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做到》:教你学以致用

 新用户9390XC4l 2023-01-18 发布于新疆
内容图片

所谓知易行难,“知道”与“做到”之间,似乎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做到》这本书很实用,、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提供一些简单的工具,帮助大家消除“知”与“行”之间的鸿沟。

知是思考,行是创造,本书演绎了西方的“知行哲理”。期待你读完本篇文章,可以将之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受用此生。

本篇文章,欢迎你收藏或分享,把有用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为什么执行合一那么难?

· 你未必真的知道

当你遇到自己没听过或者不认同的观点,也许你会觉得离谱,从而自动过滤,只愿意接受自己相信的。当你阅读了一本书,没有重复跟进,过段时间你就遗忘了那些信息。

· 你未必勇于实践/不知如何下手

你以为你很勤劳,其实是在偷懒。我们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劳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如果只是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接触新知识,会发生信息过载。实践需要勇气,也需要技巧,关键在于重复、重复、重复。

关于知道和做到,下面,让我们详细学习吧:

为什么我们知道却做不到?

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信息过载,大家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这其实是个陷阱,因为知识来得非常容易,反而不会实际帮助我们改变行为。久而久之我们会更倾向于获取新知识,而不是应用新知识。我们的大脑觉得获取新知识要比应用它们有趣得多。

原因二:消极过滤,人类的信息处理系统其实相当混乱,大脑常常是封闭而消极的。我们接受信息会先入为主、坚持固有思维,导致最终只有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原因三:缺少跟进,要想真的做出改变,关键就在于重复、重复、重复。但这一点很少有人做到。比如烟民都吸烟有害健康,也动过戒烟的念头,但多数没有成功。

一个懂得重复的力量的人会拥有决定性的优势。这里的重复是指间隔性重复,指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再重复。每个人的大脑总是在不断地处理一件或两件事,要么是学习新的东西,要么是遗忘。一旦忽视了某件事,我们很快就会将其遗忘。而当学会用间隔性重复来集中思考某件事时,我们就会记住它。

那么,关于信息过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信息过载&解决方案

· 信息过载

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太过容易,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对于那些只接触过一次的信息,我们通常只能记住其中一小部分。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领域,我们必须透彻地吸收一些重要信息,而不是盲目地接触大量信息。因此我们应该少而精而非多而浅地学习。

不停地接触新知识,会让大脑堵塞,甚至会让我们养成迅速遗忘的习惯要想掌握某件事,我们必须首先选择一些关键点,隔段时间就重复一下,关键在于间隔性重复。

据说通过间隔性重复读透少量资料对你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只读一次)20本书所产生的影响。

· 解决方案 —— 少而精、间隔性重复

我们首先必须确定自己需要学什么,然后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学这些东西。

要想掌握某件事,我们必须首先选择一些关键点,隔段时间就重复一下,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所谓“间隔性重复”,不是不间断地反复,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再重复,直到它最终沉淀、内化。

即便我们很认真地去看书,去记笔记,读完确实有所收获,但因为应用不足,在读完每本书一段时间后,就忘得差不多了。

消极过滤&解决方案

· 消极过滤

用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为主或者是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即“消极过滤”,会导致100%的信息最终只有10%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我们过早地拒绝了大部分信息。

消极思维产生的原因是,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倾向于强调那些消极的事情,当我们表现良好时,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什么也不说;而一旦我们做错某些事,他们就会大发雷霆。积极行为需要得到强化,当我们做对事情却没有人发现时,我们就会开始对自己(以及其他人)产生怀疑,会逐渐设立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大脑逐渐产生消极的思维方式,我们开始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我们会因为恐惧而对很多事情妄下断言。

一个对你充满信心的人可以改变你的人生。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去聆听什么。在爬出'消极之匣’的过程中,我们最最需要的,就是一句鼓励的话。

· 解决方案1 —— 积极聆听

要想多留住一些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关键就在于要带着一种开放、积极的心态去聆听。积极聆听,会带来一种可能性思维,让我们成为“可能性聆听者”、“可能性参与者”、“可能性实践者”,激发我们的应变力和创造力,让我们想出比最狂野梦想还要狂野的可能。

积极聆听的一些tips:不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之见。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对新的信息感到兴奋。带着积极的期待。手里拿着笔,准备做记录。带着强烈的欲望,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的内容,还要努力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带着一种“我该如何应用”的态度。

