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免而无耻”的多样解读

 百城主人 2014-10-05

“民免而无耻”的多样解读

 

可可 23:06:07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可可 23:07:14
其中“民免而无耻”理解为“百姓犯了错误,受过刑罚后,羞耻心就没有了”呢,还是“百姓犯了错误,但为了免除刑罚,丧失了羞耻之心”? 

 

(一)

【原文】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注释】
  ①道:通“导”,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②齐:整治 ③免:避免 ④格:至,来,引申为归服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读解】
    孔子与卫文子有一段对话,对这里的论述作了发挥。
    孔子说:“用礼教来统治老百姓,就好比用缰绳来驾驭马,驾马者只需要握住缰绳,马就知道按驾马者的意思行走奔跑。用刑法来统治老百姓,就好比不用缰绳而用鞭子来驱赶马,那是很容易失去控制,甚至把驾马者甩下来的。”
    卫文子问道:“既然如此,不如左手握住缰绳,右手用鞭子来驱赶,马不是跑得更快吗?不然的话,只用缰绳,那马怎么会怕你呢?“
    孔子还是坚持说,只要善于使用缰绳,驾驭的技术到家,就没有必要用鞭子来驱赶。(见《论语正义》卷二)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德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 

 

                                       (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经解】
五霸虽驾言于德礼。总只政刑。帝王虽亦似用政刑。无非德礼。盖德礼。从格物诚意中来。孟子所谓集义所生。政刑。徒贤智安排出来。孟子所谓义袭而取也。
【参考注释】
道:方法、手段之义(古本或作“导”。引导、诱导之意。《集注》:“道,犹引导,谓先之也。”)
以:凭籍、用、使用之义。
政:政令、政权力、法制之强权机制之义(《孔注》:“法教也。”《集注》:“法制政令。”指各种法令、政令等统治措施。)
(道之以政:句形当为:以政道之,意即,仅凭强权机制的方法进行国家机器及其他单位团体的管理等等。)
齐:比肩、类齐、相类、整治之义。
刑:刑罚、对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权利度进行控制等手段之义。
免:隐藏、隐蔽、苟免、暂时避免之义。
礼:礼义,礼法,礼仪,涵德法双彰之义。
耻:惭愧之心,羞耻之心,耻辱之心。
格者:格除、格斗、杜绝、修正之义。
【参考译文】
夫子说:“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或者企事业团体),使其子民(员工)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假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格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进而长期保持不变。”
【参考解读】
政刑之于民,蔽耻而藏,久后转剧;德礼爱之,受之,有耻且格,民民亲亲,和乐也者。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ǚ),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在这段时间时有一个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以强硬的方式解决一切,所以在短短的二百九十多年间,烽四起,战火连天。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各大大小小的执政之人,普遍的方法就是刑罚,多数都假借德礼之名号,拉大旗作虚皮,霸主们大多能做到,德政并行,礼刑双用,故而人们总是随着自己的妄想实施,不能克制自己的丑恶嘴脸,尽现于世间之中,不正是民免而无耻的最好表达么?
如果是这样的结果,这不是人类社会本该有的现象和国家企事业的运行机制的应该面貌,那就应当有可以调和的方式存在,那就是夫子说的德,德从自心深处牢厕所固之,那么以德治理管理,处理一切国家企事业等等事务关系,就离不开德礼之基础。以仁德礼义为本来处理一切,把博大的仁爱之心注照于人世间,就能一步一步的感化自己身边所有的人,远离羞耻之行为,人们知耻了,就能主动格除自己的不良行为,因此,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切恶的诞生,均来自于人们的心不知耻,故夫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己若不知耻,如何能影响到身边的人呢?自己都不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行好自己的行,养好自己的心,存好自己的德,如何能所好的德行传递给自己的子女,乃至其他周界?大家向一个方向前进,克己复礼,天下焉能不太平?
自有法儒之争及其他之争,均来自于只强调一边,不强调另一边的结果造成的,这是因为在生活现实中,存自己高于别人的心,故夫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本章一个整体,说的就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当以什么方面突出时,便以什么为重点,但不能忘了另外的作为辅助手段,但其中,无论哪种方式进行人类社会活动,都不能离开道德这个基础,若离开了这个基础,独立以法来治理国家或企事业团体机构,必然的结果就是法不治众,最终导致法不可信,法的权力太大,人人都会私心的妄动之下,去不择手段的取得这个权力,这便会形成社会难以治愈病变。法应当建立在德的基础上,一个执政人员如果无德,他怎么会考虑百姓的利益呢?因此夫子说:“举直错诸枉,则(百度)民服,举本错诸直,则(百度)民不服。”
一个社会区域内,如果是枉者占上风,那么,直者必不得张显,反之亦然。
全社会的不孝父母之风大显,即是枉错诸直的结果。不得不让人深思,不得不让人从心底思考回归人伦大道。

