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cntagu 2015-12-10


【一】


电影《后会无期》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其中“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是啊,很多道理都“懂”,但生活却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一直在被教导着多听听别人说的道理,好让我们少走弯路,少碰钉子,少遭遇挫折;让我们变成成功优秀,令人羡慕的人。于是我们会看书,会听别人的语录,会学习别人对生活对事业对感情对自己的方式,我们会主动或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然后拿来要求自己。


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明明知道父母有多爱我们,却依然跟陌生人客气尊重,对父母持爱行凶;


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却依然打着失眠的旗号固执的不肯睡;


明明知道想减肥一定要少吃多运动,却依然又馋又懒,好吃懒做。



为什么我们一边信心满满地给别人“上课”,一边却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精读君最近在管理大师肯·布兰佳等三位作者的著作《知道做到》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简单来说,就是3个原因:


①信息超载

②消极过滤

③缺少跟进


这要怎么理解?知道了原因,又要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呢?请听精读君一一道来。



【二】


《知道做到》中提到,当一个人从“知道一件事”到具体“做一件事”的过程中,一共要经过3个层次的转变第一个层次的转变是知识层次的转变。这是最简单的,也是花费时间最少的一种转变。要想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你只需要读一本新书,听一盘新录音带,看一盘新录像带,或参加一次培训班就可以了。


但正是因为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知识来得非常容易,而学习一件新事物要比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有趣多了,所以人们就会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在实际中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引出了人们为什么没能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一个原因:信息超载


有位作家在一家高尔夫学校学习时就深深体会到信息超载带来的困惑。他在对高尔夫一窍不通的情况下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3天的培训班,希望以此提高球技。可结果他的球技却变得更糟糕。因为教练教得东西太多,当他在家中练习时,由于同时要注意那么多问题,就变得无所适从了。


所以,如果我们总是在接触新知识,却没有停下来去整合它们,并将其付诸实践,问题就来了。如果继续这样不停地接触新知识,我们的大脑就会堵塞。


信息超载是导致人们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一个原因



【三】


在阐述第二个层次的转变之前,先来看看《知道做到》中谈到的一个演讲:怎样将你所知道的付诸实践。主持演讲的企业家在说到这个层次的转变时并没有一语破的,而是让在场的观众做了两件事:


他先让观众在大厅里随便走30秒,跟尽可能多的人打招呼。并且一定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打招呼,好像他们都无足轻重一样。于是,观众开始在大厅里四处走动,却完全忽视了彼此的存在。


过了一会儿,他又请观众停在原地,但不要坐下。当人群安静下来之后,他又让大家再走动30秒,并且要像欢迎一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欢迎自己身边的人。这时候,大厅立刻爆发出人们的笑声,大家相互拥抱在一起,充满着一种积极的能量。


很明显,在这两项活动中,第二项会让大厅里充满更多能量,而获得这样的能量,只需要将大家的思维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感觉自己身边的人无足轻重到把他们当成失散多年很想见到的好朋友,整个大厅里的能量就都改变了。


这就引出了改进行为所必须经历的第二个层次的转变:态度转变态度是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知识因子。当你对某个东西产生强烈的积极或消极情感时,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态度。如果你拥有的是一种消极思维,在面对别人的建议或想法时就会做出“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这样的反应。如此,过早地拒绝大部分信息,就只能学到或利用自己接触到的一小部分信息,发挥一小部分潜力。


态度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欲查看态度效应的相关内容,请点击阅读镜子里的你


消极过滤是导致人们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二个原因。我们为什么会消极过滤?《知道做到》一书中认为,当我们还是孩子时,会尽量通过自己的成就来赢得关注,从父母那里寻求表扬和认可。但父母总是倾向于强调那些消极的事,当我们表现良好时,他们会认为这理所当然,所以什么也不说;而一旦我们做错事,他们就会大发雷霆。久而久之,我们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总是用一种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判断或是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这使得我们本来可以100%地听到自己身边的人在说什么,或是100%地通过阅读让书和文献中的理念进入大脑,但由于我们的封闭、消极过滤,结果最终只有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消极过滤,是导致人们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二个原因。



【四】


第三个层次的转变,也是最为困难的变化层次,即行为上的变化,这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为什么做到这点非常困难呢?


举个例子,假如你的体重一直都超出正常体重10多斤。你也曾不停地尝试过各种食谱,以此减肥,可是仍然不管用。因为你还不够专注,如果你一边减肥,一边却梦想着有一天被关进一家甜品店,那你就永远也改变不了。因为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总是从内心想法的转变开始,然后才逐渐由内而外变化的。为什么这么说?请点击阅读微课你和乔布斯的距离,只差3个圈圈


因此,要让减肥食谱生效,你就必须真正专心地跟进这个食谱。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制订这样的计划,这也正是人们没能做到学以致用的第三个原因:缺少一个跟进系统。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将自己的知识付诸实践,你需要一个跟进计划来为你提供指导、支持,增强责任感。


所以真正有效的减肥食谱只有一个,那就是能让你持之以恒的那个。缺少跟进系统,是导致人们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三个原因


对于人们没能做到知行合一的3个原因,总结如下:




信息超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是导致人们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三个主要原因。那么,针对这三个原因,有哪些应对方法呢?



