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高不让古人

 隐士的书屋 2014-10-05

古代第一流沙场战将,其武艺多以天赋为根,所谓天禀异质,从项羽、典韦、许褚、冉闵、李存孝到鳌拜莫不如是。陈微明记孙禄堂先生也是“于武术殆有天授”,亦合此旨。所谓殆有天授,其一是说悟性超凡,其二是说身心各项素质出众。举例来说,孙禄堂先生天生神力,马上所用镔铁枪重八十斤,步战所用镔铁枪重五十斤。三国时期战力最强的第一勇将典韦所用大戟重八十斤,但这是汉代的衡制,实际相当于民国时期的四十余斤。仅此一项就不让古人。

古时战将于力量之外,还必须骑术高超,在马上马下或两马之间往还自如,再者就是身法灵捷、行如奔马、迅疾过人,孙禄堂先生骑术绝高,轻功绝顶,这在《国术名人录》中已有所披露。

孙禄堂先生的武艺、力量、骑术、轻功等,皆可与历代沙场第一战将媲美,所以,年轻时就享有“飞枪神老禄”的称号。从这个绰号可知,飞枪,说明八十斤的镔铁枪运用起来活便自如,故曰飞。神,说明运用的出神入化。一般而言,八十斤重的铁枪对别人来讲是个负担,带在身上都很吃力,运用起来非常勉强,更难以活便自如,但是对于孙禄堂先生来讲,则自如,如使用八斤重的杆子一样,这叫天授。天授的含义就是天禀异质,不仅身体素质高于常人,且悟性极高。

孙禄堂先生在技击上不仅殆有天授,而且在内外交修上所下的功夫也是别人不能及的,因此神力绝人,其力空灵、自然,感而遂通,曰内劲。向恺然先生说:“从来拳术家肯下苦功的,大概要推孙禄堂为最。”(见《江湖异人传》)史载:孙禄堂先生集内外交修之大成,内劲登峰造极,其武艺、风神,浑灝深古,又翻古出新,独临绝顶。对此,《近世拳师谱》及《近今北方健者传》中皆有记载。

孙门第二代、第三代中也有不少天赋绝高者,如崔老玉先生,继承了孙禄堂先生镔铁枪技艺,练习用的铁枪也达八十斤。力绝同时内劲神妙,其劲如电,威如霹雳。

还有裘徳元先生练八卦拳时,身穿五十斤重用铜片制成的坎肩,双手各持一个三十斤重的铜球进行转掌,走塌掌时能将铜球吸住不落,令多少前辈大师叹不能及。

再如孙振川、孙振岱、曹秃领等皆轻功高迈、内劲精深,飞腾变化,攀绝壁如履平地,技击上各有创造。

孙存周先生于技击,其筋骨之奇,创造力之强,内劲之雄浑精妙,更非同时代他人能及。他从不以力为能,但他年少时练习八卦拳所用的铁枪也达到四五十斤。

上面提到的这几位孙门第二代诸先生都是天禀异质者,再加以内外交修之极则,因此造就了他们的武艺高深莫测,意志、气质、体魄、智慧卓然不凡,远逾常人。即使比古之豪侠亦无不及。

孙门第三代中,孙存周先生的弟子牟八爷,修得一身太极拳真功,与人较量散手,仅用手指一点,健儿即靡,真有弹指间强虏灰飞烟灭的景象。他技高诣深,睥睨豪强,然而大隐于市,不与人争。

再有驼五爷凭着一口短刀,仿效其师当年独杖黄袱,游历江湖,曾经西出戈壁,北越大漠,横穿西伯利亚,期间屠狼毙虎,战马贼,灭蒙匪,令群枭慑服,所向披靡,傲然独行。颇具孙门前辈遗风。

肖格清先生的弟子胡六爷潇洒豪纵,激越不羁,屡挫狂枭。每每以一敌众,临危若定。

至圆觉和尚所用禅杖三十斤,爬山涉水如履平地,终年如常。

以上孙门二代、三代这几位高手之武艺、气度皆不让古侠风神。当然,孙门第二代、第三代高手不限于上述几位,这里仅举数例而已。

其实,修为孙氏拳,重在中和,诣在修身,修为者并非都是天禀异质者。一些寡于天赋者,或手无缚鸡之力者,甚至是痨病之人一样可以修为,并有所成。

如齐公博先生,生得瘦小枯干,给人以体不胜衣之感,于武术亦无什么天赋,然而意志坚定,毅力惊人,终成一代技击大家,其武艺,人言:静则有东横泰岱之势,动则有钱塘潮涌之威,劲若雷霆,气动山河,灵如幽魅,举手间群雄慑服。

