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恩乃孝道之本

 昵称13750848 2014-10-05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讲的都是感恩。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更体会到自己的职责和责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学会感恩,就会拥有一颗孝顺的心。作为道德自觉的孝道为百善之本。孝道不仅是父母的需要、老年人的需要,也是儿女的需要、年轻人的需要,是一种良心债,是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馈、反哺,是年轻人做人的一个道德需要。

 

  家庭养老的危机既是人口危机,也是道德危机。不争的事实是,孝的外在约束和内在自觉都在退化。过去孝写在心上,现在孝写在纸上。惟利是图的经济理性已经使一些人失去基本的伦理道德。道德退化和生活资源紧张使得代际关系冲突严重,老年人对生活控制能力的下降导致权威的下降。拜金主义导致人心变质,道德沦丧。现在的社会是“好利”甚于“好德”,一些老人自杀事件是儿女和社会共同遗弃的结果,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时候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正如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说和谐人生》(1995年)一书中谈到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老龄化社会是一个更需要道德资源和道德建设的社会,这是因为代际关系在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中将变得逐渐的紧张和扑朔迷离。中国需要重建道德秩序,否则人口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将会使整个社会走向“老年失养”。老人要的与其说是物质,不如说是尊敬、孝顺和关心。孝本质上是一种感恩和反哺。“德”是需要造就的。如果不注意保养,良知就可能泯灭。透过现象看本质,子女不孝也有做父母之过,因为父母没有将孩子心灵中善的一面加以培植,结果反而害了自己。教养子女最成功的做法就是要使子女成为真正负责的人,真正有爱心的人。子女能拿出多少的养老资源并不是最首要的问题。自私、骄横的子女必然成为老年父母的负担和麻烦。

 

  孝需要引导和建设。一些组织和单位已经自觉担负起了拯救良知的社会责任。各地类似“助老爱老十大楷模”社会公益活动早就拉开帷幕,“回馈父母,奉献爱心”旨在倡导每位公民爱老助老,扬中华民族助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为什么在一些农村地区,多子女的父母反而老来无养?这里的问题并不是子女有没有养老资源的问题,而是子女之间的平衡问题。归根结底是子女太计较,缺乏感恩之心。21世纪的人类需要倡导“孝养观”。一来孝是养的结果,也就是说,赡养是抚养的结果,否则道德伦理就无从产生;二是孝重于养。孔子说得好: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遗憾的还有,乡村中国普遍缺乏老年人的维权组织。如果既没有来自家庭的温暖,也没有社会的热心帮助,对老年人的人道关怀体现在哪里?不少老人几乎是生活在人道主义的灾难和危机之中。按照法律的规定,不管父母是否对其儿女尽了抚养义务,儿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情与法的冲突是令人遗憾的,虽然法律具有强制性,但法律最好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之上,否则靠强制的力量来推行,心理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所以最好将法律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之上。孝反映的就是回馈的代际关系。的确,很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度量父母的付出和子女的回报是否成比例,但只要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中国各地需要开设“家庭道德法庭”,由社区成员、法律人员和伦理学家一起共同组成,对不孝子女从各个方面予以制约和教育,以促其改邪归正。

 

  在更高的层面上,孝就是使带给父母的满足效用最大化。譬如,让父母丢面子,就是“不孝”——这涉及到了子女的行为对于父母心理和精神的影响。最大、最高的孝就是在符合法律和伦理的前提下使自己的行为给父母带来最大的精神满足,譬如人生成功、光耀祖先。让父母的精神、情感和心理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使得父母衣食无忧、老有所依、倍感尊敬和荣耀,这才是天地都为之动容的大孝。

 

  来源:中国网   作者:穆光宗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