即使拥有一个积极、可能性的心态,也需要进行重复。有趣的是,呈现6次似乎是间隔性重复的秘诀,从拒绝到吸收的过程往往是这样:

  1. 第一次接触:拒绝。“我之所以拒绝它,是因为它跟我之前的想法冲突。”
  2. 第二次接触:抵制。“嗯,我明白了,但我还是无法接受。”
  3. 第三次接触:部分接受。“我同意这个想法,但是在应用时还是会有所保留。”
  4. 第四次接触:完全接受。“你知道,这个想法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样。”
  5. 第五次接触:部分吸收。“我今天就会应用这个想法。太棒了!”
  6. 第六次接触:完全吸收(并开始分享传播)。“我昨天就已经把这个想法告诉我的一位销售人员了。跟你说句大实话吧,这想法现在是我的了。”

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体验到的积极经历越多,就可以自动跨越这6个步骤,许多创造性的想法几乎会不知不觉地浮现出来,你会成为一个“反向偏执狂”,认为世界在合伙照顾自己。

· 解决方案2 —— 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即可能性思维,在给出任何消极反馈之前,我们一定首先给出积极的反馈。这也印证了我们在做述职或者绩效反馈时,为何必须同时要有“激励性反馈”和“建设性反馈”。

每次接触新信息时,我们不要总是琢磨这些信息错在哪里,而是应该成为绿灯思考者,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并告诉自己,“我知道自己读到或听到的信息是有一定价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呢?”

缺少跟进&解决方案

· 缺少跟进

人们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行为的第三个原因是缺少跟进,而这是所有障碍中最难克服的,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周密的计划。要想改变某个行为,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你需要指导、支持和问责。

练习并不能帮你做到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会让你做到完美

除非人们有动力想要去学会一件事,并制定出计划去正确地完成,否则他们根本不会坚持太久。

· 解决方案1 —— 强调积极面

要帮助一个人取得发展,或是建立一个伟大的组织,关键就是要强调积极面。“千万不要等到人们完全做对一件事之后才去表扬他们”,要按照进度提出表扬,当他们的表现可能只是接近于正确时,就应该提出表扬。

在如今这个时代,一切的节奏都很快,所以当人们刚开始应用自己的新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管理者往往并不在他们身边。要想表扬或修正一个人,管理者必须在身边观察此人的进步。

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就是他刚刚接受完培训的那段时间。需要注重培训之后的管理和指导。跟进者不一定是上司本人,但他需要确保为需要指导的员工配备一名出色的老师或教练。

· 解决方案2 —— 帮助人们取得成功,提供更多指导、支持和问责

如何帮扶/督促

开始——“告知→演示→尝试→观察我→表扬我的进步或进行修正”一段时间后——“提问→观察我的演示→表扬我的进步或进行修正”最后——“自己告知、付诸实践、表扬或修正自己的进步”

一份有效的跟进计划通常包括3个关键要素:指导、支持和问责。

从公司组织的层面,要想消除知行差距,建立一个高绩效的组织,需要管理者充分行动,跟下属做定期沟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沟通可以让管理者充分了解直接下属的工作进度,以及他需要怎样的帮助,同时还可以让管理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问责。

总结

· 如何才能知行合一?

  1. 少而精+间隔性重复。确定自己需要学什么,建立该领域的系统性知识架构,少而精地获取知识,隔段时间就重复一下,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迭代。
  2. 积极聆听、绿灯思维。要带着一种开放、积极的心态去聆听。每次接触新信息时,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在给出任何消极反馈之前,一定首先给出积极的反馈。
  3. 不断跟进。抓住刚接受完培训的时间段制订一份有效的跟进计划,计划中一定要有“指导、支持和问责”这三个要素,强调积极面,有任何正面进步都即时表扬。

若想弥合“知”“行”差距,你必须卷起袖子亲自实战,成为一名真正专注的学习者,然后必须学会通过一种积极的心态过滤新的信息,最后,你必须制定一份计划,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立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最后的最后,将你所学到的与大家分享


列位看官,本篇文章到此结束,忍不住为看到这里的你点个赞,如果你喜欢,可以收藏或分享,把有用的知识传给更多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