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4267,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知道做到》。 本书作者有三位:肯·布兰佳,商业管理思想家,畅销书作家,肯·布兰佳公司首席精神官。肯·布兰佳以“善于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著名,他与斯宾塞·约翰逊合著的《一分钟经理人》已成为美国20 多年来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销量突破1 500 万册。 保罗·梅耶,超一流的企业家,成功激励机构创始人。保罗·梅耶在1960 年创办了成功激励机构,致力于“激励人们发挥最大潜能”。目前,公司的全球销售总额已超过20 亿美元,超过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所有同类公司。 迪克·卢赫, 超一流演说家, 天才培训师。迪克·卢赫的演说煽情而幽默。他是肯·布兰佳公司资深顾问合伙人,同时还是培训项目《完全质量领导者》(Total Quality Leadership ) 的创作者。 我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很多知识在知道的同时,还必须要用起来,只有这样知识才是我们自己的。 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总是先从内心想法的转变开始,然后才逐渐由内而外变化的。但是很多人还是陷入知道却做不到的怪圈。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了该怎么做,比如通过阅读或参加培训得到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却始终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很多时候,人们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获取知识,但这些知识根本不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停留太久。而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来说,始终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 本书将会教你如何通过“学得少而精,而非多而浅”的方式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读过本书你会发现,只要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大脑过滤系统,你就可以将知识量轻松扩大数倍。你还将学会如何用绿灯思维引爆创造力和应变力,并通过间隔性重复更好地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 作者认为,知道却做不到,无非有三个原因,分别是:信息过载、消极过滤和缺少跟进。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 ![]() 01、信息过载什么是信息过载呢?也就是说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太多的知识和目标只会堵塞我们的大脑。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大脑总是在不断地处理一件或两件事,要么是学习新的东西,要么是遗忘。 一旦忽视了某件事,我们很快就会将其遗忘。而当学会用间隔性重复来集中思考某件事时,我们就会记住它。信息过载会打击我们的积极性。 假设你要学习一门语言,如果你学的东西太多,大脑不知道这些知识哪些是重要的很快就会遗忘。但是如果我们首先确定自己需要学什么,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学这些东西。
也就是说,要想掌握一样东西,你必须完全沉浸其中,直到将其完全吸收。你必须慢慢地咀嚼、消化,直到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作者认为,人们必须'少而精’地学习。”就是说,学习技能,要先专注一项技能,不断重复练习。不能说,今天我想学习英语,明天我还想要减肥。这样做,哪样都做不好。 正确的做法是,先学习一项技能,比如先学习英语,把英语这一目标,分解成小的任务,一个一个去完成。也就是说,要想掌握某件事,我们必须首先选择一些关键点,隔段时间就重复一下,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其中关键点就在于间隔性重复。 间隔性重复是一种学习技巧,在使用这个技巧时,你不止在一种场合接触某一信息。你会隔一段时间就重复接触到这条信息,直到它最终沉淀下来。” 02、消极过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在用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为主或者是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我们本来可以100%地听到自己身边的人在说些什么,结果最终只有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也就是说,我们会通过人为的消极表现,把一些积极的信息过滤掉。而且我们一直在受这种消极思维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与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有关,我们刚出生要依赖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来生活。我们无法选择由谁来抚养我们,也无法选择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消极思维的环境里面,那么我们长大以后就会受消极环境的影响,也变得消极。 如果父母总是倾向于强调那些消极的事情。当我们表现良好时,他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就什么也不说;而一旦我们做错某些事,他们就会大发雷霆。” 当我们做对事情却没有人发现时,我们就会开始对自己(以及其他人)产生怀疑。我们会逐渐设立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大脑会逐渐产生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始对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进行过滤。我们的大脑变得封闭。我们开始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我们会因为恐惧而对很多事情妄下断言。”
所以,作者在书中说,“在爬出'消极之匣’的过程中,我最最需要的,就是一句鼓励的话。”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积极聆听 一旦学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倾听,你就会把你听到的内容跟自己接触过的其他东西联系起来,你甚至会想出一些新的方法来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那么积极聆听需要怎么做呢?不要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之见;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对新的信息感到兴奋;带着积极的期待;手里拿支笔,准备做记录;带着强烈的欲望,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内容,还要努力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带着一种“我该如何应用”的态度。“这种心态可以激发出'啊哈’的经历,让你抵达自己的人生巅峰。” 什么是'啊哈'的时刻呢?就是那种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时刻。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聆听,反复聆听的时候,我们就会进入反向偏执的状态,就会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 “反向偏执狂就是那些认为世界在合伙照顾自己的人。也就是说,你用积极的眼光看这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变成好事,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形成积极思维。当然,这需要过程。 2、绿灯思维 什么是绿灯思维?就是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可以从消极心态转变为积极心态。
换句话说就是,你要鼓动大家接受这个建议。在人们提出所有积极、富有创造性的看法之前,你要阻止任何消极的反馈。在给出任何消极反馈之前,我们一定要首先给出积极的反馈。 03、缺少跟进想改变某个行为,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你需要指导、支持和问责。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时,你便可以制定一份出色的跟进计划。我们知道,人们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第三个原因是缺少跟进,而这是所有障碍当中最难克服的,所以我们才需要制定一份周密的计划。” 1、指导 学习一项新知识,弄懂一件事情,我们就必须愿意接受指导,并跟随大师学习。你不能只是偶尔将知识应用到行动中。要想真正进步,你必须制定一份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帮助自己培养强大的责任感的跟进计划。
学习不只是一段在脑子里完成的过程,只有当你真正将自己学会的东西变成实际行动时,你才是在真正地学习。 2、支持 在作者看来,要帮助一个人取得发展,或者是建立一个伟大的组织,关键就是要强调积极面。在提供培训,并帮助人们取得进步时,'千万不要等到人们完全做对一件事之后才去表扬他们。’刚开始,他们的表现可能只是接近于正确,但这时你就应该提出表扬。因为你所面对的目标总是在不停地移动,所以你一定要按照进度提出表扬。然后你再纠正他们,这样他们才能继续改进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支持,当你表扬进步并/或修正是一种简单有力的跟进计划,它可以帮助那些可能的赢家变成真正的赢家。强调积极面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进行纠正之前,一定要对学习者的进步提出表扬,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学习者就应当能够进行自我表扬或者是自我纠正。 作者在公司推行了一套一对一的学习系统,规定所有的管理者每两个星期都要跟自己的直接下属面对面地单独沟通,时间为每次15~30分钟。这么做的目的是,管理者可以通过一对一面谈,了解到下属是否需要支持和帮助。“ 其中管理者需要每年跟每一位直接下属沟通26次,他可以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指导建议。而且由于双方会经常进行沟通,所以每次年终业绩评估时,下属们也不会对结果感到过于意外。他们的责任感会在双方一对一的沟通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成,这样做对公司的业绩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帮助公司挽留大量的人才。” 3、问责 什么是问责?就是当领导交待给你一件事情以后,你需要负起责任,把这件事情做好,你必须要向上司作出反馈。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完成,或者出现了差错,我们要负责到底。 作者认为,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将自己的知识付诸实践,你需要一个跟进计划来为你提供指导、支持,增强责任感。“要想得到指导,也就意味着你要经常跟教练、支持团队,或者某个能够帮助你实现转变的人沟通。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很少有人能够通过读一本书、听一段音频、看一段视频或者是参加一次培训班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你必须卷起袖子亲自实战,成为一名真正专注的学习者。然后你必须学会通过一种积极的心态过滤新的信息。最后,你必须制定一份计划,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立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 |
|
来自: 老鸿5jmx3tglz8 > 《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