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大运河:巧夺天工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14-10-05

以邗沟为起点,大运河从扬州向北方的开凿,在到达淮安以后就变得困难重重了。淮安以北降水减少,缺水的河流难以为运河提供水源。因此,帮通州到北京的运河寻找水源地成为工程成败的关键。

元朝政府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修筑成以大都为终点,南下直达杭州的南北纵向大运河。这就是京杭大运河。但就在大运河修到通州之后,看似离京城只差一步之遥,却因为没有合适的水源迟迟无法贯通。大批从南方运来的货物只好在通州上岸再转由陆路运输。为了提高效率,打通水路势在必行。这关键的最后20公里水路就是后来的通惠河。全权负责此项工程的正是当时的都水监、元代最为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

几经考察,郭守敬把北京城外的白浮泉定为通惠河的水源。北京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白浮泉正好位于北京城北面的高点。可以自流流向东南面的北京城和通州。

面对高低起伏的地形,如何确定一条呈递降趋势的引水路线?郭守敬需要精确的测量与调查。他设定了一个测量高度的基准点:0。以海平面为0点,测量物体的绝对高度,这就是海拔的概念。郭守敬首先从海拔53米处的白浮泉修一条弯曲的渠道,连接海拔51米的昆明湖,再从这里自流到海拔48.8米的北京城和27米的通州,接入运河。

为什么不能走直线距离呢?原因就是,在直线距离上有两条自然河流,地势已低于北京城。如果水到了这里将汇入河流,永远不会流向北京城了。

在郭守敬之前的时代,中国人只有相对高度的概念。但是,当远距离比较时,常常出现计算误差。然而,郭守敬对于这个0的确定,是以海平面为零点,测出每一处地点的绝对高度,是非常准确的。这个概念的提出,早于西方海拔理论的提出50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