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无情对常见认识误区

 振波浪清 2014-10-04
发表于 2014-1-15 1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无情对常见认识误区(转)


     无情对尚处于发展阶段,诸多认识误区客观存在。在这里,拣普遍的、突出的简要概括、辨析如下:

一、把“无情之趣”理解为俏皮、搞笑

  无情对100%是趣联。无情对的审美价值体系由三个维度构成。这三个维度是:工致之美、错落之美与意隔之美。

  工致之美——无情对之美,首先来源于“字工”与“律工”。字字工、平仄合,诠释着无情对之为“对”的根本。这两方面的对称所带给人的愉悦,与彩虹的“对称之美”无异。若能做到字字玉工,平仄符合相反律,则如美玉之无瑕,定然让人爱不释手。

  错落之美——无情对之美,也来源于无情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字不对品”、“词不对仗”、“节不对拍”带来的错落的美感。以“字工”为参照,扎入句中看“词”的局部的不对称,只觉一路篱笆,宛然跳跃的音符。

  意隔之美——无情对之美,更来源于与普通对联“思路上的不一致、角度上的不并行、语义上的不相称、情境上的不协调”所带来的“不对称美”。“工致之美”是无情对的“此岸”,“意隔之美”是“彼岸”, “错落之美”是两岸中闪烁的“渔火”。三者有机搭建起来的“三维空间”,展现着无情对的“距离之美”。

  实践中,很多联友把诙谐联的特征理解为无情对的特征,把无情之美理解为语气上的调皮与句意上的幽默。如
  翻身不忘共 产 党;
  吃喝全靠秦始皇。
  ——戏题临潼以兵马俑兴旅游业

  无情对之趣,源于无情手法运用所创造的“距离之美”。任何成功的无情对,都有可值“把玩”之趣味。大部分无情对都没有一般的“诙谐联”特征。

  当然,无情对如果能巧妙叠加“诙谐联”之趣,则可谓锦上添花。许多无情佳构,既有无情对固有之趣,又有诙谐之趣。

二、将“义远”理解为无情对基本特征

  无情对诞生之初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故意使上下比不围绕同一主题,句意上毫不相干。于是,有了后人“驴唇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等经验性总结。很多的理论家还把无情对的特征归纳为“字工义远”。此举误导至深,贻害不浅。

  我们姑且认为“义远=上下比不围绕同一主题”。那么,“义远”并不是无情对的基本特征。普通对联本来就有“三型”:既对且联、对而不联、联而不对(见《》)。“对而不联”的非无情的作品并不少。如
  玫瑰花开,香飘七八九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那么,无情对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呢?

  无情对基本特征是“字工情离”(“字工,部分对称元素不工”)。所谓“字工”,即以字为单位考察时“义工”,以句为单位考察时,字的“律工”。所谓“情离”,是一个形象概念,是基于“无情”的字眼而概括的。正确理解“情离”,应该是——对联所要求的其他对称要素,有选择性的故意使其中一部分“不对称”。所以,从学术意义上概括,“字工,部分对称元素不工”更为准确。“有选择性”,表示无情对除了“字工”,对联其他的“对称要求”至少违背了一部分,但并不一定违背了全部的。也就是说,普通对联所要求的“形对意联”,可能有部分作者在应对或创作无情对时,故意违背“意联”原则,使“意不联”,也有坚持不违背“意联”原则的,即实现了“神不散”。

  综上所述,无情对作品有“半对不联”(“神散”)和“半对且联”( “神不散”)两种情况。由于传统认识的误导,有相当一部分联友把“半对不联”看成了无情对的固有的基本特征。

  还有一部分联友已认识到了“半对且联”无情对的存在及其价值,但又产生了新的认识误区:“神散”的无情对占多数,“神不散”的无情对是稀有品。其实不然,只要认清无情对的本质特征,注意调整创作习惯和思考方式,“神不散”无情对也是可以很常见的。笔者曾经与联友开展过一次“专帖实践”,发现,至少任何“雅出句”都是可以对出比较理想的“神不散”无情对的。

三、片面追求“无情手法应用率”100%

  成功的无情对,肯定加诸了“无情手法”。“无情手法”100%覆盖到句子的全部词素,可能使各种“歧义因子的有机合成之和”达到最佳,使无情作品歧义效果突出。在保证句子“语义畅达”的前提下,追求手法应用的100%,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实践中,盲目追求100%,因此而“害义”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没有做到100%而被评判为瑕疵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地存在。

  其实,综观经典的老无情对和常见的无情对作品,不是100%的词素被加诸“无情手法”,部分“对位词”“直对”,是常态。如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5位“不/休”,是“对位的单字词”,是直对。

  部分“对位词”“直对”,作品的歧义效果不一定差;大部分“对位词”“直对”,也不乏经典之作: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粗/细”“毛/羽”“野兽/家禽”,就是3组“对位词”,没有运用造无情手法,但整句由于“石/先生”对“砖/后/死”的贡献,依然歧义效果强烈。

  所以,无情创作,应以追求句子“通晓流畅”,“歧义效果突出”为第一选择,然后再论“手法应用”的丰富与否。

  当然,“无情手法”100%覆盖的作品,和未做到100%的作品相比,通常“错落美”更明显。在赛事中,优中选优时,未做到100%的作品处于下风的情况会比较多。

  所以,科学的态度是:追求100%,不强求100%。

四、定势思维使无情手法运用“逼仄”
  
  无情手法运用的逼仄,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对位单字词”的处理,未能娴熟掌握和运用常见手法,以致“对位单字词”有情的现象非常普遍;

  例:7言出句,一些处在句子的5位的动词,由来是无情应对的难题。比如:无情擂台30擂的出句“添”字,很多联友因为未能娴熟掌握和运用常见手法,选择了“直对”。
  擂句:闲窗听雨添诗兴 [贝啃鲍耳]
  应对的办法通常有两个:
  一是“变词性”,在对句的5位用一个其他词性的词。如

  闲/窗/听/雨/添/诗兴
  散户/跟风/挺/信服
  “挺”在句中是副词,可理解为动词与“添”工对。

  办法二,就是“变结构”
  闲/窗/听/雨/添/诗兴
  晏几道/风流/句/多 [一格]
  “风流”对“雨/添”就是典型一例。

  转义手法也可能用得上,在这种情况下,不常用。

  2、转义和变词性手法,目前普遍是运用“上转”和“上变”手法比较多,忽略或未能娴熟采用“下转”、“下变”,“双转”、“双变”手法的现象比较普遍;

  详见:http://www./bbs/dispbbs. ... D=186606&page=1

  3、只“变结构”而不叠加“转义”和“变词性”一样可以造无情的思维习惯没有养成。这方面的作品鲜见;

  比方说:一个出句的结构为2221,有可能只改变句子结构,对出如下模式的无情对来:
  出句:2221
  对句:1222

  4、倒吊手法的运用,既没有成为创作习惯之一,也没有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五、直接嫁接普通对联之“工致标准”

  无情对对于“字工”,有比普通对联更严格的要求。因为,唯其“字工”,才能衬托出“不对称部分”所带来的“距离之美”的韵味。

  普通对联对“工致”要求的底线是“大类”工对;无情对对“工致”要求的底线是“小类”工对。标准不同,价值判断体系也相应不同。在普通对联中工致的情况,放到“无情审美体系”中去判断,就很可能是“瑕疵”了。

  许多高水平联友在初涉无情对时,总是不理解自己的作品被指出有“略宽”“宽”“太宽”等毛病。其实,这是对两个标准缺乏认识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