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鉉、徐鍇研究論著目錄

 百城主人 2014-10-03
徐鉉、徐鍇研究論著目錄

太史政/整理 见http://www.douban.com/note/235697655/

凡例
一、本目錄收錄百年來徐鉉、徐鍇及其著述的相關中文研究。
一、本目錄分專著、學位論文和刊物論文三部分,各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一、本目錄刊物論文按生平、文學、語言學進行分類。
一、本目錄對於斷代文學史、南唐·宋初相關文學論著中涉及到二徐的小章節暫付闕如。
一、本目錄從本人所編《五代十國研究論著總目》中抽出,希望能夠得到指正!

1,專著

金傳道:《徐鉉年譜》,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
相菊潭:《說文二徐異訓辨》,台北:正中書局,1964年。
張翠雲:《〈說文繫傳〉版本源流考辨》,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張意霞:《〈說文繫傳〉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2,學位論文

陳妍妙:《〈稽神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杜念峰:《〈段注〉改訂大徐本〈說文〉形聲字之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高靜:《徐鉉年譜》,上海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郭常艷:《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對大徐本〈說文〉中之形聲字的改訂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郭格婷:《徐鉉詩歌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黃瀟瀟:《〈說文系傳·通釋〉的形義說解闡論》,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見:《〈說文解字篆韻譜〉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相機:《二徐說文學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
李馨:《〈說文解字系傳〉同源詞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振中:《徐鉉及其文學考論》,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林聖峰:《大徐本〈說文〉獨體與偏旁變形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劉曉剛:《〈說文解字系傳〉的部首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劉曉暉:《〈說文解字系傳〉對段玉裁、桂馥〈說文〉研究的影響舉例》,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劉曉穎:《〈說文解字系傳·部敘〉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劉興奇:《〈說文解字〉徐鉉所注俗字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陸貝林:《徐鉉散(駢)文研究》,江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邵敏:《〈說文解字系傳〉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宋文田:《〈說文〉二徐本頁部字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孫旭:《從大徐注看徐鉉對文字學的貢獻》,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廣傑:《〈說文系傳〉聲訓體例與價值研究》,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王艷:《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新義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吳玲:《徐鍇〈說文解字系傳·通釋〉訓釋內容及方法闡釋》,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吳怡婷:《從〈說文解字系傳〉看徐鍇對詞義引申的認識》,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憶蘭:《徐鍇六書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徐士賢:《〈說文〉亦聲字二徐異辭考》,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徐元南:《〈說文解字〉段注改大徐篆體之研究》,台灣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許蓓蓓:《論〈說文解字系傳〉對字際關係的溝通》,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楊恆平:《〈說文解字系傳〉徵引文獻考》,河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楊希玲:《從徐鉉到王禹偁——宋初詩歌第一階段的發展軌跡》,杭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玉飛:《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古文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姚志紅:《〈說文解字〉大徐反切音系考》,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袁愈雄:《江山一統:試論宋初前代君臣的命運》,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曾勤良:《二徐〈說文〉會意形聲字考異》,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69年。
張崇禮:《〈說文解字〉大徐本按語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張麗娜:《大徐本〈說文〉篆文訛形舉例》,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張秋霞:《徐鍇論〈說文〉形聲字亦聲字為會意字及形聲字為亦聲字考辨》,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張社列:《徐鍇〈系傳〉對字義的再闡釋》,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張素紅:《〈稽神錄〉、〈江淮異人錄〉與五代十國江南民眾信仰觀念》,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艷:《〈說文解字系傳〉徐鍇注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揚:《徐鉉詩論》,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趙文潔:《徐鉉生平詩文編年》,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鄭琳:《〈說文解字〉大徐注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3,單篇論文

3-1,綜論
金傳道:《徐鉉生卒年考補證》,《文獻》,2007年第2期,第84頁。
金傳道:《徐鉉三次貶官考》,《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99-103頁。
金傳道:《徐鉉家世考》,《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第39-42頁。
李文澤:《〈徐鉉行狀〉撰人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0年第2期,第16-17頁。
李文澤:《徐鉉行年事跡考》,《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陸貝林:《由〈質論〉淺析徐鉉的政治思想》,《文教資料》,2011年第1期,第96-97頁。
孫艷紅:《徐鍇卒年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第170-172頁。
吳憶蘭:《徐鍇生平事蹟與著述探討》,《亞東學報》,第24期,2004年5月,第1-9頁。
楊偉立:《德光冊立李璟為中原主述論——讀徐鉉〈送謝仲宣員外使北蕃序〉》,《天府新論》,2010年第1期,第136-141頁。
俞揚:《徐鉉貶謫泰州年月考》,《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第191-193頁。
岳毅平:《德文並重,享譽於世——五代至宋廣陵二徐》,《文史知識》,2000年第7期,第62-67頁。
周軍:《徐鉉其人與宋初“貳臣”》,《歷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120-132頁。

