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旅游地产,你有那个智商吗?

 健智 2022-07-11 发布于上海

当下,中国旅游地产高歌猛进,不少企业纷纷杀入这一片“蓝海”。伴随着旅游地产的崛起,项目同质化、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突出等问题也浮出水面,中国人度假需求外溢的趋势愈加明显。

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开发商并没有捕捉到旅游的本质,而是随大流,按照住宅开发的思维推进旅游地产的发展。在竞争白热化时代,旅游地产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定好位、不断地进行模式和产品创新。

何为旅游地产?按照其定义,所有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建的、有别于传统住宅项目的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置业项目,可称为旅游房地产。

较之一般的住宅,旅游房地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缝嫁接,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同时拥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极高的投资价值。

图片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我国旅游地产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旅游投资3018亿,其中旅游地产投资1032亿元,创历史新高。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报告称,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至少有20%的中产家庭购置旅游商业经营、度假类不动产物业用于投资理财和休闲度假。按每户50万元资产计算,旅游地产私人投资需求规模保守估计将达到40万亿元。

因此,旅游地产也被视为继住宅、商业之后的下一个“风口”。 瞄准这一商机,一些国企、私企一窝蜂上马旅游地产项目就不难理解了。

据调查,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有5324个企业涉足旅游地产。2015年中国新增的736个旅游地产项目中以房地产开发与建设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约占80%,且以万达、碧桂园、恒大、绿地、新华联、万科、中弘等大型房企为主。

但玩旅游地产,你真的有那个智商吗?

图片

别看现在旅游地产市场兴旺,但一些问题也层出不穷。相对于旅游地产项目的总数,成功的案例则较少,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打着“旅游地产”旗号的项目甚至沦为'鬼城”、“死城”。

著名旅游和经济管理专家魏小安甚至警告后来者,中国旅游市场存在七大泡沫:一是市场泡沫、二是投资泡沫、三是工作泡沫、四是数据泡沫、五是规模泡沫、六是互联网泡沫、七是认识泡沫。

具体而言,中国旅游地产存在项目同质化、片面追求规模化、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突出等问题。

首先,国内旅游投资超过1万亿元,开发商跟风扩大投资,形成泡沫。比如,某个企业建设某一个岛,号称投资1600亿,第一天开盘卖122亿,据说创造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家一窝蜂地跟上,项目同质化严重,最后形成一片“红海”。

其次,GDP至上的指挥棒下,开发商片面追求规模冲动,部分政府官员好大喜功,什么事情都要求做到多少数字,投资商贪大求洋。

比如,国家要求搞一个旅游厕所,要求做到3~5万个。建设一个项目,开发商不好意思开口说投资30亿,一般会说投到100多亿。

最后,旅游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问题突出。在供给方面,表现为城市休闲空间严重不足、度假产品不足,导致度假需求外溢。

另外,黄金周造成短期之内的供给不足,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误区,比如认为景区还要大投资、停车场还要扩容,按照高峰制配制旅游资源多半会形成结构性突出的问题。

受宏观环境以及自身定位局限的双重影响,不少旅游地产项目危机四伏、举步维艰,就连闻名全国的华侨城也不例外。

据笔者了解,以“旅游+地产”为代表的华侨城近年来就受到严重挑战,其旅游业务起色不大。2015年,华侨城房旅游综合业务对营业收入的贡献比重由2013年的49.46%降至38.41%,毛利率也由49.39%降至42.51%。

图片

所以,开发商在前瞻旅游地产蓝海的同时,还要警惕“红海”,避免成为被淘汰的那一个。

但令我担心的是,中国开发商在做旅游地产项目时还存在三大误区,包括思维过于陈旧、缺乏对投入产出的认识、主题过于多元化等,这些误区使得这些项目裹足不前,遑论什么成功了。

1.开发商对旅游地产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还是带着做住宅、商业的理念、专业经验模式在做旅游地产开发。

