克共放入内沙锅内,煮到猪腰子熟,吃猪腰子 喝汤,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肾火的问题。

 

帮正气还是帮邪气? 

 

楼主!请教个问题:

 

感冒可能是受寒引起的,但前期没处理好,后续可能引发肺炎支气管炎等其他的并发症。这时医院一般采用的就是消炎方面的处理。我想问的是炎症是身体的正常反应吗?此时按您的理论,你下一步是打算做什么?医院此时长采用的消炎处理是否是合理的治疗?请指点下!先谢了!

 

禅中医学回复说:

 

炎症是身体能量被寒气阻碍不能流通所致,所谓的炎症正是寒气深入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本质上还是寒造成的。西医的消炎在中医叫清热,是想清除被阻碍的能量,而非排除阻碍能量流通的寒邪。是在帮助寒邪继续深入排除障碍,而非帮助能量流通排除障碍。是在帮助外来邪气,而非帮助身体的正气。打算做什么要看立场是什么,是想帮正气还是想帮邪气。帮邪气就清除身体的能量,即所谓消炎。帮正气就排除身体的阻碍,即散掉寒气。

 

只要采取行动,不是帮正气,就是助邪气,不外这两种可能。经云:“上工平气,中工乱经,下工绝气危生”。由众多下工组成的医疗单位所采取的“治疗”,除了有意无意地助邪气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呢?这大概正是自古常言“不服药常得中医”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