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慎言

 书虫907 2014-10-02

慎言

 

古之圣贤教导我们要谨言慎行。为何要谨言,因为说话对人太重要了。话说得好,“一言以兴邦”;说得不好,“一言以丧邦”。汉代的刘向说:“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说苑十六·谈丛》)。说话是各行立业的根本,一句话说得合适,可以退却敌人和对手,一句话说得得当,可以保卫国家。

慎言,首先是要管住口,要谨开口,慢开言。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口者关也(关口),舌者机也(祸福之机),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又说“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说苑卷十六·谈丛》)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诗经·大雅·抑》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上有个瑕疵,可以把它磨掉,而说了错话,就没办法改变了。又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唐代大文豪韩愈有感于此,曾写了一篇《择言解》的文章。文章说,火不禁为灾,水不防为患,言不慎为祸。然火为我灾,有水可伏;水为我患,有土可遏;言以致祸,却无以为救。言祸甚于水火之灾患,有理智的人怎么能不择言呢?

慎言,不是闭口不说。人生活在社会上,没交往不可能,交往不说话不可能。不该说时乱说不行,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行。孔子就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为政》)也就是说,该说的时候你不说,你会失去很多的朋友,别人会认为你城府太深,对你敬而远之。但不该说的时候,你却多话,那就会失言,说错话。所以智慧的人,才能够做到既不失言又不失人。 所以孔子说,“终日言,不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之患,唯智者有之。”多说不惹忧患,这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啊。在这方面,古之圣贤确有不少经验之谈。总结一下,大抵有以下几条:

一、少说为佳。少说为佳一直被古人奉为圭臬。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主张少言。他说:“希言,自然。”(《老子·第二十三章》)少说,才能保持自然的状态。刘向说:“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说苑卷十六·谈丛》)即使你很会说话,但说多了保不了哪句话说错了,多言必失嘛。特别是在握有生杀大权的人面前,沉默是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就是雍正朝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的名言,也是他为官的经验之谈。少言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要絮叨。要言不烦,点到为止。不要说个不停,车轱辘话来回说,说者累,听者厌。

二、言必诚实。所说的话应该是自己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能说谎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宁肯不说,也不要说违心的话。佛家就有一条戒律: “出家人不打诳语”。孔子也非常讨厌巧言佞色的人。他说:“巧言佞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成一人副讨人喜欢样子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三、言而有信。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又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也就是说,你说的话要能兑现。人无信则无以立。失去了信任,今后你再说得天花乱坠,别人也不再会相信你了。子贡说:“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19.10》意思是说,你只有取得别人的信任,你才可以去规劝别人,否则,别人会以为你诽谤他呢。特别是对于领导。一次,子贡问孔子,怎么样才能成为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先将要说的话实行了再说出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八佾》4.24)君子说话时要谨慎,做事要雷厉风行。孔子又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八佾》4.22)古时的人言语不轻易说出,是怕自己做不到啊。 “可言也不可行,君子不言也。”说了办不到的话,不要说。说到的要做到。

四、知而后言。对自己了解的事物,不妨发发言论;对自己还不懂的东西,就不要乱发议论。孔子就曾对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也就是说对不知道的东西,你不要装着知道,这才叫真正的知呢!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孔子说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论语·为政》)要多听,对不懂的事、有怀疑的地方予以保留,不懂不要装懂,不懂不要乱说,其余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说出来,这样才能少犯错误。我们有些人,喜欢夸夸其谈,好像地上全知,天上也知道一半,很多事自己没有搞懂,却要装得什么东西都知道,结果贻笑大方。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19.25》)你说一句,别人就知道你对你说的事懂不懂了。所以,对自己都没有弄明白的事,不要胡乱加以评论。你不说,别人还不知道你懂不懂,你一说,别人就知道你懂不懂了。最可怕的是,有的人还不怕别人笑话,信口胡说,这就让人生厌了。

五、言求达意。说话,是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思,要想清楚了再说,要谨慎择言,力求准确表达,不要慌不择言,辞不达意,说了半天,别人还不知你说的什么,或者让人误会了你的意思。

