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游地产的“美”与“危”

 MyTube 2014-10-03

凤凰房产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有个别地方政府假借招商引资名义“上马”旅游项目,加之政策倾斜和拿地的成本优势,使得不少开发商以旅游地产名义圈占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继而,旅游地产乱象丛生,而在这些破坏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


旅游地产缘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自2009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提出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围绕旅游度假、生态养生养老需求的旅游地产开发广受关注。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日趋严厉,众多企业意识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深度改变,旅游地产开发更是到了白热化阶段。据数据显示,我国已面市的旅游地产项目共有2259个,遍布全国85个城市和地区,全国共有1629个企业涉及旅游地产开发领域,其中房地产企业约占80%。不难发现,目前旅游地产俨然已经成为转型的“香饽饽”。


一面是地方政府急于发展地方经济,一面是开发商转型的迫切,在利益的驱使下双方一拍即合。然而,不少开发商在介入旅游地产后,却没能将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而是将景区分割,用于高档住宅和别墅项目的开发,公共资源转变私有。正如各地借完善城市商业布局为名大力发展商业地产,以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来发展养老地产,现在,则是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大旗下猛推旅游地产。



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今年一场“威马逊”,再连着一场“海鸥”,两次强台风加上据说几十年不遇的天文大潮,使海口西海岸彻底垮塌了,海岸线后退了几十米。


旅游地产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下,目前支撑旅游地产发展的仍是地产,而非旅游产业。不难看出,这样的发展模式并不可持续,也违背旅游度假的本质。在旅游地产越来越被人关注时,其现在和未来着实引人思考和探索。


旅游开发,地产现行的策略下遭受破坏的案例不胜枚举。2013年,重庆仙女山被指旅游地产开发过度破坏环境。不足0.3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扩大到9.6平方公里,发展太过于迅猛,导致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以莫愁湖为代表的湖泊成了城市的“洗脚盆”和临湖富豪的“私家花园”,四十多家会所用会员制和高价门槛圈地独享杭州西湖岸线,云南大理洱海的情人湖则被林立的别墅群所取代,南京中山陵地区除不断扩建的帝豪别墅外,220万平方米的高尔夫别墅及球场、78万平方米的马术场以及占地20万平方米的天泓山庄等高档地产项目不断诞生。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面对这种现象,直言道,对于进入旅游地产的许多房企而言,由于企业开发旅游地产是迫于生存压力,他们热衷的是“地产”,而非“旅游”。


旅游地产“激进”开发的冷思考


旅游地产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下,目前支撑旅游地产发展的仍是地产,而非旅游产业。不难看出,这样的发展模式并不可持续,也违背旅游度假的本质。在旅游地产越来越被人关注时,其现在和未来着实引人思考和探索。


第一,发展旅游产业并非着力发展旅游地产。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我国将向民间资本全方位开放旅游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从风景名胜、海岛海洋旅游开发到旅游装备制造、旅游公共服务在内的所有旅游服务业链条。《意见》全文只字未提旅游地产,但是擅于谋算的开发商却借“旅游”之名钻了空子,寻到了新机遇。


第二,全国各地都出台了限购政策,无论政策收紧还是松绑,旅游地产都能轻松“自保”。若项目的属性是住宅,便以不在城区为由突破障碍;若项目的属性是商业,也能以产权酒店的为由顺利规避。购买旅游地产的通常都是以投资为目的,在开发商对旅游地产兴趣日益浓厚时,是否应该加码购房政策,或是建立完善的开发规范。


资金如水,逐利而流。当政策把水流的源头堵住时,要么流向他方,要么“水满则溢”。旅游地产之所以被炒得火热,无非是受长期盈利压力的影响,当资金面收缩紧张时,旅游地产格局也将随之疲软。更严重的后果是,一旦“水满则溢”,旅游地产只会在美丽的景区内留下一幢幢灰头土脸的高楼。旅游地产勾画的很美,却禁不起思量。


编后

旅游地产的开发投资行为特征已不是单纯的地产投资活动,对于旅游地产而言,其客源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有第一居所需求,有第二居所需求,也有投资需求、养老需求等,且旅游地产的功能产品较为丰富,不同功能的产品所导入的客户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满足不同档次客户的不同需求,又是旅游地产不得不面临的重要挑战。面对挑战,转变产品设计和功能布局,适应旅游者需求的趋势将显得愈发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