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险产品形态要怎么创新呢?

 高山仙人掌 2014-10-02

   创新必然是基于传统做法的先天缺陷。众所周知,现有的车险服务均是“一年期续保”、“以车为投保标”的,这个产品形态是先于电子信息时代所确立的。如此确立的原因,是为了保险公司保费收取、核保理赔的便捷,但是却是很粗糙的一种形态。最大的粗糙,在于与真实风险暴露单位的“失配”。详细分解,问题有以下几点;

1、真实风险暴露并非简单的时间度量。每个人的驾驶密度不同。平时上班坐地铁、周末偶尔开车的白领用户,对第三者责任险这种行驶事故责任的风险暴露很低,而对盗抢险这种停车状态的风险暴露很高;而常常东奔西跑做业务的销售人员则相反。

2、忽略了风险暴露的环境因素和场景因素。对于盗抢险,车常停在车库和车常停在路边的风险暴露不同,居住地区的治安犯罪率也会有影响。对于自燃险,常检修的车辆和不常检修的车辆风险暴露不同。

3、忽略了人的因素。驾驶员行为习惯对于人为事故有直接影响。同时美国车险行业的经验显示,驾驶员的消费信用、偏好习惯都对车险有显著预测价值。而对于一车多人驾驶情况下,指定驾驶员的信息也不能反应真实的风险暴露。

目前,解决这些失配问题的技术手段正在渐渐成熟。随着车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有了从风险暴露最小粒度衡量车险风险的可能,而车险的产品形态,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碎片化、颗粒化。

数据有什么机会?

机会一:精准营销

在现有一年期续保的车险形态下,营销的转化率瓶颈在于时间的匹配。如果消费者不是接近续保日,再诱人的促销都无法转化。因此现在的车险营销瓶颈是时间触点匹配。


是随着保险公司走向细分市场,精准营销会面临新的课题,即用户画像和精准投放。但是保险业自身的用户画像数据严重欠缺。除了投保必要的身份信息之外,几无
可用数据,甚至连联系方式信息都不完备。这固然是长期依赖中介、兼业渠道的恶果,同时也是保险行业长期涸泽而渔导致了行业恶劣的社会认知。有保费,没有客
户;有品牌,没有粉丝。用户不理赔的时候想不起来保险公司,理赔之后也少有几个说保险公司的好。

一段时间之内,保险业要为过去的品牌不作为而买单了,其中就包括花费相对高昂的营销成本说服客户转化。但是要为行业正名的真正做法是做好服务,为消费者带来价值。再一次,作为金融服务业,互联网倒逼保险业回到本原,重视服务。

机会二:核保模型


险行业的特殊在于销售先发于成本,因此价格基于预测,经营效益后验。控制风险的手段,无非是保费充足,和保单优选。核保模型就是做保单优选的利器,但是在
国内车险业应用不足。核保模型区别于定价模型。定价模型评估的是风险价值和保单价格,而核保模型评估的是基于公司经营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它的不可或缺性有
以下几点:

当市场化程度不足,费率监管不能充分反映定价的时候,核保模型可以协助保证保费充足。

当定价因子受限,有些变量因子由于监管等原因不能用于定价的时候,核保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保单质量。

当重要因子的数据量不充分、覆盖率不足,或者不稳定,易被伪造等原因不适合作为定价因子的时候,用在核保模型上可以有效防止逆选择并保证保费充足。

尤其对于互联网非结构化大数据,不适合直接应用传统的定价模型,那么放在核保模型就最合适的了。假如某用户关联了微博账号,而微博里全是些酒吧照片,赤裸裸增加保费显然不合适,但是或许可以在用户续保的时候“不小心”漏掉一些优惠吧。

总结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若干家第三方平台,通过比价和导购,帮助消费者挑选适合自己的车险产品。同时随着费率的放
开,若干家创新的保险公司在自己的优势细分市场建立门槛,给自己的客户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更好的服务。这客观上也使得第三方平台的价值更突出。消费者理智比
较,明白投保,提高安全意识,能够被识别从而得到奖励。这将是一个多方共建的正能量循环,最终让各方共赢。因为我们追求一个共同目标,不是车险,而是,车,无险。

  武清车务尝试向第三方平台走出第一步,尽量为大家提供更多车险保险公司的报价,供大家参考选择,总有一家适合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