3-2,文學
曹汛:《〈全唐詩〉拆分徐鉉與他人唱和篇什之竄亂》,《文史》,第25輯,第246頁。
曹汛:《徐鉉集內所收〈貢院鎖宿聞呂員外使高麗贈送〉一詩作者考辨》,同上,第312頁。
陳雙印、張郁萍:《〈稽神錄〉糾誤一則》,《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2期,第111-113頁。
戴螢:《徐鉉的失敗——略論徐鉉詩及五代詩風》,《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1996年第4期。
高峰:《徐鉉詩文中的精神世界》,《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7期,第71-74頁。
高穎:《論徐鉉送別詩中的歸鄉意象》,《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2006年第4期,第65-67頁。
高穎:《論徐鉉送別詩中的思鄉情懷》,《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第203、209頁。
何炎泉:《徐鉉及其〈私誠帖〉》,《中國書法》,2008年第1期。
黃東陽:《生命的檢證——從〈稽神錄〉考述五代民間信仰中自我與神明之詮解及分際》,《東吳中文學報》,第22期,2011年11月,第97-126頁。
蔣偉:《宗教神鬼觀念對〈稽神錄〉創作影響淺談》,《宜春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金傳道:《論徐鉉的文學觀》,《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第26-29頁。
金傳道:《讀〈全宋詩〉札記四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1期,第16-18頁。
李貴:《論徐鉉對宋詩的先導作用》,《第五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弘毅:《關於徐鉉文集所涉及到的宋本問題》,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2005年10月。
劉婧:《〈稽神錄〉校勘拾遺》,《邢台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陸平:《〈全宋詩〉徐鉉詩補校八則》,《文教資料》,2008年第28期,第119-121頁。
呂維新:《愛甚真成癖——讀徐鉉頌茶詩》,《茶葉》,2000年第1期。
馬珏玶:《社會性別敘事視野下的〈稽神錄〉》,《思想戰線》,2004年第5期。
倪文傑:《徐鉉詩韻考》,《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第96-105頁。
施懿超:《沿溯燕、許,風氣初開:徐鉉駢文研究》,《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第944-948頁。
魏瑋:《論徐鉉入宋後文章——兼與高教版〈中國文學史〉商榷》,《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第13-16頁;又刊《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第84-87頁。
蕭相愷:《徐鉉及其小說〈稽神錄〉》,《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28-31頁。
楊娟娟:《試論徐鉉入宋前的詩歌創作》,《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第46-51頁。
楊夕:《徐鉉的詩歌分期探究》,《文教資料》,2008年第4期,第8-9頁。
楊希玲:《南唐“二徐”的文學觀及其創作實踐》,《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第173-175頁。
楊希玲:《淺論徐鉉前期詩歌的清雅之風》,《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6年增刊。

