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的孩子常常喜欢哭闹,使年轻的父母感到十分棘手。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哭会上火,对孩子百依百顺,滋长了孩子的任性;有的家长干脆厉声呵斥或打骂,试图使孩子终止哭泣,但孩子由于情感不能得到尽情地宣泄和表达,反而会造成心理上更多的伤害。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只有了解孩子为什么哭,家长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疏导。 1.胆怯的哭 孩子因为胆怯或害怕而不由自主地哭。 家长智慧: 大人应给予正面的鼓励,让孩子停止哭泣。例如孩子走路摔倒,不小心碰到桌椅,如果情况并不严重,应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千万不要忙不迭地又抱又哄,甚至于嫁祸于绊倒孩子的桌椅板凳,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胆怯心理,使孩子变得缺乏自信和不愿承担责任。给予孩子过多的呵护,会造成孩子在遇到类似情景时哭得更多、更严重。 2.任性的哭 有的孩子抓住了家长溺爱的心理,用哭来威胁家长以达到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 家长智慧: 对孩子这种任性的哭泣,不要姑息迁就。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做父母的坚决不能妥协让步,否则容易使孩子混肴是非。家长随意地妥协,会使孩子变本加厉地以哭闹来要挟父母,从而满足自己无理的要求。
当孩子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例如,心爱的彩色气球突然爆裂了,积木搭起的高楼倒塌了,被小朋友推倒了等等,任何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的哭泣。 天真活泼的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有时他们也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 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这种交往方式往往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者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使孩子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