 

(三)

 

怎么消灭无耻

                                      李零:《丧家狗》(节选)

  2.3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是以法治国。“政”是政令,“刑”是刑罚。按福柯的说法,就是训练和惩罚。它是按驯养牛马那样来管理社会:听话,给草吃;不听话,拿鞭子抽。孔子认为,这些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会把老百姓弄得“免而无耻”,政刑虽在,但心存侥幸,能躲就躲,能逃就逃,把不守规矩当自由,一点羞耻心都没有。“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和“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不一样,它是以德治国。“德”是自律,自己有道德标准在心里管着自己;“礼”是他律,对人的行为和相互关系有种种规定,比如摩西十诫的十诫、猪八戒的八戒、孔子的“非礼勿”(《颜渊》12.1)就是这种约束。这种考虑,古人很普遍,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心目中的头等国家,也是以德治国,政刑无所用之。但后来,他明白了,现实世界,还得交法律管。“有耻且格”,“有耻”是有羞耻感,有内心约束,和“无耻”相反;“格”是严格遵守规定,外面有规矩管着,和“免”相反。孔子是道德中心主义。他认为,社会应以亲情作核心,没有小,焉有大,似乎有理。但德礼是小道理,政刑是大道理,小道理管大道理,这是说反了。政刑有政刑之弊,孔子的批评有一定道理,但德礼也非万能,以德治国真管用,就不会有礼坏乐崩。春秋战国是礼坏乐崩。礼坏乐崩,结果是政刑繁苛。秦代政刑繁苛,结果是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造反。秦政之失,是只讲硬道理,不讲软道理,硬梆梆、赤裸裸。汉代尊孔,不是放弃硬道理,而是除了硬道理,也讲软道理,懂得如何用软道理包装硬道理,改变形象。阳儒阴法,软硬兼施,是硬在前,软在后;硬在里,软在外,不能反过来讲。硬道理还是政刑,法若凝脂。软道理分四种,一是礼乐,二是道德,三是学问,四是宗教。皇家有礼仪,文武百官靠道德学问选,老百姓,烧香磕头,也有地方拜。汉以来的儒术,还有后来的释、道,都是用来弥补政刑之不足。光有政刑,不能消灭无耻,没有政刑,更不能。两千年来,中国人有自己的生存哲学(或曰兵法),你硬他就软,你软他就硬,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软硬不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始终做不到。“民免而无耻”,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早就如此,并非现在才开始。宋明以来的中国,文化发达,社会腐化,那时最爱讲道德,道德如何?小说、笔记讲得很清楚,坏透了。
  我的看法是,以德治德,可以。以国治国,也可以。以国治德,六亲不认,一个朋友都没有,太没人情味,这是误用,但误德未必误国。最糟糕的,就是光讲以德治国。光讲以德治国,德必伪,国必亡,两样都误。当然,古人说的以德治国,并不是真的以德治国。德只不过是装饰罢了,就像厕所里面撒香水,让你不觉其臭而已。(怎么消灭无耻)



(四)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Show parallel passages

 

 

論語·為政》: 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Show in context
禮記·緇衣》: 之以,齊之以之以,齊之以Show in context
史記·酷吏列傳》: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Show in context
鹽鐵論·授時》: 之以德,齊之以禮, Show in context
漢書·刑法志》: 導之以,齊之以;導之以,齊之以恥。 Show in context
漢書·酷吏傳》: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Show in context
漢書·貨殖傳》: 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Show in context
漢書·董仲舒傳》: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Show in context
後漢書·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Show in context
後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 Show in context
後漢書·卓魯魏劉列傳》: 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Show in contex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