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知道却做不到?

 mrsh 2014-10-04


2014-10-01 Ken等 


【一】


本文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的文章,却没什么改变?

为什么不能一次培训学习就学会?

为什么知易行难?

为什么你会变成知识的垃圾桶?

为什么你会淹死在信息大海之中?

为什么你会变成知识的巨人,实践的侏儒?

为什么培训成本不断增加,竞争力却停滞不前?


来看看这篇“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的演讲。



【二】


如今我们的培训和发展领域正面临着一场危机。人们很少会将我们所教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今的人们比过去任何人都更加了解什么是领导,什么是管理。但如今知和行之间的差距也在变得越来越大。这个问题曾经让我困惑了很长时间,直到我最近了解了知和行之间那缺失的一环——重复,重复,重复。这就是我今天上午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东西。


很多年来,人们都把学习定义为行为上的改变。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都知道,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更是如此。


事实上,当一个人从“知道一件事”到具体“做一件事”的过程中,一共要经过3个层次的转变。第一个层次的转变是知识层次的转变。这是最简单的,也是花费时间最少的一种转变。要想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你只需要读一本新书,听一盘新录音带,看一盘新录像带,或参加一次培训班就可以了。


这就引出了人们为什么没能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一个原因:学习一件新事物要比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有趣多了。因此,我们就很容易出现信息超载,让自己沉没在一个信息的汪洋之中。但跟鱼类不同,人类并没有一个内嵌的监控系统,可以帮助我们从水中吸收我们需要的信息,并放掉那些我们并不需要的。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重复,重复,重复。我们必须学会将自己的能量集中到少数几件事上。


你需要掌握多少食谱才能真正减轻体重?只要一个就可以了,就是你能真正坚持下来的那一个。所以我们不能总是不停地寻找下一个新的管理理念,而是要学会对我们刚刚教授的理念进行跟进。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为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发表过的一次演讲。在正式登台演说之前,这家公司的总裁邀请我参观他们的公司总部,了解他们多年来一直在传达给管理层的各种管理理念。他告诉我,“我想让你强化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重复的东西,而不是为我们指出新的方向”。


回想起跟这位总裁的这次交往经历,我意识到,要想真正消除知和行之间的差距,顶级管理层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他一直都在坚持将人们的能量聚集到一起。他甚至要求公司每个人每年都要确定自己明年可以在自己的简历上添上怎样的一笔。他觉得每个人每年都可以集中学会一些新东西,而不是盲目地接触许多新事物。


所以要想克服知行差距的第一个原因,秘诀就是要努力做到少而精——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少数几件事上,然后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专注、专注。



【三】


我继续说:在告诉大家第二个层次的转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请大家起立。


等人群站起来之后,我说:我想请大家做两件事情。首先,我想请你们在大厅里随便走上30秒,跟尽可能多的人打招呼。但一定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打招呼,好像他们都无足轻重一样。


所有人都大笑起来,然后他们开始在大厅里四处走动,却完全忽视了彼此的存在。过了一会儿,我大叫道:请停在原地,但不要坐下。


当人群安静下来之后,我说:现在请大家再走动30秒,但这次,请你们像欢迎一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欢迎自己身边的人。


话间刚落,房间里立刻爆发出人们的大笑声,大家相互拥抱在一起,充满着一种积极的能量。过了一会儿,我大叫道:现在大家都可以坐下了。


当人群最终坐定之后,我微笑着说:想想看,我为什么要你们这么做呢?


人群若有所思。


我接着说:我之所以要做两项练习,是想告诉大家,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和一名成功人士,你需要懂得管理人们,尤其是你自己身上的能量。在我刚才请大家进行的两项活动中,你们觉得哪一项会让房间里充满更多能量?


所有人都大叫:第二项!