3-3,語言學
白舉:《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對六書研究的貢獻》,《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35-36頁。
蔡夢麒:《〈說文解字〉徐鉉注音質疑錄》,《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1期,第23-28頁。
蔡夢麒:《〈說文解字〉徐鉉反切中的音義錯位》,《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第13-15頁。
蔡夢麒:《大徐本〈說文〉切語校訂拾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6期,第73-77頁。
蔡夢麒:《從音義對應看徐鉉〈說文〉注音的失誤》,《語文研究》,2009年第1期,第5-8頁。
蔡夢麒:《徐鉉反切與〈唐韻〉反切的差異》,《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1期,第118-121、125頁。
常興華、常耀華:《大徐本〈說文·糸部〉失校證詁》,《平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第35-36頁。
陳源源:《大徐本〈說文解字〉水部訛誤舉隅》,《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第64-68頁。
程少峰:《大徐本〈說文〉聲符辨正十則》,《漢字文化》,2010年第6期,第36-38頁。
程少峰:《徐鉉校改〈說文解字〉聲符例考辨五則》,《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第80-83頁。
丁琳:《由〈說文〉“舳、軸、妯、笛”四字二徐注引發的思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第71-73頁。
范進軍:《大徐本切音勘誤》,《雲夢學刊》,1986年增刊,第83-92、71頁。
范進軍:《大徐本切音致誤原因初探》,《湘潭師範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88年第2期,第38-43頁。
范進軍:《大徐本重文初探》,《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第71-76頁。
封傳兵:《蔣藏本〈唐韻〉所引〈說文〉校大徐本例釋》,《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第111-116頁。
馮方:《〈原本玉篇殘卷〉引〈說文〉與二徐所異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2期,第56-58頁。
馮玉濤:《〈史記〉三家註引〈說文〉校補“大徐”》,《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5-8頁。
古敬恆:《徐鍇對〈說文〉釋義的闡發與補正》,《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第124-127頁。
古敬恆:《徐鍇〈系傳〉對詞的本義的再闡釋》,《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1期,第15-18頁。
古敬恆:《〈說文系傳〉闡釋引申義條例》,《辭書研究》,1995年第6期,第64-71頁。
古敬恆:《試論徐鍇對辭書釋義所作的貢獻》,《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第63-69頁;又刊《綏化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第65-71頁。
顧漢松:《評〈說文〉大徐注》,《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第128-136頁。
郭劍英:《論徐鍇對詞義引申的貢獻》,《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4期,第77-80頁。
郭康松:《〈全宋文〉徐鉉文點校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第3期,第28-31、14頁。
郭子直:《王筠、許瀚兩家校批祁刻〈說文解字系傳〉讀後記》,《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第71-75頁。
韓偉:《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及其字形文化研究》,《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第88-92頁。
何樹環:《〈說文解字〉“省體會意字”初探——以大徐本為主的討論》,《先秦兩漢學術》第三輯,2005年3月,第93-114頁。
侯尤峰:《〈說文解字〉徐鉉所注“俗字”淺析》,《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2期,第22-25頁。
胡永鵬:《田吳炤〈說文二徐箋異〉平議》,《漢字文化》,2009年第3期,第39-41頁。
胡永鵬:《田潛對〈說文〉的校勘》,《漢字文化》,2010年第6期,第57-59頁。
姜磊:《玄應〈一切經音義〉校勘“大徐本”例說》,《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45-47頁。
姜磊:《玄應〈一切經音義〉校補〈說文〉大徐本例說》,《科技信息》(科學教研版),2008年第14期,第518-520頁。
黎千駒:《證明、闡釋、補充、訂正——論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對〈說文解字〉詞義的研究》,《辭書研究》,2010年第1期,第168-175頁。
李法信:《〈說文解字系傳·通釋〉初探》,《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第69-74頁。
李計偉:《徐鍇古音觀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4期,第26-30頁。
李計偉:《〈說文解字系傳〉解說語詞語拾零》,《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73-76頁。
李計偉、王芳:《徐鍇語法意識考論》,《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78-79、92頁。
李奇瑞:《徐鉉兄弟〈校定說文序〉評析》,《九江師專學報》,1990年第1期,第67-69頁。
李仁安:《〈說文解字〉大徐本俗別字初探》,《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42-44頁。
李喜榮:《大徐本〈說文·日部〉“日”、“昱”二字考》,《語文學刊》(高教版),2007年第1期,第143-144頁。
李馨:《〈說文解字系傳〉中同源詞的表現形式》,《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1-2期合刊,第102-106頁。
李學勇:《說“楓”和“槭”——注釋〈說文〉的兩位奇葩王筠和徐鍇及他們的影響》,(香港)《語文建設通訊》,第71期,2002年8月,第50-55頁。