【五】


首先,防止信息超载,你需要“少而精而不是“多而浅”的学习。


认知科学研究发现,越费力去处理的信息,记得越牢。例如,听完一次培训课,如果自己能将培训内容按自己的逻辑结构重新梳理做一份笔记,然后再过24小时重读笔记,并马上应用知识,同时将该知识传授给别人,那么,就会记得很牢、掌握得很好。


其实,这就是一个专注的过程,要想掌握一样东西,你必须完全沉浸其中,慢慢咀嚼、消化,直到将其完全吸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欲查看有关专注的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微课为什么每隔几分钟,你就要看看手机?)。而实现这个过程,我们就应该选择几个知识点进行多次的反复阅读,也就是“少而精”的学习。


少而精的学习,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性。因为这样的学习,使你能够彻底而精熟地掌握一项技能,在这个意义上,你就是专家,就越能激发出更有创造性的想法。


然而,少而精学习的关键在于间隔性重复”。 这是一种学习技巧,也称为行为条件学习或内部强化。使用这种技巧时,你不止在一种场合接触某一信息,而是会隔段时间就重复接触到这条信息,直到它最终沉淀下来,牢牢地成为你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一部分。比如,大家熟知的“脑白金”广告,在间隔性地重复一阵子之后,也牢牢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广告商们把这种重复称为“印象”。


但是,这种重复又不是不间断地反复,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再重复。比如,阅读一本书的“间隔性重复”的做法可以是这样:


第一次读,先从头到尾通读,大致了解篇章结构和内容;


第二次读,划出重点,并批注;


第三次读,做笔记,按自己的逻辑结构进行梳理;


第四次读,找一位学习伙伴一起读。这里每重读一次,一定要间隔一段时间,让这些信息和知识在自己大脑潜意识里发酵。


因此,要防止信息超载,我们必须进行少而精的学习。要掌握某个知识,可以先选择一些关键点,隔段时间就重复一下,让自己专注于此,并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六】


其次,避免消极过滤,你要学会的是积极聆听使用绿灯思维。也就是说,每当听到一件事时,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之见,不要产生“发臭思维症”(是指那些对积极的、哪怕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干脆拒之门外的症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怎么才能用到它?如果能学会这个,我会有怎样的收获?”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必须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带着积极的期待,对新的信息感到兴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再好的机会我们都会失之交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随时拿支笔做记录和批注。并且不要总量琢磨这些信息错在哪里,而是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告诉自己:“我知道自己读到或听到的信息是有一定价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儿呢?”


此外,在聆听的过程中,还要带着强烈的欲望,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内容,还要努力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带着一种“我该如何应用这些”的态度去启发思考,将听到和看到的内容,与自己此前接触、经历过的其它东西联系起来,成为“可能性思考者”、“可能性参与者”,带着“有可能”的心态,才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所有人都认为4分钟内跑完1英里是不可能的时候,1954年5月6日,英国田径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却跑出了3分59.4秒的成绩,他所创造的记录后来虽然不断被超越,但仍旧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田径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大多数人都认为国际象棋界不会出现女性赢家,因为女性不并不擅长这个项目,而匈牙利的一个心理学家却把他的女儿培养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她们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


这些案例就体现了一种可能性思维。所以,避免消极过滤,你就需要敞开心胸,将封闭、消极的心态变成开放而积极的心态。你可以慢慢转变这一过程:从拒绝到吸收





【七】


德鲁克说过:“没有什么好事是偶然发生的。”要想改变某个行为,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你就需要指导、支持和问责。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时,你便可以制订一份出色的跟进计划,从而有效应对缺少跟进的问题。


John Wooden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在全美大学体育协会举办的篮球赛中,他曾经率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篮球队在12年内获得了10次的冠军。为了研究他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过他的训练课,并记下了他给球员发的每一条指令。统计结果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中,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75%的指令都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


Wooden最常见的执教方法是:演示一遍正确的动作,表现一遍错误的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的动作。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用讲课,只给学生具体的即时反馈。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


这就是一个周密的跟进计划。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告知、演示、尝试、观察、表扬修正。所有的“跟进系统”都可以根据这个步骤来设计,并为此去寻找资源。


当然,有些学习,外部教练是必须的;有些学习,自己可以当自己的教练。如果无法有效实现这个跟进过程,你也可以寻求支援。找伙伴一起学习,向伙伴请教,与伙伴讨论,让伙伴一起监督,这些都能够让“跟进系统”更有效。


此外。在跟进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及时的表扬,千万不要等到人们完全做对一件事之后才去表扬他们。自助学习时,也要学会及时自我表扬。


练习,并不能帮你做到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会让你做到完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跟进系统是建立在我们讨论过的前两个原因(信息超载和消极过滤)之上的。出发你首先集中学习几件事,并且消除自己的发臭思维症,否则这套积极跟进系统并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


从“知道”到“做到”,你学会了吗?下面,精读君简单用图片总结一下今天这篇微课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