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做到》知行合一,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能力,需要做到这几点

 镜姐梦想领读会 2020-06-22

文/Nancy


为什么你知道的事情总是做不到?

最近有很多朋友来问我,说我也学了很多课程,看了很多书,但为啥看完了也没什么用,还是没有任何的改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心里面是非常想改变现状的,但是到了实践环节,总觉得它很复杂,不知该如何下手。

我自己也试了一下,中途遭遇了很多失败,于是怀疑自己,这样做是不是对的,也不知道该问谁。很是苦恼。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烦恼呢?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下,怎样找到有效解决'为什么知道的事情却做不到'的办法,让你更好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做出结果出来。

布兰佳是一名声誉卓著、备受推崇的作家、演说家和顾问人士,他是当今世界商务领域最富洞察力、最强大、最具有思想深度的商业管理思想家之一。他善于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了彻底搞懂:为什么人们在知与行之间会有那么大的鸿沟,以及怎样的方法才是切实有效的,他拜访了诸多相关领域的大咖,然后写了这本非常实用的书籍《知道做到》。

这本书通过给读者讲述人们没能学以致用的三个原因,对应着给出解决方案。学习完本书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大脑过滤系统,就可以将知识量轻松扩大数倍;学会如何用绿灯思维引爆创造力和应变力,通过间隔性重复,更好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布兰佳给我们带来的干货盛宴吧!


人们没能学以致用的三个原因

一、信息过载

为什么会信息过载?有没有觉得,现在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了?每个人的大脑总是在不断地处理这两件事:要么是学习新的东西,要么是遗忘。

人们对于新鲜事物一般都有好奇心,都会有兴趣。导致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大脑堵塞。当一个东西教你太多方面时,你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这样学了没有效果,没有改变,没有结果,又会开始焦虑迷茫痛苦,陷入恶性循环。

二、消极过滤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一种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为主或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受到的内容。我们本来可以100%听到自己身边的人在说些什么,结果最终只有10%的信息能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这种情况可能跟我们大多数人的经历有关。很多时候,我们做了积极的对的事情,你的父母或者老师会觉得理所应当,而当你做了错事时,他们会苛责你,甚至大发雷霆。

久而久之,如果我们做的积极的事情得不到鼓励,我们就会对自己或者他人产生怀疑,就会逐渐设立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大脑就会产生消极的思维方式,变得封闭。

但如果你永远都抱着封闭的心态去接收信息,那想有所成长和改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三、缺少跟进

你有没有发现,在企业新人培训时,培训完对新人的改变收效甚微。大部分都是当时听了,甚至也做了笔记,但结束后又开始照常做自己的工作。好像当时的培训只是为了应付签到一样。

如果培训后没有跟进机制,就相当于白做。对员工行为的改变,几乎不会产生作用。

要想改变某个行为,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你需要指导、支持和问责。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时,你就可以制定一份出色的跟进计划。这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最关键所在。


如何才能知行合一,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见,知行合一,才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有所改变。

一、间隔性重复

在知与行之间,要想跨过这个巨大的鸿沟,必须要不断的重复,而且这个重复不是说机械的做,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后再不断重复。

对于我们学习知识来说,正确的做法就是学完后,通过不断重复、总结或者复盘,甚至分享讲给别人,从而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然后去某些场景下应用,进一步得到反馈和修正。

毕竟,仅仅通过一句话很难让一个人产生持久的变化,必须要不断地被重复。

二、'少而精'哲学

《道德经》中说:少则得,多则惑。我们应该少而精而非多而浅的去学习。专注做几件事,把它们吃透,你就更有可能产生效果。

给大家举个例子,在做客户服务这一块,A公司总部的前台人员,要负责接待所有的访客,并接听所有的电话,A公司的前台人员称自己是'第一印象主管'。她们会经常想办法来更好地了解客户、预测客户需要,并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

A公司领导告诉她们,只要信号灯一亮,意味着有个电话打来了,这时就应该冷静下来,告诉自己,提供服务的机会来了,尤其当客户打电话来投诉时更是如此。

其中有个前台人员B,前两天她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刚一接电话,她就听到电话那头的人冲她大叫起来:“你们给我等着,我会让你们不得安宁!”她立刻回应道:“是你吗,张飞?“对方问:“张飞是谁?”她也大喊了一声:“我的前夫!”