还有吴心谷先生,孙剑云老师说,那是一位一阵风就能吹倒的老夫子,通过练形意拳,竟然晚年时也有制服盗贼的经历。

再有支燮堂先生,博学多才,会四国外语,然而肺病三期,一动即喘,行三步口吐鲜血,通过孙氏拳的修为,亦能在技击上有所成就,其内劲之高深,一时海上无对,其武艺之强,孤身应战二十余人如戏呆儿。

齐公博、吴心谷、支燮堂等先生纯以内修,行自然之道,养浩然之气,成就斐然,有古儒侠风。

孙氏武学复本然之性体,行体用兼备之道,造就全知全能之完人,义贯中西之学,其旨犹在颜元、李恕谷之上。因此,孙氏拳即浑灏深古,又翻古出新,成为卓然独立之学术。这就是孙氏武学与其它拳学的区别。

习孙氏拳者,艺高而名隐,孙门前人之门风,从孙禄堂先生开始就是如此。但是艺卓绝者不想显名,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姜容樵先生记载:孙禄堂先生受郭云深先生之托,嘱他振兴终南派。所以,孙禄堂先生要想隐名也隐不住,加之孙禄堂先生艺臻绝顶,技击独步天下,武学继往开来,开一代宗风,极大地振兴了终南派(即形意、八卦、太极三派的合称),因此虽一生低调,亦享有至高声誉。到六十岁后,功成身退,遂有出世之念,然而一时身不由已,直到七十岁后,孙禄堂先生力辞各职,遂能隐居修道。

因为有孙禄堂先生这座武学巅峰的遮蔽,孙存周先生才做到了艺高名隐,孙存周先生一生都不允许别人宣传自己包括自己的拳派。因为父子俩如此行事,使得孙门第二代中多行事低调,如裘徳元、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崔老玉、曹秃领、张玉山、张洛瑞等都是艺高名隐者。因为他们极少授徒,甚至很多人终生未收弟子,故后人鲜知其名。

孙门第三代中的高手也是如此,如董岳山、陈垣、牟八爷、胡六爷、驼五爷等。他们都没想吃国术界这碗饭,也没有想开山门收徒弟,只想着自己多下功夫,长自己的本事或陶冶情志,就怕有人来打扰,所以,更不想在这个行当里出名了。

有人问:你是不是把孙门前辈神话了,说的太离谱了?

答:我对孙氏拳的介绍,完全是根据史料记载、前人口述和我的亲身接触和体会。孙氏拳的技击确实卓绝,超乎想象,所以凡是编造的,都只可能编的比实际更低,而不可能更高,因为你想象不了。如张永安先生,看看他编的东西,比史料记载的孙氏拳功夫低了几个层次。

孙氏拳境界高绝,与道合真,技击独步,讲究只有一,一击必杀。这些都是1949年后不能提倡的。所以,孙氏拳功夫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重新整理宣传。而1949年后,无论是官方武术界,还是民间武术界,他们所崇尚、所宣扬的功夫多是一些小儿科的东西,如西洋体操般的武术表演、推手、搭手发力等。对我前面提到的身架、真形、意识、节奏、体能等重要的技击要素鲜有做深入研究。我写书也好,写博客也好,其目的之一,就是把我知道的孙氏拳技击的一点皮毛做个介绍。

近日看亚运会击剑比赛,深感中国的队员虽身材优势明显,但在基本技术上没有养成正确习惯,因此,常常输给小个子的对手,偶有取胜也甚勉强。要知道在这种直线式的场地上,回旋的余地甚小,大个子的先天优势非常明显,然而,中国的队员却常常落败于小个子,正是在一些基本的运动习惯上出了问题。如身体移动方式,孙氏拳要求身体平动,某些韩国队员做的不错,而中国一些队员则显的稀松,其重心常常上下起伏,不仅影响自己的移动速度,而且也给对手的突击造成机会。再有就是在运动中保持身体间架的整体性,这也是孙氏拳的特点之一,这项技术是彼微动我先动,以及及时抓住战机的基础,同样在这方面韩国队员做的不错,比赛中屡屡得分。还有就是前面短文多次提到的——原位打击,这是孙氏拳的技击特点之一,同样也是韩国队员做的好些,因此在反击时就容易得手。所以,凡是符合孙氏拳基本技术要求的,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最有效的技术。因此如果中国武术院校及研究单位,能够把孙氏拳作为其研究的主课题,中国在无限制笼斗、拳击、击剑等方面的水平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