六、非礼勿言。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话不说,具体说,犯上之言,伤人之言,淫邪之言、诳人之言,猥琐之言不要说。

以上是为言之大道,不仅保身,也在于修行修德。遗憾的是,这些正大光明教诲,后来却变成了人际交往的心术:

比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抛却一片心。” 朋友交往,不能坦诚相见,话只说三分。这是因为人心难测,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又如,“事不关己,少说为佳”。没有了是非观和正义感。元代的白朴写了一首曲子:“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中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中吕]阳春曲·知几)

又如承风希旨,看领导的脸色说话。

再如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巧言令色。

如此之类,不足为训。

总汇前人教诲,归结为“六不语,八不说”。


六不语:

1、不诳语:不说假话,取信于人,是以立身。

2、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谄媚,不说淫意不正之言词。

3、不秽语:不说猥琐下流的语言。

4、不絮语:意达即可,点到为止,不要絮叨,让人生厌。

5、不妄语:不要说荒诞不经的事。

6、不狂语:不说大话、不说满话,不说过头话,说话要留有余地,说到的要能做到。


八不说:

1、家事不说:家事不出大门,不与外人谈及。

2、人短不说:人之疮巴,是人伤痛之处,不愿被人提起或不愿外人知晓的事。揭人疮巴,戳人痛处,是一大忌。一是显得自己没有修养,二是引得对方恼怒,重则报复反击于你,轻则怀恨在心。俗语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不揭人之短,特别是不能当众人面揭别人之短。如逞口舌之快,一时义愤,出言不慎,不免有杀身之祸。汉代刘向说:“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 (《说苑卷十六·谈丛》)更有甚者,乃至有杀身之祸。春秋宋泯公十年(公元前年),宋国出兵讨伐鲁国,战于乘丘。鲁国活捉了宋国的大将南宫万。后来宋国求情,鲁国放回了南宫万。一次,泯公和南宫万一起去狩猎,为争猎物争道,泯公发怒,对南宫万发怒道:原来我还是很敬重你的,不过现在,你只不过是鲁国放回的俘虏。这句话正好戳到南宫万的痛处,揭了他的疮疤,于是设局杀了宋泯公。隐恶扬善。莫揭人之恶,莫道人之短。别人的恶行、糗事,不要到处去说、议论。对朋友错误,要规劝于密室,对熟人之善行,要扬善于广庭。

3、成事不说。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3.21》)已经成为现实的事,不要再老去说了。因为说了也于事无补。

4、不知不说:对自己不懂的事不要装懂,多存阙如。

5、非礼不说: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话不说。

6、不剿说:不要把别人说的话当成自己的话,就如同不要抄袭别人的文章一样。

7、事不数说:子游曰:“事数[shuo4]君,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4.26)侍奉君主,如果反复向其进谏,就会招来侮辱;对待朋友,如果反复规劝,就会和朋友疏远。所规劝他人,要适可而止,说了,尽了诤友之心,对方不听,就不要再多说了。

8、是非不说:不两舌,不拨弄是非,挑人不和。特别是“疏不间亲”,关系疏远的,不要离间关系亲密人。因为他们关系好,暂时有了一点矛盾,可能很快就和好如初,这样两个人会把你说他们的话告知对方,双方都会嫉恨于你。

 

慎言三字经

言语者,心之宣,福祸机,谨开言。

圭之玷,尚可磨,不可为,言之玷。

言既出,驷难追,三思后,再陈言。

言在诚,莫巧言。诚心布,人随迁。

言未出,行先践。言可复,莫诳骗。

莫饶舌,话须简。事不明,莫妄言。

辞达意,慎择言,言不择,怨祸愆。

不剿说,称人贤。不自伐,为人谦。

戒秽语,莫狂言。与人论,莫争辩。

扬人善,隐人嫌。不两舌,亲不间。

只报喜,不报忧。休戚共,人不怨。

友有错,不数言。事已成,不再谏。

家中事,莫外宣。心底事,莫外言。

敏于事,慎于言。言不误,保身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