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必然是基于传统做法的先天缺陷。众所周知,现有的车险服务均是“一年期续保”、“以车为投保标”的,这个产品形态是先于电子信息时代所确立的。如此确立的原因,是为了保险公司保费收取、核保理赔的便捷,但是却是很粗糙的一种形态。最大的粗糙,在于与真实风险暴露单位的“失配”。详细分解,问题有以下几点; 1、真实风险暴露并非简单的时间度量。每个人的驾驶密度不同。平时上班坐地铁、周末偶尔开车的白领用户,对第三者责任险这种行驶事故责任的风险暴露很低,而对盗抢险这种停车状态的风险暴露很高;而常常东奔西跑做业务的销售人员则相反。 2、忽略了风险暴露的环境因素和场景因素。对于盗抢险,车常停在车库和车常停在路边的风险暴露不同,居住地区的治安犯罪率也会有影响。对于自燃险,常检修的车辆和不常检修的车辆风险暴露不同。 3、忽略了人的因素。驾驶员行为习惯对于人为事故有直接影响。同时美国车险行业的经验显示,驾驶员的消费信用、偏好习惯都对车险有显著预测价值。而对于一车多人驾驶情况下,指定驾驶员的信息也不能反应真实的风险暴露。 目前,解决这些失配问题的技术手段正在渐渐成熟。随着车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有了从风险暴露最小粒度衡量车险风险的可能,而车险的产品形态,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碎片化、颗粒化。 数据有什么机会? 机会一:精准营销 在现有一年期续保的车险形态下,营销的转化率瓶颈在于时间的匹配。如果消费者不是接近续保日,再诱人的促销都无法转化。因此现在的车险营销瓶颈是时间触点匹配。 但 一段时间之内,保险业要为过去的品牌不作为而买单了,其中就包括花费相对高昂的营销成本说服客户转化。但是要为行业正名的真正做法是做好服务,为消费者带来价值。再一次,作为金融服务业,互联网倒逼保险业回到本原,重视服务。 机会二:核保模型 保
尤其对于互联网非结构化大数据,不适合直接应用传统的定价模型,那么放在核保模型就最合适的了。假如某用户关联了微博账号,而微博里全是些酒吧照片,赤裸裸增加保费显然不合适,但是或许可以在用户续保的时候“不小心”漏掉一些优惠吧。 总结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若干家第三方平台,通过比价和导购,帮助消费者挑选适合自己的车险产品。同时随着费率的放 武清车务尝试向第三方平台走出第一步,尽量为大家提供更多车险保险公司的报价,供大家参考选择,总有一家适合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