实际上,住宅和旅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产品,前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旨在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后者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以后的消费品,是为了完成老百姓内心里面的某种精神需求。

两种不同的产品,怎么可以用同样的理念、专业、经验、模式来做呢?中国大部分开发商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成都都江堰“青云阶”项目便是一个例子。

图片

都江堰青城山是举世闻名的道教发源地,自2007年开始,全国许多重量级的开发商先后抢滩登陆,高端别墅、类别墅等产品层出不穷,产品质量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

但令人迷惑的是,开发商因该区域只能以度假产品为住,故各种配套设施如医院、学校等都被忽略,但他们又重金打造产品的居住功能。

但无论开发商如何绞尽脑汁,2012年青城山项目的全年销售总额只有5.1亿元,远不如其他城市一个项目的销售额。

按理说,青城山交通方便、气候适宜,但销售却如此惨淡。原因在于开发商思维混乱,导致各个项目定位错误。

在这些广告中,有人卖青城山,有人卖高尔夫,有人卖温泉,有人卖交通,但是没有人在卖真正的度假生活。

政府对青城山的规划是度假旅游,市场对青城山的认识也是避暑度假,各个开发商的开发思路却不约而同地指向居住产品,结果只能“惨不忍睹”。

经过我们的诊断,青城山项目要获得市场认可,就必须彻底抛弃做居住的开发思路,只能将项目定位于度假产品。 

“青云阶”案例告诉我们,如果项目定位错了,即便你在产品上下再多工夫、投入再多资金,做再好的设计和装修都于事无补。方向错了,根本就错了。项目定位决定着项目的成败。

我认为,旅游并非是“到此一游”,而是“或者放下压力,或者找回纯真,或者共聚天伦,或者探寻生活的真正意义。

与之相对应,一旦项目定位为度假产品,其所有的配套都应该具有度假功能,所有的景观都应该是度假状态的延伸,别墅不再充当项目的主力产品,而是度假的配套。

在建筑风格、外立面、户型、面积、间隔等方面,都要围绕度假人的需求进行重新设计。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段去旅游,其旅游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去反思,有的是去祈祷,有的是去放松,有的是去浪漫,有的是呼吸新鲜空间,有的是增加一种野趣和快乐。

我们做旅游地产项目,必须在这个方面去做文章、去思考,而不是从人们住得如何舒服去思考。别墅是配套,旅游才是主题!

2.对旅游地产投入和产出没有清醒的认识大家把旅游度假产品的需求扩大化,但实际上这类需求很小很小,因为人们对旅游的本质还没有提升到一个层面。

中国人去旅游,就是为了证明来过,拍个照片刷朋友圈,这是个虚荣。中国的旅游者尚且如此,开发商又怎能捕捉到本质?没有捕捉到本质,他们又怎么能玩好旅游地产?

所以,很多开发商不惜拿几千亩、一万多亩的土地搞建设,但开发以后,后续的资金该怎么办?

大家都知道,旅游度假产品,除了要做房子外,还要做旅游度假功能。很多开发商没有意识到,做度假功能有时候比房子的投入更大,资金如何平衡是个学问。

图片

3.开发商的项目较大,主题过于多元化,容易产出“四不像”产品。众所周知,开发项目规模过大,靠单一的主题是没有办法支撑的,那么很多开发商就把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

比如,养老、旅游度假、产业加工、文化、教育、体育等元素都往里面塞,最后变成了“四不像”。到最后,开发商都不知道自己要做成什么东西了。

多元化的业态组合对吸引客流、回笼资金有好处,但在这过程中,开发商没有做好顶层设计,项目失败的概率则非常高。

综上所述,当前旅游地产已成为房企转型的“香饽饽”。尽管前景广阔,但不良旅游地产项目的淘汰速度也在加快。开发商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定好位、迈开脚,加强对产业的认识和整个产业供应链上的整合,实现旅游地产去住宅化和投资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