我继续说:那么我是如何改变房间里的能量呢?我只是将大家的思维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感觉自己身边的人无足轻重到把他们当成失散多年,你很想见到的好朋友。只是改变这一点,整个房间里的能量就都改变了。


我问道:你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电脑其实和人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几只手尝试着举了起来。电脑和人脑都会把你所传达给它们的信息当成真相。当你向电脑中输入一些信息时,它不会说:你是从哪儿得到这些信息的?它们是错误的。无论你输入任何信息,电脑都会被动地进行处理。很多年来,我们都一直都这样评价电脑:垃圾进。


人群跟着大叫道:垃圾出。


一点儿没错,我说:人的大脑也是一样。它也会把你所传达给它的所有信息当成真相。比如说你早晨起来,一边照着镜子,一边告诉自己“你好棒”。你的大脑不会说:开玩笑!我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人们哄堂大笑。


我总结说:这就引出了改进行为所必须经历的第二个层次的转变:态度转变态度是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知识因子。当你对某个东西产生强烈的积极或消极情感时,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态度。


改变态度要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因为你常常会说: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消极过滤系统来消除他们的发臭思维症,这也是人们为什么没能学以致用的第二条原因。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养成一个积极的过滤系统。在学习时,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你永远都不可能消除知与行之间的差距。


我继续解释人们为什么心态容易封闭。我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像今天这样坐在观众席时,都会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都会强调我们身上那些消极,而不是积极的东西。每当我们产生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时,他们通常就会大泼冷水。久而久之,我们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让自己变成绿灯思维者。也就是说,每当听到一件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怎么才能用到它?如果能学会这个,我会有怎样的收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再好的机会我们都会失之交臂。



【四】


下面我接着总结:由于获取知识非常容易,所以我们会不停地吸收大量的新信息,这就会导致信息超载。然后是态度的改变,改变我们的消极过滤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三个层次的转变,也是最为困难的变化层次,是行为上的变化,这也正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为什么做到这点非常困难呢?因为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你必须采取真正切实的行动。


举个例子,多年来,我的体重一直都超出正常体重20多斤。我曾经不停地尝试过各种食谱,以此来减轻体重,可还是没有任何作用。最终我意识到,如果我想改变自己的健康状况,尤其是自己的体重,我就必须做到专注。


当你做一件事很长时间之后,你就发现自己很难作出改变。我是在一个犹太社区长大的。我以前晚上经常梦想着自己能被关进一家犹太甜品店,我甚至可以闻到一里之外的奶酪面包的香味!


你可以想象,对于我来说,要改变的自己的饮食习惯该有多么困难。


在很多情况下,即使知道自己应该做出改变,而且也非常愿意去改变自己,比如说我的饮食习惯,你也很难作出真正的改变。你需要真正专心地跟进自己的计划。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制订这样的计划,这也正是人们没能做到学以致用的第三个原因:他们缺少一个跟进系统。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将自己的知识付诸实践,你需要一个跟进计划来为你提供指导、支持,增强责任感


要想得到指导,也就意味着你要经常跟教练、支持团队,或者某个能够帮助你实现转变的人进行沟通。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要想得到真实有用的指导建议,首先要有好的人际关系。当你所遇见的是真正关心你的人时,他们就会提供你所需要的支持,而且会用一种充满爱心的方式让你坚持完成自己的计划。


当这3个要素全部到位时,我就成功地克服体重问题了。现在我有了一名营养教练、一名健身教练,还有一名生活教练,他们会经常跟我沟通,支持我,监督我的一切活动。这些教练知道,许多人的新年愿望之所以会落空,根本原因在于,如果不能在毫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愿望,你所许下的新年愿望就会形同虚设。以至于到了最后,每当我们宣布一个新年愿望时,我们身边的人就会嘲笑我们,除非我亲眼看到,否则我是不会相信你的。然后他们就会用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眼睁睁地看着你走向失败。当然,你所得到的结果也常常是以失败告终。


在培训行业,我们经常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组织培训,但事实上,我们还需要投入10倍的时间在培训结束之后进行跟进。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人们从新手成长为大师的导师和教练。


......


在演讲即将结束时,我能够清楚地感到整个人群里散发出来一种积极的能量。


我总结说:我可以清楚地感到,你们当中有些人的确为我今天所讲的这些兴奋不已。我也是。事实上,就算大家没有一个人能从这次演讲中有所收获,我也需要进行这场演讲。它让我有机会可以提醒自己,告诫自己该如何消除知行差距。


说到这里,我让大家再次站起来。我面带微笑地告诉大家:请举起你们的右手,把它放到你的左肩膀上,然后举起你的左手,把它放到你的右肩膀上。就这样,给自己一个拥抱。你们都很棒,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自己所学到的变成实际的行动。


当每个人都站在那里,拥抱自己时,我开玩笑地说:用这种方式为我鼓掌,真是太棒了。整个大厅立刻笑声如雷......



作者:Ken Blanchard,Paul J. Meyer,Dick Ruh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