林尹:《〈說文二徐異訓辨〉序》,《學粹》,第6卷第4期,1964年6月,第26、21頁。
劉芹:《〈集韻〉所引說文與徐鉉〈說文解字〉注音比對——補證〈集韻〉所據〈說文〉底本為徐鉉〈說文〉注本》,《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第1-12頁。
劉曉穎:《〈說文解字系傳·部敘〉初探》,《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第108-109頁。
劉曉穎:《〈說文解字系傳·部敘〉探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第5期,第74頁。
米萬鎖:《試論〈說文系傳〉對段〈注〉的影響》,《語文研究》,1992年第1期,第18-20頁。
潘玉坤:《徐鍇的〈說文〉虛詞研究檢討》,《中國文字研究》第十四輯,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147-151頁。
銳聲:《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的學術成就》,《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5期,第71-75頁。
邵敏:《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版本考》,《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第92-95頁。
邵敏:《徐鉉、徐鍇整理〈說文解字〉之異同》,《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年第7期,第86-88頁。
石瑛:《〈說文〉大徐本俗別字體現的價值意義》,《作家》,2011年第12期,第157-158頁。
孫振田:《〈說文解字系傳校勘記〉撰者訂誤》,《山東圖書館季刊》,2006年第4期,第115-117頁。
唐文:《〈說文〉大徐本反切考——聲類考》,《鐵道師院學報》,1988年增刊,第73-83頁。
田泉:《五種陳刻大徐本〈說文〉文字互異同舉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3期,第72-73頁。
汪運渠:《開元通寶——李斯小篆的薪火傳人徐鉉》,《唐都學刊》,2011年第5期,第112、123頁。
王初慶:《試由〈說文繫傳·祛妄〉蠡測李陽冰之說文刊本》,《輔仁國文學報》,第8期,1992年6月,第1-30頁。
王平:《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與大徐本小篆比較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4期,第17-22頁。
魏清源:《大徐本〈說文〉未釋之亦聲字》,《中州學刊》,2011年第4期,第245-248頁。
衛燕紅:《試論徐鍇對李陽冰的批駁》,《文教資料》,2008年第28期,第16-18頁。
吳儀鳳:《論李陽冰刊定〈說文〉之是非——以大、小徐本中所見引者為對象》,《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6月,第429-464頁。
相菊潭:《〈說文二徐異訓辨〉自序》,《學粹》,第7卷第3期,1965年4月。
肖瑜:《徐鍇的“詞”理論及其影響淺探》,《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增刊。
許育龍:《大徐本〈說文〉“非聲字”試探》,《書目季刊》,第45卷第2期,2011年9月,第53-71頁。
楊恆平:《〈說文解字系傳〉引書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2期,第28-32頁。
楊恆平:《試論〈說文解字系傳〉的文獻學價值》,《圖書館論壇》,2007年第4期,第151-154頁。
楊清澄:《徐鍇〈說文系傳〉的虛字見解》,《古漢語研究》,1992年第3期,第30-33頁。
楊清澄:《徐鍇〈說文系傳〉的六書見解》,《懷化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第64-70頁。
曾昭聰:《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的詞源探討述評》,《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第87-91頁。
張標:《大徐本〈說文〉小篆或體初探》,《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第1-8頁。
張崇禮:《〈說文解字〉大徐本俗別字研究》,《漢字文化》,2006年第6期,第40-44頁。
張豐乾:《原道尋德——以徐鍇的訓釋為線索》,《尋根》,2002年第5期,第91-94頁。
張慶綿:《略述徐鍇〈說文解字系傳〉》,《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第23-26頁。
張秋娥:《徐鉉的語言文字觀》,《殷都學刊》,2000年第4期,第92-97頁。
張秋娥:《徐鍇的語言文字觀》,《殷都學刊》,2001年第4期,第95-99頁。
張秋霞:《論徐鍇〈系傳〉對六書的開創性研究及其影響》,《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7期,第70-73頁。
張秋霞:《論徐鍇〈系傳〉改訂〈說文〉形聲字及對徐鉉的影響》,《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7期,第47-51頁。
張秋霞、劉黎:《論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的引文》,《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第49-51頁。
張文霞:《〈文選〉李善注所引〈說文〉釋義情況與大徐本之比較研究》,《宜賓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26-29頁。
張意霞:《徐鍇〈說文繫傳〉訓詁術語析例》,《復興學報》,1999年12月,第303-310頁。
張詠梅:《祁刻本〈說文系傳〉反切校勘記》,《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第343-346頁。
趙芳媛:《淺談〈說文〉、〈說文系傳〉、〈說文解字注〉示部字同源詞研究》,《青年文學家》,2012年第9期,第149頁。
趙錚:《〈說文解字系傳〉在〈說文〉研究中的開創性意義》,《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第69-75頁。
周何:《大徐〈說文〉版本源流考》,《慶祝高郵高仲華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68年3月,第401-421頁。
周信炎:《論〈說文系傳〉中的因聲求義》,《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第77-82頁。
周祖謨:《徐鍇的說文學》,氏著《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第843-851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