这句话立刻化解了他的愤怒,大笑起来。原来他也有一位非常可怕的前妻。从那以后,前台B就和那位客户成了好朋友。

所以说,只明确几件要做的事,将信息转化为积极的态度,将态度进一步转化为行动,更加有助于真正透彻的掌握这些事情。一旦真正透彻的掌握,人们就会变得更有创造力,甚至能创造奇迹。

以上,间隔性重复和专注,可以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


三、积极聆听

要想多留住一些自己学到的东西,关键就在于要带着一种开放、积极的心态去聆听。这种心态可以激发出'啊哈'的经历,就不再只能吸收听到和读到的10%的内容,学到的会比想象的多得多。

这是一种可能性思维。本书的作者之前在学校里一直是消极性思维,认为自己不会写作。自从认真聆听菲尔(作者所请教的老师)的指导,了解到这个方法,他在本子上又写着:我不会写作,转而写上:我会写作,我是名作家!然后间隔性重复,结果他后来就真的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

一旦学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聆听,不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之见,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和积极的期待;带着强烈的欲望,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内容,还要努力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你就会把你听到的内容跟自己接触过的其他东西联系起来,甚至会想出一些新的方法,来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四、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是什么意思?它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当其他人提出任何新想法或新建议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个想法或建议是可行的,而不是上来就先挑刺、否定、批判。

有一名非常细致严谨厌恶风险的CEO,正是使用了绿灯思维,从原来开会时不论别人提任何的新想法和建议,全都是反对和否定的意见。变成了每次都是先肯定哪里可行,最后再补充一些反对意见,从而使团队变得更加富有创造力,其他成员也更愿意考虑接受他的补充意见。

如果你感觉自己不擅长某个方面,那你一定发挥不好。当你尝试转变成绿灯思维,不妨大声告诉自己:我喜欢这个(不擅长的方面),在这个方面也是出色的。然后,你真的就会像这方面最出色的人那样去表现,甚至超过自己的预期。

以上,积极聆听和绿灯思维可以解决消极过滤(消极思考)的问题。


五、跟进学习系统

作者小的时候,他和他父亲在垃圾场捡了一辆破自行车。把它拖回家后,他父亲把车子拆散,然后边做边讲,告诉作者该怎么把自行车拼装到一起,怎么固定车闸,怎么装链条等。当他俩一起完成拼装后,父亲让他重新把它拆了,再拼装好。就这样,作者一次次重复,直到他几乎闭上眼睛都可以完成这一切。

是不是觉得作者这件事已经做到了,并且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呢?其实这种情况就是应用到了一套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跟进学习系统:告知、演示、学习者尝试、教授者观察、表扬学习者的进步或进行指正。

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就是你刚接受完培训的那段时间。这也就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知识付费学习某些知识或者技能时,最好找那种有一对一知道的老师,手把手跟进指导,才更加可能对你真的有帮助,能出效果。

这个跟进学习系统,能够解决由于缺乏学习后的跟进,而无法将所学付诸实践,进而产生效果的问题。


小结

真正的学习是一定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的。学习本身就是一段从'知道'到'做到'的旅程。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接触知识和信息变得便捷了。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我们是不会有改变和进步的。

通过坚持记笔记,和经常性的重复、练习,专注重复的做几件事,能够多倾听不同的声音,凡事先别否定,找到自己想要学习且能够指导跟进你的老师,你就有无限可能。

希望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都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帮助我们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文作者:Nancy。镜姐梦想领读会,高效阅读训练营学员。3年金融行业项目管理经验,副业变现咨询师,高效阅读实践者。热爱阅读写作,专注副业变现和个人品牌打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