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按摩医院 李家英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发于青少年,发病原因有遗传倾向,发病率男多于女。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肩胛带、骨盆带和四肢远近端各组肌群对称性进行性肌肉萎缩,无力或伴有假性肥大。从病理上看,患处肌纤维质地变韧,颜色变深,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胞浆与胞核均较正常浓染。伴有假性肥大的则肌纤维呈代偿性肿大,肌核增多,肌纤维条纹消失,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加,并有大量脂肪沉淀。肌电图检查:提示肌原性的病变。典型变化为肌肉慢缩时,运动电位降低,持续时间短,多相波增多;静止时,偶见肌纤维颤动等,也有诊断价值。以损害肌肉为主要表现,一般预后较差。 我通过几十年临床实践,并在父亲李保聚医师研究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着重应用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我门诊收治的14例病例的临床观察报告于下。 1、一般情况 14例中,男12例,女2例;假性肥大型12例,肩肱型2例;10岁以下2例,11—20岁5例,21—30岁5例,31岁以上2例。 ①假性肥大型。较多见。属于伴性隐性遗传,多为男性。并在其兄弟间先后罹患,病情渐起。首先是对骨盆带各肌群的影响,表现为奔跑变慢,容易跌倒,上下楼和跑步日趋困难,步态渐渐蹒跚,两下肢逐渐出现假性肥大,失去走路功能,瘫痪卧床。肢体发生挛缩,甚至骨骼畸形肌力减退,致使呼吸困难,咳嗽无力,肺部感染,危及生命。 ②肩肱型。比较常见。因上肢肌及肩胛肌群的营养不良,致使肩臂上举、外展、后伸等活动受限。肩胛骨呈冀状肩胛。20岁前发病较多。在漫长的进行性病程中,下肢、躯干及肢体远端各组肌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多数病人不引起瘫痪,但也有由四肢远端小肌群逐渐向近端扩展,逐渐导致瘫痪者。 2、治疗方法 2.按摩 坚定治疗信心,树立必愈观念,心情舒畅,精神乐观,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以按摩手法,舒筋以活经络,健脾以生肌肉,开胃以通腑气,补血气以滑利关节。最大限度地激发体内潜能,使营养不良肌群获得新生。医生运用卧坐站动等功法,使脏腑和各组织协调一致,诱发体内潜能,形成全身上下左右前后的整体之力。通过按摩手法,使其种种能量转移于患者之身,推动其气血运行,调理其脏腑功能。 3、典型病例 袁某:男,16岁。1975年4月4日初诊。两下肢、腰部、臀部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行动困难,步态蹒跚,有时跌倒,腓肠肌假性肥大,双足呈高弓内收畸形。病理检查:两侧腓肠肌提示肌细胞变性水肿,肌核增多,肌纤维条纹消失,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有脂肪沉积。经过3个多月疗程的治疗,肌力增强,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 韩某:女,6岁。1977年8月8日初诊。两下肢无力,步履蹒跚,两侧腓肠肌假性肥大,无力,时常跌倒,两膝周围有摔伤痕迹,双足呈高弓内收畸形。肌电图检查:提示肌原性病变。经过3个多月疗程的治疗,全身肌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肌力恢复良好,体重增长3kg,身高增长4cm。 刘某:男,24岁。1980年11月3日初诊。两下肢腓肠肌呈假性肥大,走路困难,时常跌倒,腰部、背部、臀部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走路足跟不能着地,并呈蹒跚步态。经过4个多疗程的治疗,明显好转,走路不跌倒,能拉车送粪,能挑水,恢复一般体力劳动能力。1981年8月8日停止治疗。 刘某:女,12岁,1980年10月7日初诊,胸背部消瘦,肋骨凸出,胸部似板,翼状肩,两上肢细小,屈曲、背伸、外展功能障碍,肱二头肌、三角肌、屈伸腕肌均有明显的萎缩。两下肢萎缩细小,左下肢腓肠肌呈假性肥大,走路端物困难,时常跌倒。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上肢功能基本恢复,胸背肌肉较治疗前丰满,走路端物尚可,体重增加2kg,身高增长4cm,,随访康复,未现复发。 4、疗效分析 ①14例中,12例肥大型,10例恢复较好,2例肩肱型,1例恢复较好,腓肠肌假性肥大,治疗160天消失,高弓内收畸形足得到纠正,足跟能着地步行,蹒跚步态明显好转,完全康复者2例。②疗程:最长540天,最短380天,平均460天。③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走路平稳,生活能自理,并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④观察:接受治疗的时间愈早,年龄愈小,治疗愈长,效果愈好,相反则差。 |
|